膜囊泡

膜囊泡

細菌的很多社會活動是由複雜的物種間細胞到細胞的信號作用(群體感應)體系協調的,但我們對群體感應調控社會行為的方式卻了解得不全面。

對細胞通信的調控作用

現在,用病原體“綠膿桿菌”所做的實驗表明,一個重要的細胞間信號被裝進了外膜囊泡中,這些囊泡是通信和群體行為的關鍵。有趣的是,該信號分子也調控它自己被包裝進這些囊泡中的過程。由囊泡調控的運輸在真核生物中是常見的,但這是首次關於膜囊泡作為原核生物中通信調控因子的報告。

交流體系的構建

在人工雙層膜囊泡表面,構建了一個通過人工受體的分子識別行為控制酶反應活性的超分子體系.體系以生物體細胞信號轉導系統為模擬原型,由作為受體的烷基胺、被受體識別的信號分子吡哆醛衍生物、乳酸脫氫酶、受體和酶之間的媒介物Cu2+以及作為體系載體的合成肽脂囊泡五個成分構成.通過UV-vis光譜法及動態光散射測定對體系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隨著受體疏水參數增大,其對信號分子的識別能力增強,二者呈良好的線性關係;通過信號分子與囊泡表面靜電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信號分子具有選擇性;媒介物與信號分子–受體可形成化學計量比為1∶2的配合物,其形成能力比媒介物與酶的結合能力更強.作為結論,體系中烷基胺受體對磷酸吡哆醛信號分子的識別有效控制了處於囊泡表面的乳酸脫氫酶的活性.

相關詞條

細菌社會綠膿桿菌吡哆醛乳酸脫氫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