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鍵[上海社會科學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胡鍵[上海社會科學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胡鍵,湖南道縣人,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分別於1996年和200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5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轉型研究,博士後項目得到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所國際組織研究室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副主任。現為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外交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轉型國家問題、國際關係、中國外交研究。

基本信息

簡介

胡鍵 胡鍵

擔任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理事,上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戰略學會副秘書長,兼任《社會科學》雜誌社社長。總主要從事轉型國家問題、國際關係、中國外交研究;出版了個人專著《轉型經濟新論》(2006)、《俄羅斯轉軌的制度經濟學分析》(2004)2部,合著《21世紀的第一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2006)、《經濟聯合國余中國的經濟開放》(2004)、《網路與國家安全》(2002)等4部,主編“超國家組織論叢”(2004)叢書一套(共5本),在《現代國際關係》《世界民族》《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太平洋學報》《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社會科學》、《世界經濟研究》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20餘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化軟實力評估與增加方略研究”、“軟實力建設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以及上海市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北斗辦項目、上海市教委文科項目等10項;

先後到瑞典、澳大利亞、紐西蘭、朝鮮、法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講學、訪問。

人物著作

專著

1、《角色、責任、成長路徑——中國21世紀的基礎性戰略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獲得上海市馬克思主義出版基金的資助);

2、《轉型經濟新論——兼論中國、俄羅斯的經濟轉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

3、《俄羅斯轉軌的制度經濟學分析》,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

合著

1、《21世紀第一個區域多邊合作組織——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綜合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

2、《經濟聯合國與中國的經濟開放》,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國際政府組織與中國的戰略選擇》,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網路與國家安全》,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主編

“超國家組織論叢”(2004)叢書一套(共5本)

主要論文

1、《當前國際社會的中國觀——基於西方民意調查的實證分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

2、《軟實力:解讀蘇聯解體的新視角》,《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3期;

3、《爭論中的中國模式:內涵、特點和意義》,《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10年第10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16期轉載;

4、《軟實力新論:資源、功能和發展規律——兼論中美軟實力的比較》,《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09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13期轉載;

5、《歐洲的“後現代性”及其中國國際角色的認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09年第10期轉載;

6、《論當代中國的政治力》,《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政治》2010年第5期轉載;

7、《從解構聯盟到區域合作——中亞民族主義價值取向的嬗變》,《世界民族》2008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轉載;

8、《從“程式暴力”到“軟干預”——冷戰後美國霸權衰落的歷史軌跡》,《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9、《全球糧價上漲的國際政治博弈與中國的責任》,《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8期;

10、《中國責任與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7期;

11、《國際能源政治時代與國家間關係結構範式的轉型》,《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4期;

12、《美國意象中的中國國際角色》,《國際論壇》2007年第3期;

13、《能源博弈改變俄歐關係》,《中國社會導刊》2007年第19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8年第5期轉載;

14、《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軟實力建設》,《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15、《中國的國際角色與國際社會的認知》,《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06年第12期轉載;

16、《俄羅斯應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06年第11期轉載;

17、《民主的普世性與民族性——從獨立國協國家的“顏色革命”看民族身份的政治表達》,《世界民族》2006年第3期;

18、《全球社會運動的興起及其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國際論壇》2006年第1期;

19、《俄羅斯經濟成長的動力分析》,《東北亞論壇》2006年第5期;《高校文科學報》轉載;

20、《俄羅斯經濟轉型期的社會控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第3期;

21、《論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動力》,《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5年第10期轉載;

22、《非經濟國力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太平洋學報》2005年第5期;

23、《俄羅斯經濟轉型:從寡頭資本主義到人民資本主義》,《東北亞論壇》200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世界經濟導刊》2005年第10期轉載;

24、《普京之治論析》,《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25、《信息流量與政治穩定》,《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政治學》2004年第5期轉載;

26、《中亞的“帝國後遺症”及其治理新機制》,《世界經濟研究》2004年第2期,(被收入秦亞青主編的《中國學者看世界》叢書,香港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27、《俄羅斯主導利益集團的演變及其對政治決策的影響》,《俄羅斯研究》2004年第2期;

28、《NGO與國際社會的轉型》,《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4年第11期轉載;

29、《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政治觀》,《國際觀察》2004年底3期;

30、《普京之治:俄羅斯的復興之路》,《寧夏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31、《俄羅斯與東亞多邊合作》,《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10期,8000字;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世界經濟導刊》2003年第12期轉載;

32、《普京中興論析》,《俄羅斯研究》,2003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3年第10期轉載;

33、《信息霸權與國際安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34、《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政治體制的“過渡性”特徵分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世界史》2003年第8期轉載;

35、《網路恐怖與國家安全》,《學術論壇》2003年第1期;

36、《對外戰略:解讀蘇聯解體的一個視角》,《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2期;

37、《俄白聯盟與一體化理論的解讀》(合作,第二作者),《國際觀察》2002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3年第3期轉載;

38、《社會分化、社會整合與俄羅斯的社會轉型》,《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39、《網路時代的國家安全》,《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9期;

40、《俄羅斯經濟轉軌的績效分析》,《東北亞論壇》2002年第2期;

41、《俄羅斯經濟轉軌模式的思考——兼論中俄改革的比較》,《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2期;

42、《兩條道路兩種命運——蘇東社會主義的挫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幾點思考》(合作,第三作者),《上海黨史與黨建》,2001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1年第7期轉載

43、《俄羅斯經濟轉軌:從新自由主義到第三條道路》,《寧夏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世界經濟學》2001年第5期轉載;

44、《市民社會與俄羅斯的社會轉型》,《俄羅斯研究》2001年第3期;

45、《試析普京的治國方略》,《俄羅斯研究》2000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0年第8期轉載;

46、《從“普里馬科夫現象”到“普京現象”——俄羅斯政治現象分析》,《國際展望》2000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0年第5期轉載;

47、《俄羅斯主導利益集團的演變與制度變遷》,《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5期。

科研項目

主持

1、“軟實力建設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8)

2、“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新階段新特徵研究”,上海市社科規劃系列項目(2008)

3、“中國國際角色分析”,上海市社科規劃項目(中青班,2007)

4、“轉型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2005)

5、“轉型國家的社會風險管理”,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啟動基金項目(2005)

6、“俄羅斯轉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上海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0)

參與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模式研究”(2009)

2、上海市創新基地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2009)

3、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調查研究”(2005)

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合作組織研究”(2006)

5、教育部重點文科基地項目“當代俄羅斯轉型研究”(2002)

6、教育部“九五”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國俄羅斯轉型比較研究”(200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