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井[南陳景陽殿之井]

胭脂井[南陳景陽殿之井]

胭脂井,南朝,陳國,景陽殿之井,又名辱井、景陽井。禎明三年,隋兵南下過江,攻占台城,陳後主聞兵至,與妃張麗華投此井。至夜,為隋兵所執,後人因稱此井為辱井,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側。

基本信息

簡介

據《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記載:胭脂井,原名景陽井,在台城內。台城是六朝之宮城,大體位於今北京東路之南,珠江路以北的地區內。隋唐以後,台城屢遭破壞,景陽殿已毀,景陽井也隨之湮沒。後人為了記取陳後主亡國教訓,遂在雞籠山的法寶寺(今雞鳴寺)側立井,並刻辱井銘。今雞鳴寺東麓山坡上的"古胭脂井",由此而來。井前豎有一碑,碑上"古胭脂井"四個大字歷歷在目。

史料記載

胭脂井胭脂井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今潛山縣城)。在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潛陽十景之一)。喬公有二女乃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明代詩人高啟在《過二喬宅》詩中云:“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壁炤江東,都與喬家作佳婿。”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清?王士楨《二喬宅》)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讚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明·羅莊《潛山古風》)

民間傳說

關於“胭脂井”,民間還流傳著另一說法。二喬婚姻並非自願,孫策、周瑜逼婚時,兩位美女欲投井自盡,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對而泣,滴滴血淚,落入井中,染紅了井水。正如“天柱老人”烏以風所云:“雙雙佳女會王侯,傾國定憐漢鼎休,誰識深閨殘井水,至今似有淚痕流。”
在揚州三和四美醬菜廠,有一口井,相傳農曆五月五日午時,井水會變成紅色,像女孩們用的胭脂,所以又被稱為胭脂井,現已廢丟棄。井主人是清代學者、刑部主事汪懋麟

文獻記載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破城,守將史可法把火炮置於城牆上,向清軍開炮,清軍死傷慘重,最後攻城時,不得不以自己同伴的屍體為梯才得以破城,破城處就現在的揚大瘦西湖校區附近。當時屍體堆積如山,老百姓便把那個破城之處稱作“騷狗山”,清軍破城後,改稱為“掃垢山”。
汪懋麟,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卒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康熙六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內閣中書職務,曾以刑部主事入史館任纂修官。他撰寫的《明史》傳記,在當時受到人們的稱許。
清軍將要破城時,汪懋麟的母親毅然投井,幸被家人救起,當時汪懋麟年僅5歲。清兵屠城十日、母親毅然投井,對汪懋麟產生很大影響,以致多年後他多次在文中講述清軍破城時民眾的苦難,終因此觸怒康熙,罷官返鄉。汪懋麟故居在揚州東關街啞官人巷內,現已改稱雅官人巷。園內舊有百尺梧桐、千年枸杞,並有一硃砂井(胭脂井)與一墨池。故居內築有百尺梧桐閣,是汪懋麟讀書處,可與大鹽商江春、馬曰璐所築秋聲館、小玲瓏山館相媲美。汪懋麟罷官後閉門謝客,致力於經史研究,成果雖豐但積勞成疾,沒幾年便辭世了。
據世居雅官人巷、年近8旬的郭老太回憶,童年時她還打過胭脂井的水,後來,井被圈入四美醬品廠,現已廢棄。在井的旁邊有一株胳膊般粗的枸杞,每到夏季,累累紅果綴滿牆頭,在四美醬品廠還可看到枸杞綴樹的景象。杜浚、程邃、黃裳、李漁、孫枝蔚等一代詩文大家曾多次登臨,寫下“曾登百尺梧桐閣,復來十二硯齋中”的詩句。鄭板橋在游百尺梧桐閣時寫道“百尺梧桐閣,千年枸杞根”,被傳為佳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