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山

胭脂山

此山產一種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詩話·稗史彙編》:“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故舊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還有的史書上說,胭脂是一種紅色顏料,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由張騫出使西域之行時引出。為了徹底弄清楚,查了《辭源》,才知道: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所以,到現在張掖市修繕臥佛寺還是用這種染料,塗抹雕樑畫棟。唐代詩人李白曾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絕句。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焉支山:亦名刪丹山、大黃山、燕支山、胭脂山,為中國西部名山,位於甘肅山丹縣城南40公里處,曾為匈奴所據。漢收復後,有無名氏作歌曰“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佚名·匈奴民歌》),可知此山為人所倚重。

有一說法,是該山原來不叫焉支山,叫胭脂山。是此山產一種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詩話·稗史彙編》:“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故舊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還有的史書上說,胭脂是一種紅色顏料,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由張騫出使西域之行時引出。為了徹底弄清楚,查了《辭源》,才知道: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所以,到現在張掖市修繕臥佛寺還是用這種染料,塗抹雕樑畫棟。

傳說

據說匈奴單于的王妃閼氏,每天都要到胭脂山的神澇池掬一捧水,洗洗臉,梳梳頭,然後采一束金露梅和銀露梅回到營地,送給她的夫君。霍去病攻打胭脂山的時候,得到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也俘獲了閼氏。就在一個十五的夜晚,閼氏偷偷地溜出來,攬起佩環丁冬的長裙,跳進了百花池。有人說從那以後,每到十五的黃昏,一輪藍月亮便浮出水面,像一朵菊花,靜悄悄地開在胭脂山的峽谷。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總想去領略一下貌若天仙的閼氏曾經駐立過的百花池,總想去看一看霍去病當年縱橫馳騁的疆場……

景點

胭脂山又名焉支山,是祁連山之北的一個獨立山體,扼河西走廊咽喉要道,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事不斷。因此,這裡也留下了一段段傳誦至今的千古佳話。而如今的胭脂山,則以它碧峰千繞、松柏交翠的奇妙風景吸引著眾多的遊人。尤其每到夏秋季節,這裡絡繹不絕的遊人本身就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夏季胭脂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花爛漫,五彩繽紛。清風拂面,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地勢平坦,如茵的草地,象似一塊大地毯。湛藍湛藍天空下的,白雲低低的滑動,似乎伸手即可摘下一片。在這裡不由自主地想唱:“藍藍的天上白雲漂,白雲下面馬兒跑……。”在這裡真的親眼見到了詩句的魅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山腳下是聞名中外的山丹軍馬場,每年7-8月間,在山丹軍馬場領略草原風光最為舒心。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被終年不化的冰雪復蓋著,銀裝素裹,白雪皚皚,而草原上的萬頃油菜花一望無邊,微風吹來,花濤洶湧,宛如錢塘江潮水,一浪推過一浪,滾滾向前;又如萬馬奔騰,再加上藍天白雲下一群群牛馬的點綴,會使人產生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

冬季,若有機會去胭脂山領略一下這古絲綢古道上的林海雪原景色,又是另一番情趣。在胭脂山上,一般每年十月底以後開始下雪,幾場雪下來,滿山遍野銀裝素裹,潔白的雪面上映襯這交錯的松影,松林中靜悄悄的,即使偶爾從樹枝上落下一瀑積雪,也顯得那么優雅、文靜……

胭脂山的冬季雖千里冰封,但卻並無嚴寒。由於山林級森林的阻擋,冬日裡的陽光照射著山林和大地萬物,總給人幾分暖洋洋的溫馨。難怪李白說:“雖居胭脂山,不道朔雪寒”。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當地人都會扶老攜幼、全家朝山觀景。平時沉寂的胭脂山。一時熱鬧非凡……遊人們在林中、在草地、在溪邊席地而坐,或談古論今、或舉杯高歌。登山遠眺,放眼祁連,遙望起當年霍去病當年大戰匈奴,怎能不令人感慨萬端!

胭脂山的倩影是穿透迷霧的淡淡晨曦!胭脂山的美麗宛如溯回歲月源頭的彩虹!數千年來胭脂山上,蹄聲鏗鏘。閼氏的容顏、霍去病的疆場、採花女的訴說、放牧人的歌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