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預激綜合症

腸預激綜合症是一種慢性系列疾病,其特徵是在沒有可檢出的器質性疾病的情況下,腹部疼痛或不適以及排便習慣改變。

基本信息

定義

它可存在腹瀉和/或便秘兩種情況,因此常按照糞便形式再分為:腹瀉為主型 IBS (IBSD)、便秘為主型 IBS (IBSC)、IBSM(腹瀉和便秘混合型)以及 IBSA(腹瀉和便秘交替型)。它是功能性胃腸病 (GI) 的一部分。

流行病學

IBS 在全球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為 9%-23%,並最多占得到胃腸病專家診斷的 40%

女性占多數,即在臨床環境中女性男性患者比例高達 4:1,而且女性的症狀也較為嚴重

年齡分布尚不清楚;一些研究報告發病率在青年人中較高,並隨年齡下降,但另外一些研究報告沒有年齡差別

IBS 對生活質量影響很大,其後果是高昂的直接和間接健康護理成本(在美國高達 300 億美元)

病理生理

IBS 的病理生理學仍不完全明確,但可能很複雜,由多種因素引發。

其中一個問題是疼痛是否是繼發於腸蠕動異常或感覺處理紊亂(內臟痛覺過敏)或者這兩者。

IBS 患者中存在多種異常小腸蠕動的模式,但沒有哪一種蠕動紊亂是此綜合症的明確症狀,或存在與疼痛感覺的可預測關係。

相比之下,腸道對疼痛刺激敏感性的增加很明顯是 IBS 的主要特徵之一,雖然對其解剖學部位、生理性紊亂、細胞介體和分子機制的理解並不徹底。目前仍有爭論的是痛覺過敏是主要來自中樞神經系統,還是(至少在一開始)由周邊(感染性)因素觸發 [首先是周邊神經系統敏感化,然後是中樞神經敏感化]。

遺傳傾向的作用仍有爭議。

IBS 疼痛發病機理可能涉及到的特定分子中,5羥色胺(5HT)得到的關注最多,因其是腸道正常蠕動反射中的重要因素,並可是內臟疼痛感受器敏感化並有助於瞬時受體電位家族 V 受體 1 (TRPV1) 發揮作用。

診斷標準

目前 IBS 的診斷是基於 Rome III 標準*執行的,即

反覆發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適,在最近 3 個月內至少每月有 3 天,並伴隨以下 2 種或更多症狀:

通便後改善,

發作時伴隨排便頻率變化,以及

發作時伴隨大便形式改變(糞便的外觀)

對於至少在診斷前 6 個月開始的症狀,按後 3 月執行標準

警報症狀(例如體重降低、發燒、直腸出血、皮脂溢、乳糖/麩質不耐受)表示可能發生結構疾病,例如結腸癌、腸道炎症、營養不良(例如口炎性腹瀉),但不一定排除 IBS 的診斷。

臨床特徵和儀器檢查:

IBS 的發作通常因感染、飲食、生活方式變化或心理壓力繼發的胃腸功能紊亂而突然發生 [與健康個體相比,IBS 患者中性、肉體和情感虐待的流行程度較高]。

· 自發疼痛被描述為絞痛、腹部疼痛感,其嚴重程度從輕度、間歇性到嚴重、持續性不等。它可因進食而突然發生並因通便而好轉。在女性患者中,此病症受月經周期影響,並在行經之前和之中加重。腹部疼痛區域一般隨著疾病的發展而增大。腹部疼痛也由小腸轉動(例如餐後結腸收縮,對照組注意不到)和內窺鏡操作誘發。

腹部疼痛伴隨的臨床症狀有:疲勞、肌肉和關節疼痛、盆腔疼痛、頭痛、睡眠和性生活紊亂、情感失調、尿急

與一般人群相比,IBS 患者更常見的臨床症狀(併發症)有:

精神失常(流行程度:IBS 患者中為 40%90%)

纖維肌痛綜合症(流行程度:IBS 女性患者中為 31.6%)

反覆發作/慢性盆腔疼痛(痛經的流行程度:IBS 女性患者中為 50%)

慢性疲勞綜合症、間質性膀胱炎、背部疼痛、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頭痛

· IBS 患者的內臟和身體都會對有害刺激產生異常反應。

(1) 在大多數情況下低於腸道正常的機械和電刺激疼痛閾值 [內臟痛覺過敏]

(2) 在身體的腹部疼痛牽扯區,低於皮膚、皮下和肌肉組織的正常疼痛閾值;在疼痛牽扯區外的身體區域,

低於皮下和肌肉組織的正常疼痛閾值;皮膚的結果有爭議,可能正常、高於正常或低於正常疼痛閾值(熱、機械、電刺激)

腦神經成像。IBS 患者的大腦影像表明疼痛抑制迴路的激活受影響,包括皮膚

腦橋迴路,但肢體和邊緣系統迴路激活增強,可能與疼痛助長有關

預後和治療:

IBS 一般會持續終生,雖然可通過治療輕微控制症狀。

治療一般是混合的。其涉及到:飲食因素(認真分析可能的食物觸發物);傳統的藥理治療(包括膨脹劑、鎮痙攣劑、三環抗抑鬱藥和其他精神藥物和輕瀉劑)、激活血清素的藥劑 [5HT3

受體拮抗劑、5HT4受體興奮劑、5HT4興奮劑和 5HT3拮抗劑的組合];抗抑鬱劑;行為和心理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