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壯麟

胡壯麟

胡壯麟,男,1933年3月生,上海市人。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54.8 - 1958.3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二部翻譯、參謀

胡壯麟 胡壯麟

1958.4 - 1959.11 黑龍江省虎林縣 858 農場職員

1959.11 - 1972.12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情報室翻譯、編譯組組長、情報組組長

1973.1 - 1983.11 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語教研室教員、講師、副教授、英語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3.11 – 1996. 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教授、博導、副系主任、系主任(至1993年5月)

1997.2 - 北京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1997.10 - 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9.7- 清華大學外文系雙聘教授

教育與訪學

1938 - 1944 上海市私立淑英國小學生

胡壯麟 胡壯麟

1944 - 1950 上海市私立聖芳濟中學學生

1950 - 1952 北京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英語組學生

1952 - 1954 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學生

1979 - 1981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生院.獲優等文學碩士學位

1992年1-10月 美國聖巴巴拉加州大學語言學系訪問學者

1995.9-1996.2 香港中文大學英語系訪問學者

1998.7-1998.8 香港嶺南大學英語系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

國外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語用學、文體學、語篇分析、英語教學法、語言規劃、符號學、認知與隱喻、中國小英語教學、多模態話語分析、認知詩學、認知文體學等

開設課程

本科生 研究生

基礎課(閱讀、聽力、寫作、翻譯)系統功能語法

語言學 英語教學法

套用語言學 歷史語言學

胡壯麟 胡壯麟

文學文體學 語言學理論和流派

英語的語體 語義學

話語分析

語言測試

語言和隱喻

互動交際

功能語言學

語用學

學術活動

1.1979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澳大利亞套用語言學會議。

2.1980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ANZAC 會議。宣讀論文

3.1984年1月 北京大學代表團,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

胡壯麟 胡壯麟

4.1987年8月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第8屆國際套用語言學大會。宣讀論文第14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

5.1989年6月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第16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宣讀論文

6.1993年7月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第20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宣讀論文

7.1994年6月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第3屆國際論辯學大會。宣讀論文

8.1994年10月 韓國漢城英語教學國際會議。宣讀論文

9.1997年10月 澳門澳門大學,第4屆話語分析國際會議。宣讀論文

10.1997年10月21日-11月6日 北京大學澳大利亞中心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11.1997年11月12-20日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第6屆英語文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

12.1999年7月 新加坡國立大學第26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宣讀論文。

13.2000年7月 香港科技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國際會議。宣讀論文。

14.2002年12月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教育中心。宣讀論文。

學術兼職

中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英語組副組長(1987-1997)

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1987--2001)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2000- )

中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會長(1994--)

全國高校功能語法教學研究會會長(1995.7--)

北京套用語言學會副會長(1994.7--)

《外語教學與研究》編委

《當代語言學》編委

《現代語言學叢書》編委

《教育技術》編委

《現代外語》編委

香港中文大學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編委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屆編輯委員會委員(2002.3.5- )

《外語與外語教學》顧問

《外語與翻譯》顧問

北京教育委員會英語學科教材編寫委員會主編

全國工商企業出國備選人員外語考試(BFT)學術委員會顧問

河北省國小、國中《學英語》教材顧問

清華大學“大中小英語教學一條龍”實驗項目顧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學術委員會顧問(2002.9.4-- )

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顧問(2002.12.5-- )

此外,被聘為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已培養博士生並獲得學位者13名、碩士生並獲得學位者23名。

榮譽

1957年 總參謀部二部先進工作者。

1993年 北京市1993年優秀教師。

胡壯麟 英語教育 胡壯麟 英語教育

1986年 “Differences in Mode”(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北京大學1986年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1987年 《英語學習指南》,北京大學1988年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

1992年 《語言學教程》,1992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1992年 《系統功能語法概論》,1992年全國第二屆優秀教育圖書二等獎。

1995年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1995年華東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圖書二等獎。

北京大學第三屆優秀教材獎。

1996年 “巴赫金與社會符號學”,第三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

1997年 “語言·認知·隱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編著

1《英語學習指南》(李賦寧、陶潔、胡壯麟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999。

2《語言學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 年。

3《系統功能言語法概論》(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10 月。

4《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合著), 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0 年6月。

5《語言系統與功能》(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年 7 月。

6《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1994年7月。

7《英語學習百科詞典》(主編之一),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8《當代語言理論與套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5月。

9《新意式558易用漢語詞典》(主編), 香港:香港新意識出版社, 1996.

10《全國職稱英語等級考試輔導教材》(主編),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年。

11《英語多學科詞典》(主編之一),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年。

12 《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中國的進展》(主編之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

13.《中澳合作的廣闊前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4.《英語同義詞近義詞例解詞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5.《功能主義縱橫談》,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9月。

16.《理論文體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9月。

17.《語言學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修訂版)(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8. 《認識澳洲》叢書(總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9.北京市21世紀教材《英語》(主編),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譯本),胡壯麟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1. 《語言學高級教程》(胡壯麟,姜望琪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2. 《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3. 《語言學教程》(第三版)(胡壯麟,姜望琪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24. 《語言學教程》(第四版)(胡壯麟,姜望琪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25. 《語言學高級教程》(修訂版)(胡壯麟,姜望琪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

論文

1“納特女士介紹的一些教材編寫原則和外語教學法”, 《語言教學與研究》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頁。

2“論英語關係結構”, 《語言教學與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頁。

3“澳大利亞語言學教學情況介紹”, 《語言學動態》, 1979 年第 5 期。37-38頁。

4“`語用學”, 《國外語言學》, 1980 年第3 期。1-10頁。

5“國外漢英對比研究雜談”,《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頁。

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ol. 1, No.1, 1982. 39-52.

7“系統語法, 生成語法和從屬語法的大融合--赫德遜的子項從屬語法簡介”,《1983年哈爾濱生成語法討論會論文集》。黑龍江大學。1993年。219-225頁。

8“韓禮德”,《國外語言學》, 1983年第2期。60-62頁。

9“淺談我國外語教學中的閱讀課”,《教學研究》,1984年第1期。1-6頁。

10“韓禮德的語言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84年第1期。23-29頁。

11“威廉.哈斯”,《國外語言學》,1984年第4期。56-59頁。

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 595-606.

13“談康拉德的《黑暗的內心深處》中的庫爾茨”《國外文學》,1984年第4期。18-26頁。

14“‘ 光明使者’與‘白人奴隸’--談談《黑暗的內心深處》中的庫爾茨”,《福建外語》1985年第1期。42-45頁。

15“語言模式的全應效果--試析狄倫·.托瑪斯一詩的語音模式”,《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2期。14-18頁。

16“英語套用文介紹”,《大學生》,1985年總第3期。148-163頁。

17“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現代英語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頁。

18“語言學在英語系紮根”,《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2期。2-3頁。

19“《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簡介和說明”,《外語界》,1988年第3期。40-44頁。

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o. 10. 16-22.

21“韓禮德”(合著),《中國大百庫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頁。

22“語用學”(合著), 《中國大百庫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頁。

23“語言功能與漢語的語序和詞序”,《湖北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53-60頁。

24“第16屆國際系統語法大會介紹”,《國外語言學》,1989年第4期。46頁。

25“韓禮德語言學的六個核心思想”,《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1期。2-8頁。

26“語篇語用學札記”,《北京大學學報:1990年英語語言文學專刊》。51-58頁。

27“現代漢語言語類型及其修辭功能”,《修辭的理論與實踐》,語文出版社,1990年2月。173-183頁。

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0. 285-287.

29“系統語言學在中國的進展》”(合著),語言系統與功能》,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1-11頁。

30“語氣與漢語的疑問語氣系統”(合著),《語言系統與功能》,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頁。

31“小句與複句”,《語言系統與功能》,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頁。

32“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諷刺詩四首”,羅紹書編:《外國百家諷刺詩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頁。

33“澳大利亞文學”, 《文學百科大辭典》, 華齡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頁。

34“紐西蘭文學”, 《文學百科大辭典》, 華齡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頁。

35“王力與韓禮德”, 《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1 年1期。4957頁,收入 張谷,王輯國編:《龍蟲並雕,一代宗師——中外學者論王力》,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16頁。

36“功能主義縱橫談”, 《外國語》, 1991 年 3 期。3-10頁。

37“有關日語主位的若干問題”,《外國語》1992 年1期. 1-7 頁。

38“位與非位評介”, 《國外語言學》 1992 年 1 期. 7-10 頁。

39“韓禮德——哈桑的接應模式和漢語話語接應問題”, 北京市語言學會編: 《語言研究與套用》。商務印書館. 1992 年。199-215頁。

40“九十年代的語篇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2年1期)。1-7頁。

41“大學外語教育”, 《學者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智慧型》,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139-148頁。

42“Wallace Chafe” 《國外語言學》,1992年3期.44-49頁。

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1988. in Hu, Wenzhong ed.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49-263.

44“評Pike的位學理論”,《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2年第2期),46-49頁。

45“語言規劃”,《語言文字套用》, 1993年第1期,11-20頁。

46“認知與語篇產生”,《國外語言學》1993年第2期,2-6頁。

47“語音系統在英語語篇中的銜接和連貫”,《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2期,1-5頁。

48“美國的語言問題和語言政策”,《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3年,13-22頁。

49“第20屆國際系統功能語法會議”,《國外語言學》,1993年,42-43頁。

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31.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3. 29-31.

51“入其門而得其道”,《英語函訊報》1994年2月15日。第1版。

52“語言的可證性”,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9-15頁。

53“英漢疑問語氣系統的多層次和多元功能解釋”,《外國語》,1994年第1期.1-7頁。

54“巴赫金與社會符號學”,《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49-57頁。

55“美國的雙語教育”,《外語與翻譯》1994年第1期.41-45頁。

56“可證性,新聞報導和論遍語體”,《外語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頁。

57“大學英語中的習得”, (與封宗信、羅郁合作), 《外語教學與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頁。轉載高遠等編: 《英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95年2月。

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o.1, 1994, 15-23.

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4.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gumentation. Amasteram. 102-119.

61“英語專業精讀教材評審工作的回顧”,《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5 年,115-121頁。

62“肯定成績, 總結經驗, 提高教材評估工作的科學方法”(合著),《外語界》1995年第1期,11-16頁。

63“漢語的可證性和語篇分析”,《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13-23頁。

64“Lyle Bachman談語言測試的設計與開發”,《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年,10-16頁。

65“有關語篇銜接理論與多層次模式”,《外國語》1996年第1期,1-8頁。

66 “我國文體學研究現狀”,許嘉璐等編: 《中國語言學現狀與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年,355-365頁。

67“語法隱喻”,《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4期, 1-7頁。

68“美國功能語言學家Givon的研究現狀”,《國外語言學》1996年第4期,1-10頁。

69“英漢對比研究的動向”,《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1月,55-62頁。

70“喬姆斯基語篇勸說力剖析”,《外語與翻譯》1997年1月,1-6頁。

71“東亞人學英語(上)”,《福建外語》1997年2期,1-4 頁。

72“東亞人學英語(下)”,《福建外語》1997年3期7-11頁。

73“傳統·創新·團結”,《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3期,5-7頁。

74“高吉亞斯修辭學與柏拉圖真修辭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4期,6-9頁。

75“語言·認知·隱喻”,《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1997年第4期,49-57頁。

76“開發電子郵件的研究功能”,《現代外語》1997年增刊:《外語教師上網手冊》,97-102頁。

77“有關語言教學的看法和信息”,《語言文字套用》,1997年增刊,65-68頁。

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ed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79“有關隱喻語用觀的若干問題”,《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1期,7-11頁。

80“系統功能語言學近況”,《外國語》1998年第1期,1-5頁。

81“一部用法與搭配相結合的新型詞典”,《外語界》,1998年第2期,53-54頁。

82“語篇分析任重道遠”,《外語研究》,1998年第2期,1-4頁。

83“英語改革勢在必行”,王景和編《英語教學名家談》,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52-53頁。

84“Between 用法眾人談”,《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7月, 20-21頁。

85“十年含辛,執著創新—評汪榕培盧曉燕編著的《英語辭彙學教程》”,《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10月,28-30頁。

86“英語的最近變化”,《山東外語教學》,1998年第4期,1-7頁。

87“當代符號學研究的若干問題”,《福建外語》,1999年第1期,1-9頁。(收錄於陳治安,劉家榮主編:《語言與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9月,i-v.)

88 “反思與前瞻 - 紀念《馬氏文通》發表一百周年”,《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1-5頁。

89 “系統功能語法與漢語語法研究”,載馬慶株編,《語法研究入門》,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252-302頁。

90“《結構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評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4 期,116-117頁。

91“四位中國學者關於《系統功能語法概論》的討論:胡壯麟先生的答覆”,《福建外語》1999年第3期,第6-8頁。

92“英語學習與電腦”,載李賦寧等主編:《英語學習指南》,世界圖書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頁。

93“科學理論新發現和語言學新思維”,《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4期1-6頁;朱用生編:《世紀之交論功能》,上海外語教育研究社,2002年。

94“隱喻與文體”,姜治文等主編:《外國語言文學研究》1999年9月,22-36頁。

95“關係”,載趙世開主編,《漢英對比語法論集》,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頁。

96“論語法隱喻的韓禮德模式”,《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32卷2期,95-102頁;黃國文主編、楊炳均副主編:《語篇·語言功能·語言教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頁。

97“‘辨證施治’與‘唯物辯證法’”,《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8期。

98“博導訪談:訪胡壯麟教授”,《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頁。

99 “功能語法導論”導讀”,《功能語法導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31.

100“中國小英語教材的新突破”,《中國教育報》,2000年12月19日。

101“語篇分析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2001年1期3-9頁。3-9頁。

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iscour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ress. 2001. 23-32.

103 “語言和計算機”,《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1年1月,1-6頁。

104 “走近巴赫金的符號王國”,《外語研究》2001年2月;王銘玉、李經緯主編《符號學研究》,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頁。

105 “為中學生量身定做”,《北京書訊》2001年5月。

106 “關於英語語法教育的再認識”,《外語論壇》2001年1期。6-14頁。

107 “導讀”,《英語語言學百科詞典:語言教學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

108 “漫話英語學習”,《專家學者談如何學習英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112-122頁。

109 “語篇語言學”,楊自儉主編《語言多學科研究與套用》,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81-314頁。

110 “里查茲的互動理論”,《三峽大學學報》,2002年24卷1期,50-54頁。

111 “語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34卷3期,161-166頁;轉載於《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8期,104-109頁。

112 “對中國英語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語研究》,2002年第3期,2-5頁。

113 “計算符號學”,《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9期,1-5頁。

114 “雷迪的傳導隱喻”,《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6頁。

115 “‘如何操作’型語篇文體特徵的變異”,《英語研究》2002年1卷1期,2-9頁。

116 “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低效’問題“,《國外外語教學》2002年第4期,3-7頁。

117 “在教育技術變革下的外語教學--《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一書評介”,《外語電化教學》2002年第6期,60-64頁。

118 “中國環境下說英語”,《大學英語》2003年第2期,2-4頁。

119 “語法化研究的若干問題”,《現代外語》2003年26卷第1期,85-92頁。

120. 論中國的雙語教育,《中國外語》,2004年第2期。

121.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國外語》,2004年第1期。

122. 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組化和超文本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

123. 關於《認知隱喻學》的對話(王宗炎; 胡壯麟),《中國外語》2005年第4期。

124.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國外語》,2005年第6期。

125. 習得與學得,《中國外語》,2007年第2期。

126. 談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傾向,《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6期。

127. 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1期。

128. 解讀韓禮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129. PowerPoint——工具,語篇,語類,文體,《外語教學》,2007年第4期。

130. 讓巴赫金給巴赫金定位——談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31.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社會語言學淵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32. 閒話“整合”,《中國外語》,2008年第5期。

133. 對語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爭的反思,《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134. 中國外語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國外語》,2009年第5期。

135. 語篇的評價研究,《外語教學》,2009年第1期。

136.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韓禮德; 胡壯麟; 朱永生),《中國外語》,2010年第6期。

137. 認知符號學,《外語學刊》,2010年第5期。

138. 談語法研究中的本位觀,《外國語》,2011年第1期。

139. 談中國外語教育30年,《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140. 談多模態小品中的主體模態,《外語教學》,2011年第4期。

序/前言

1“朱嘵慧《大學英語六級辭彙指南》序”, 民族出版社, 1990 年。

2“王守元《英語文體學教程》序”, 《英語文體學教程》,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3“朱曉慧《大學英語動詞專題突破》序”,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4“朱文俊《現代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序”,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1月。

5“關於《讀者的選擇》”,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4月。

6“胡百熙:《執筆忘字的救星》序”, 新意式出版社, 1995年5月。

7“林汝昌:《外語教學多學科研究》序”,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5年。

8“卓如飛、劉揚主編: 《英語構詞一點通》”,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9“《朗曼當代英語分類詞典》前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9月。

10“《朗曼英語短語動詞詞典》前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11“李立,陳治安著:《語言,文化,外語教學》序”,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4月。

12“《外研社建宏英漢多功能詞典》書評”,《文匯報》1997年5月22日。

13“胡文仲:《大學英語》書評”,《光明日報》1997年5月29日。

14“侯國金: 《新世紀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序”,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15“楊鎮雄主編:《英語理解語法》序”,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0月。

16“《英語精選讀本》序”,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1月。

17“F.T.伍德著。余士雄,余前文譯:《英語介詞習語詞典》序”,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1月。

18“張德祿:《功能文體學》序”,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19“余謂深等編:《語言的功能:系統,語用和認知》序”,重慶大學出版社,1998年6 月。

20“劉世生:《西方文體學論綱》序”,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21“郭鴻:《英語文體分析》序”,軍事誼文出版社,1998年8月。

22“張朝宜主編:《文化像座冰山--語言與文化的探索》序”,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 年5月。

23“田祥斌:《英漢歧義與文學》序“,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

24“陳治安,劉家榮主編:《語言與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序”,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9月,i-v.

25“李戰子著:《語言的人際元功能新探——自傳化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序,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年4月。

26 《藍鸚鵡中學英語聽讀文庫》序。北京出版社,2000年9月。

27“顧嘉祖主編:《新世紀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序”,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1 月。

28 “李應潭主編:《現代英語聯想記憶詞典》序”,學苑出版社,2001年1月。

29“李運興著:《語篇分析引論》序”,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1月。

30 “趙艷芳著:《認知語言學概論》序”,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31“范文芳著:《語法隱喻理論研究》序”,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4月。

32 “高一虹著:《‘1+1>2’ 外語學習模式》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33 “朱永生、嚴世清著:《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序”,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34 “錢軍著:《句法語義學——關係與視點》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5 “畢多著:《GRE考試辭彙解析》序”,外文出版社,2001年。

36 “王寅著:《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序”,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7 “國家外國專家局培訓中心《全國出國培訓備選人員英語考試培訓教材BFT Level One》序”,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9月。

38. 張後塵、胡壯麟主編:《99中國外語博士論壇》序”,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

39 “Richard M. Hogg 《劍橋英語史》(六卷本)”序,北京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40. 張威,鄧天穎著:《澳大利亞傳媒》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1. “《牛津英漢雙解詞典(全新第三版)》序,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42. “肖文科主編,趙真、白樹勤副主編:《大學財經英語閱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6月。

43. “弗朗斯·凡·愛默倫,羅布·荷羅頓道斯特著,張樹學譯:《批評性論辯——論辯的語用辯證法》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44. “楊永林著:《中國學生英語色彩語碼認知模式研究》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45. “瑪麗安娜·塞爾斯斯—默爾西亞,黛安娜·拉森——弗里曼著,馬曉蕾等譯:《英語教學語法》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46. “程琪龍:《逼近語言系統》序”,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47. “彭宣維:《語言過程與維度》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48. “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翻譯

1《唐詩三百首新譯》十一首, 許淵沖等主編,香港商務出版社, 1987 年.

2《外國百家諷刺詩選》三首,羅紹書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3‘“也”在三個平面上的體現: 多義性或抽象性’, 見戴浩一、薛鳳生主編: 《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 北京語言出版社。1994年3月。

4《唐詩三百首》二首, 吳均陶主編《唐詩三百首》, 湖南出版社. 1997年2月。

5《懂英語》,尤金·奈達著,胡壯麟,黃倩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審校/審訂

方立等譯:1992年。《語言學和語音學基礎詞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方立等譯:1993年。《語言要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潤清等譯:1993年12月。《朗曼語言學詞典》, 山西教育出版社。

鄒臻等編:《研究生聽說英語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朝宜主編:《文化像座冰山--語言與文化的探索》”,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年5月。

封宗信主編:《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指南》(第1級——第5級),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亞莉等主編:《英語》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北京市各類中等職業學校試用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2001年7月。

雜文

1.“聖塔巴巴拉校園巡禮”,《開放日報》,1994年4月11日。

2.“往事拾遺”, 《上海市時代中學校慶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冊》。

3.“斯人已去, 遺風永存--追思外語界的良師益友許國璋先生”,《許國璋先生紀念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年9月。

4.“一生輝煌”,《中國的語言學研究與套用——慶祝桂詩春教授七十華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求索述懷”,錢軍編:《語言學——中國與世界同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1-10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