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白絹病

胡蘿蔔白絹病

胡蘿蔔白絹病是在種植期比較常見的一種病害,該種病害可以導致胡蘿蔔大量減產。該種病害可以通過輪作來預防或噴藥的方式治療。

信息

中文學名:胡蘿蔔白絹病
..

病原中文名:齊整小核菌
病原拉丁學名:SclerotiumrolfsiiSacc.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發病初期地上部症狀不明顯,植株根頸部地際處長出白色菌絲,呈輻射狀向四周擴展,後在菌叢上形成灰白色至黃褐色小菌核,大小1毫米,病情嚴重時,植株葉片黃化、枯萎。

病原形態特徵

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羅氏阿太菌(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屬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目,膏藥菌科真菌。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在生活史中主要靠無性世代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營養菌絲和菌核。生育期中產生的營養菌絲白色,直徑5.5~8.5微米,有明顯締狀連結,菌絲每節具兩個細胞核,在產生菌核之前可產生較纖細的白色菌絲,直徑3.0~5.0微米,細胞壁薄,有隔膜,無締狀聯結,常3~12條平行排列成束。菌絲細胞壁成纖維狀,平均厚度0.1~0.3微米,菌絲尖端前40~200微米處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大多被包圍在各式不同的液泡中或溶素體中,此外可見核、核仁、肉質綱、邊體等。菌絲內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狀隔膜,隔膜共5層。
白絹病菌是由3~12條平行排列的菌絲束形成,此時菌絲先長出側生分支,後再多叉分支,逐漸變成球形,菌絲有互相吸引的物質存在,有認為菌絲在形成菌核苞芽時,菌絲彼此間有一可以互相吸引的物質存在,而苞芽發生後,能否繼續發育成菌核,須視菌體自身是否有足夠能量而定,在沒有特定影響因子時逐漸形成菌核。
白絹病菌分為二大類:A型,菌絲生長較疏,在培養皿邊緣處產生較寬的環狀菌核帶與較多的菌核生成。R型,菌絲生長較厚實,在培養皿邊緣處產生較少的菌核。 菌核開始是由小群的菌絲集合形成苞芽,有疏鬆型、末端型、菌絲束型三種形式,由不規則分支而來,且鄰近菌絲會有少許的假柔細胞成份。此菌絲的組成開始緊貼,可能也有菌絲融合現象。白絹病菌的菌核在結構上可分為4部分:最外層是由暗褐色厚壁細胞形成的厚皮層;裡面是殼層,由2~4層厚壁細胞連線排列而成;再裡面是皮下層,由6~8層厚壁細胞構成;最內層是髓部,由菌絲狀長形細胞疏鬆地組成,充滿一些電子密度較高的小顆粒體,可能是貯藏醣類,及一些膜裹住的黑色顆粒體。菌核內各細胞均具兩個細胞核。成熟的菌核外皮含可抵抗惡劣環境的黑色素。
白絹病菌以菌核存在於土壤中2.5厘米處,2.5厘米以下發芽率明顯減少,在土中7厘米處幾乎不發芽。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在病殘體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萌發後即可侵入植株,幾天后病菌分泌大量毒素及分解酶,使基部腐爛。該病借灌溉水傳播蔓延,帶菌苗木可做遠距離傳播。土壤濕度大,高溫高濕發病重,平均氣溫25~28℃,雨後轉晴易流行。

防治方法

(1)實行2年以上輪作。
(2)選擇乾燥、不積水地塊種植。
(3)挑選健康種苗,栽前用硫酸鏈黴素500×10-6浸種1小時,晾乾後播種。
(4)發病初期噴灑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此外也可用5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0.5克土表噴撤,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倍液噴霧,均有較高防效。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