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營鎮

胡家營鎮

胡家營鎮位於鄖縣西南邊陲,是鄂陝兩省五縣(鄖縣、鄖西縣、白河縣、竹山縣、竹谿縣)結合部,西與陝西省白河縣及竹溪交界,北與鄖西縣隔河相望,東與鮑峽鎮、五峰鄉接壤,南與鮑峽鎮和竹山縣毗鄰。全鎮26個村,1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萬人,以漢族為主。版圖面積212平方公里。人口22165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該鎮平均氣候濕潤。基礎設施完善。礦產資源及特色農業豐富。同時人文景觀也較為豐富。

基本信息

胡家營鎮 

胡家營鎮胡家營鎮
 胡家營鎮 鎮政府駐將軍河,人口22165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將軍、麒麟、白塔、兩河、陳莊、富家、土地、交元、洞溝、大橋南溝、洄水、凍青、店子、胡家營、漆溝、木瓜、上紅、沙溝。
胡家營鎮位於鄖縣西南邊陲,是鄂陝兩省五縣(鄖縣、鄖西縣、白河縣、竹山縣、竹谿縣)結合部,西與陝西省白河縣及竹溪交界,北與鄖西縣隔河相望,東與鮑峽鎮、五峰鄉接壤,南與鮑峽鎮和竹山縣毗鄰。老白公路橫貫全鎮30公里,鎮內設有將軍河、胡家營兩個火車站,是進陝入川的必經之地,素有“鄂之門戶、川陝咽喉”之美稱。自古為“兵商必爭”之要塞。鎮政府機關現設於大橋村寧家坪。全鎮26個村,1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萬人,以漢族為主。版圖面積212平方公里。

地理氣候

胡家營鎮地處漢江南岸

胡家營鎮胡家營鎮
,地形以山地為主,以勢為南北走向,平均氣候濕潤,降雨充沛,日照充足。平均氣溫16℃,最高月(7月)為39℃,最低月(1月)為零下5℃,年均溫差23℃,年均降雨量為900毫米,無霜期254天,蒸發量為1750毫米。秦楚網訊息(十堰日報)特約記者董鋒通訊員王林

今年前8個月,鄖縣胡家營鎮已接待縣內和鄖西、陝西白河縣10多批特色產業參觀考察團;生產的蠶絲被蠶沙枕成功闖出國門,飄洋過海賣到了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

9月初,記者在鄖縣胡家營鎮採訪時看到,地處偏遠、自然條件差的胡家營鎮,近兩年依託山場面積大的優勢,大做特色產業文章,堅持不懈發展以桑蠶、木瓜為主綠色生態農業,不僅吸引來各地學習借鑑經驗,而且實實在在地鼓起了民眾的腰包,推動一方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產業興鎮目標。

產業規劃

25度分界線劃出生態立體循環產業模式

山多、山大、山高、耕地少,是胡家營的鎮情,也曾經是當地民眾吃不飽、難致富的最大障礙。過去,為養家餬口,民眾在山上到處開“天窗”,生態被不斷破壞,生活卻難以改觀。

要改變胡家營面貌,還是要在山上做文章。胡家營鎮土地溝、木瓜溝村一些“不安分”的民眾多年前開始種桑養蠶、栽木瓜樹,使生活有了改善。鎮政府論證分析後,積極鼓勵民眾發展桑蠶、木瓜等種植業。“發展應科學規劃,堅持因地制宜,適宜生長什麼才能種什麼。”胡家營鎮黨委書記、鎮長肖尤利告訴記者,為防止隨意盲目發展,近年來,該鎮多次邀請市縣農技專家,對特色產業發展布局進行科學勘測論證,並最終形成了以25度分界線,低於25度的坡地適宜發展種植胡桑,超過25度的坡地適宜發展木瓜的產業發展藍圖。有了25度產業發展坡度分界線,胡家營鎮2萬多乾群緊抓退耕還林、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機遇,集中各種扶持資金,按照“結構調優、規模調大、農民調富”的原則,在19個村大力推廣發展胡桑、木瓜、中藥材。目前,該鎮發展桑園10000畝、木瓜11000多畝、藥材1000多畝,建成了以土地溝、焦元、富家、白塔等村為主的萬畝桑蠶產業帶,以木瓜溝、陳莊、麒麟等村為主的萬畝木瓜產業帶,以南溝、交元等村為主的千畝藥材產業帶,全鎮人均特色產業面積超過1畝,產業發展已初步形成“山上木瓜山下桑、套種藥材奔小康”的生態立體循環產業模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生態保護實現有機統一。

一個合作社引出萬人產業發展大軍

種地要加入組織。土地溝村桑農柴永義告訴記者,自己剛加入村里桑蠶專業合作社時,只是回響村幹部的號召,抱著湊數的心態。現在,蠶繭出來了有合作社按契約價收,自己少操不少心,甜頭是實實在在的。

據悉,柴永義所說的合作社是土地溝村桑蠶專業合作社。一年前,在胡家營鎮政府引導、扶持下,已擴大規模、規範章程,更名為鄖縣合葉桑蠶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諶宏遠介紹說,該合作社內設有生資供應部、市場開發部、桑蠶服務站、產品加工廠和技術培訓中心,負責為社員提供桑蠶種養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服務好社員,鄖縣合葉桑蠶專業合作社在地方政府幫助下,從省市縣聘請桑蠶專家長期擔任技術顧問,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服務。去年以來,合作社已培訓桑農5000餘人次,使每戶桑農有一人至少掌握2項以上植桑養蠶關鍵技術,按契約保護價收購蠶繭2000多擔。

政府在後方給予扶持和指導,讓合作組織走上前台,帶領農民抱團創市場。肖尤利說,鄖縣合葉桑蠶專業合作社現已吸引社員近1000人,輻射帶動鄂陝兩省三縣6個鄉鎮16個村10000多名桑農種桑養蠶,基地面積近10000畝。土地溝村農民丁昌生在合作社的技術指導下,成為養蠶能手,年收入超過2萬元。他所在的村186戶民眾入了合作社,大都靠養蠶蓋起小洋樓。山西白河縣中廠鎮黑水村農民劉正炳,6年前開始養蠶,產量一直上不去,加入合作社後,經過技術培訓,蠶繭很快翻番,成為遠近有名的“養蠶明星”。

一件桑蠶品提升傳統產業產出效益

蠶沙(蠶生長過程的排泄物)是大多數養蠶人怕造成污染又不得不倒棄的廢物。在胡家營鎮,記者卻驚奇地看到,它被包裝成了精美且具有保健功能的蠶沙枕頭

“這是我們發展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的結果。”據肖尤利介紹,胡家營鎮在發展農特產業過程中,十分注重興辦加工企業,將基地與市場進行無縫對接。桑蠶產業發展之初,該鎮就引導能人在土地溝建起了加工廠,與省農科院等機構合作研發以桑蠶為主原料的產品。在胡家營鎮桑蠶加工廠記者看到,該企業已開發出蠶絲被、蠶沙保健枕、桑葉保健帽等多種產品。為打響產品品牌,該鎮桑蠶加工廠生產企業還註冊了“桑綠”牌商標,獲得國家專利認證,先後參加省農博會、廣交會,宣傳推銷產品,並獲得了湖北省農產品暢銷獎名牌。

“桑綠”牌桑蠶產品成為胡家營鎮的一張靚麗名片。去年,該鎮桑蠶產品成功闖出大陸,銷到了香港和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地。產品暢銷,快速提升了當地桑蠶產業效益。土地溝村桑農康國明說,除賣蠶繭有穩定的收入外,過去全部落在地上爛了的老桑葉,現在賣給加工廠做帽子,1畝桑園多收入100多元。修剪的老桑樹枝原來當柴燒了,現在合作社進行技術培訓,可以將桑樹枝粉碎種植袋料香菇,一畝又可以增收200多元,變廢為寶,收益畝均提高400餘元。目前,該鎮已有100多名在廣東深圳、江蘇、山西、陝西等地務工農民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同時,靠著產業支撐,該鎮近兩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增長均超過20%。

教育建設

雙休了,可是胡家營鎮初級中學鄭傳寶老師,還在學校正在建設的學生就餐大棚工地上忙活著,對每一道工序進行監督,這是筆者11月2日在胡家營中學看到的情景。這是該鎮嚴把校舍維修改造工程質量關的一個縮影。

幾年來,在縣教育局及相關部門的大力關心和幫助下,胡家營鎮學校面貌發生了很
大的改觀,為進一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8年,深得縣局領導的厚愛,該鎮又爭取到了中學的學生就餐大棚、中心國小學生宿舍樓、陳莊國小的圍牆、木瓜國小的廁所、引水等工程項目。該鎮中心學校校長郭興才同志深情地說:“這可是縣局領導對我們胡家營鎮的厚愛呀!我們必須建出高質量的工程,讓領導放心,讓社會滿意。”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該鎮在接到工程項後,一是成立了校舍維修改造工程領導小組,強化領導,明確責任,嚴明紀律;二是安排中心學校會計兼項目負責人何忠兵負責全鎮工程手續辦理、質量監督等;三是要求每個工程項目,明確一名質量監督員,全程監管工程質量;四是與縣規劃、建設、縣局項目辦等部門聯繫,每個環節都請相關部門進行再把關,確保質量一流。

據悉,目前該鎮陳莊國小、木瓜國小的圍牆、廁所、引水工程已基本竣工,中學的就餐大棚、中心國小的學生宿舍樓正在緊張施工,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