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血管瘤

流行病學

小腸血管瘤少見,約占小腸良性腫瘤的10%~15%。國內2881例小腸良性腫瘤中血管瘤390例(13.5%)次於腺瘤及平滑肌瘤居第三位;國外2977例中血管瘤262例(8.8%),較脂肪瘤少而居第四位,國內外統計結果一致。小腸血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生後即可出現,女性較男性多見。

臨床表現

血管瘤多為是先天發生的血管異常,故多數病人出生時即有或在出生後一年內出現。血管瘤一般隨著身體的發育而長大成年後腫瘤即停止發展,而且經常看到有自然消退的現象鶒。
小腸血管瘤多無臨床特殊症狀,只在作腹部手術或屍檢時發現約1/3患者可表現為併發症的症狀。對一組143例有症狀的小腸血管瘤進行分析。
1.消化道出血是小腸血管瘤的主要表現,也鶒是病人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約1/3~1/2血管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管瘤表面的黏膜常可形成潰瘍而致慢性出血,出血量多較小可呈現間歇性黑便、柏油樣便或僅有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近端空腸血管瘤破潰偶可引起嘔血。長期間斷性的小腸出血可導致嚴重的失血性貧血。有的病人長期按缺鐵性貧血治療可獲得暫時性緩解,一段時間以後,症狀重新出現,如此反覆。
2.腹痛較常見,部分病人以腹痛為首發症狀多為中腹部隱痛、鈍痛,無明顯規律性,早期多是由於腸管功能失調、蠕動紊亂所致。有時服一般藥物可暫時緩解,常使病人延誤去作進一步檢查。腫瘤導致腸梗阻時,可出現陣發性腹痛。
3.腸梗阻、腸套疊小腸血管瘤並發腸梗阻腸套疊較少見。腸梗阻多是由腸套疊所致常可自行緩解,呈間歇性,發作時腹部可觸及套疊包塊;少數病例需急診手術以解除梗阻。此外,腫瘤引起腸痙攣、腸管環形狹窄或腸扭轉也可導致腸梗阻。
4.食慾減退乏力、消瘦部分病人因長期慢性失血、梗阻、腹痛而食慾減退體重下降。
5.體檢小腸血管瘤早期無明顯體徵,僅可有腹部深壓不適或疼痛,部分病例可始終無陽性體徵;晚期可有長期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貌面色蒼白、消瘦,慢性梗阻可見腸型及蠕動波,腹部有輕度壓痛,少數病例可觸及腹部腫物。

治療

對於有症狀的小腸血管瘤病例可行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大多數手術的目的是止血。
1.確定出血部位由於腫瘤質軟小的腫瘤術中難以用手觸及,定位困難,可採用腸管透照並結合觸摸,在腸管充氣後更易顯示病灶。術中內鏡檢查,可提高病灶發現率。但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此操作對腸管幹擾過大,術後腸蠕動恢復緩慢,易引起腸管粘連。術前行腸系膜動脈造影,定位後留置導管或開腹後自可疑腸段的腸系膜動脈注入亞甲藍(美藍),病變腸段染色消退延遲鶒。亦可術中注入標記99mTc的紅細胞,將腸管分段鉗夾,分別測定各段腸管的放射活性,確定出血部位。除非術前血管造影已有定位,術中往往不易找出出血病灶。而紫藍色腸袢鶒的起始部鶒,多是出血部位。
2.手術切除範圍手術切除有病變的腸段,切除範圍與良性小腸局部切除範圍相同。應注意詳細探查病灶,以免遺漏。如無其他隱性出血部位,一般即可治癒。多發性血管瘤術後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的潛在危險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