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異常

膚色異常,Abnormal skin color,即皮膚色素的減少或增多,常見類型有白眼珠發黃。

簡介

局部或全身皮膚色素的減少或增多。臨床上常見,對健康的影響及其預後各異。正常人的皮膚顏色由四種生物色素組成,即黑素、氧合血紅素(紅色)、還原血紅素(藍色)及胡蘿蔔素(黃色)。其中主要的是黑素。膚色異常有生理性及病理性兩種。生理性的為正常的皮膚顏色改變,如日曬後皮膚變色,遇冷後皮膚蒼白、青紫,受熱後皮膚潮紅充血;又如情緒波動時面部的顏色改變均屬此類。由於某些原因使天然的皮膚顏色發生了改變,即為 膚色異常

常見類型

機體生病之後也會反應在皮膚上。通過觀察皮膚的顏色、光澤和狀態,可以了解疾病的情況和人體正氣的盛衰。

皮膚發黃同時伴尿黃、白眼珠發黃,為黃疸,多見於黃疸型肝炎、膽結石、膽囊炎、胰腺炎或胰腺腫瘤、肝癌等疾病患者。個別人因食用胡蘿蔔、南瓜等食物或呋喃類藥物也可以引起皮膚發黃,其部位多在手掌、足底,伴鞏膜、結膜發黃,而口腔黏膜不黃為其特點。另有鉤蟲病所致黃胖者,表現為面色黃中帶白,浮腫,貧血。

皮膚發黑皮膚發黑為慢性病的特徵,如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腫瘤等。

皮膚發紅赤色多見於丹毒患者,發於全身或局部,初起如紅色雲片,遊行不定或浮腫作痛。

面色青紫多因缺氧引起,如窒息、先天性心臟病、心衰、哮喘等;劇烈疼痛也可引起,如胃腸痙攣性疼痛、心絞痛、膽絞痛等。

面白蒼白、乏力,有慢性出血史或營養不良,則為貧血;若面色蒼白伴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搏微弱,則是休克所致;鉛中毒的特徵性面容是面色灰白。

面紅面紅伴頭昏頭痛、急躁易怒者多為高血壓;面潮紅,顴部明顯,尤以下午明顯,並伴低熱、盜汗多為結核病;各種原因所致高熱也會出現面色通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