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英

胡建英

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兼任日本厚生省國立醫療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個人簡歷

胡建英教授胡建英教授
1965年出生於浙江。
1985年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系本科畢業。
1988年該大學碩士畢業。
1992年獲得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博士學位。
1992-1999年期間先後在日本通產省財團法人造水促進中心日本厚生省國立公眾衛生院工作。
1999年10月任北京大學城市環境系副教授,現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兼任日本厚生省國立醫療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學術職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十二屆專家評審組成員(2008-2009年)
EnvironmentalToxicologyChemistry,編委(2007年至今)
生態毒理學報,編委(2006年至今)
中國毒理學會分析毒理專業委員會理事(2004-2008年)
日本厚生勞動省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客座研究員(2000年至今)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的研究內容是環境中微量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行為研究及化學物質的環境風險評價。主要涉及:
(1)複雜環境介質中微量有害化學物質如內分泌干擾物質、醫藥品和個人護理品、農藥和典型持久性有機物質的檢測方法開發;
(2)以海河流域和渤海灣為主要的研究區域進行環境污染調查(水、沉積物、生物體),化學物質的環境化學行為(如物質的微生物分解途徑等)及其物質的污染源解析;
(3)採用生物監測法(雌激素、雄激素、甲狀腺激素、Ah受體效應、UMU遺傳毒性)和儀器檢測方法相結合尋找環境中未知的風險物質;
(4)從基因分子水平上進行化學物質的毒理學研究,從種群水平上進行化學物質對生態系統風險評價的方法學研究;
(5)微量污染物質在飲用水處理過程中的行為及其控制技術等。

致力於環境安全研究的女科學家

環境專業或許是目前全世界最熱門的專業之一。然而把時間拉回到30年前,胡建英在作出人生第一次重要選擇的時候,只是憑藉一種“朦朧”的感覺就走入了這個領域。“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總會有回報,既然選擇了,就要認真做下去。”或許是一直秉承著這樣的人生理念,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北京大學教授胡建英面對所從事的專業,一做就是30年。
1981年進入華東理工大學的胡建英是該校環境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她坦言小時候沒什麼自信,卻誤打誤撞考到了全縣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級。高考時過了重點線,如願地進了華東理工大學,並鬼使神差地選擇了一個自己覺得還不算太枯燥的環境專業。“選擇它只是覺得這是個新學科,夠新鮮。”性格開朗、說話略帶淡淡江浙口音的胡建英笑著說。
碩士畢業後,胡建英和丈夫一起前往日本,在廣島大學工學研究科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在日本厚生省國立公眾衛生院工作了5年。那時從事的飲用水中化學物質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奠定了胡建英日後的研究方向。
1999年回國後,胡建英受聘在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任教,開始從事環境污染及生態與健康風險方面的研究,試圖通過調研和實驗,找到環境污染與生態及健康效應之間的直接關係。
人類製造的許多污染物都廣泛而持久地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它們的存在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健康,比如內分泌干擾物質。類固醇激素是至今為止最受關注的內分泌干擾物質,魚類長期暴露在含低濃度類固醇類激素的環境中,會導致其性別發育出現問題,嚴重時可引起魚類性別的轉變。可是在環境中,這些物質的含量通常很低,分析檢測難度大。而且,通常的毒理研究都只是把生物體短期暴露在高濃度的化學物質中進行觀察,而在實際環境中,這些微量物質對生物體的影響需要在食物鏈中傳遞,甚至是在很多代生物體之間傳遞和積累之後才能顯現。
胡建英的研究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一種途徑,她建立了能夠檢測各種複雜環境水樣、野生動物體內微量污染物的方法,並且圍繞食物鏈傳遞和母子傳遞這兩個關鍵過程深入研究污染物的生物效應。她通過野外調查統計和實驗室研究證明,長江野生中華鱘眼睛缺損、軀體畸形是由三苯基錫經過食物鏈放大、母子傳遞等一系列複雜的環境過程之後導致的。在中國,每年用於農藥生產的三苯基錫就達到了200噸,如果它們持續會集於水中,將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胡建英的研究建立了環境污染與生態效應之間的直接聯繫,指出了三苯基錫污染是導致中華鱘數量不斷下降的原因之一,為拯救這種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今,人類生產和消費著越來越多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不斷被排放到環境中。我們迫切需要了解這些化學物質對於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的影響,以便科學合理地制定出各種相關的標準和化學品管理方法策略,以保障食品安全、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胡建英的研究為處理此類問題提供了方法論、技術路線和套用案例,讓人類能行之有效地找出問題的關鍵因素,有的放矢地改善我們的環境,進而拯救野生動物和我們自己。
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會評語是:胡建英教授在典型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檢測方法開發、環境行為和低劑量長期暴露下的生態效應的研究方面獲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為環境地理學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獲獎後,她在個人自述中寫道:“科學之路是孤獨的,成功後的快樂又是無與倫比的。”孤獨來自於方向不明確所帶來的危機感。“沒人可以幫你。你跟著別人走,自然輕鬆,但那不是你自己的路。”
剛回國時,她34歲,意氣風發,覺得自己特別年輕,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沒人脈,沒資金,沒學生——一窮二白,連去污水處理廠取樣都遭到拒絕。一路咬著牙堅持下來,10年內,她開創了自己的事業。現在的胡建英坦言:“除了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外,孩子、興趣和家庭是促使我繼續前行的三大動力。周末我喜歡和女兒一起喝咖啡、逛商場,在享受工作的同時,也應該和家人分享生活的喜悅和幸福……”辦公室牆上的日曆中,是她和家人幸福的合影。《科學時報》(2011-1-24A2要聞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224.s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