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堂醫論

《肯堂醫論》,醫論著作。又名《新鐫醫論》。三卷。明・王肯堂撰於1602年。

簡介

醫論著作。又名《新鐫醫論》。三卷。明·王肯堂撰於1602年。第一卷論述痘疹、驚風的病因、診斷和治法;二-三卷主要闡發或評論歷代醫家對內科雜病、婦科病疑難病症的治驗。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學術見解和臨證經驗。現存明刻本、《三三醫書》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內容精選

卷上

痘疹發微
溯源 痘診之症,不著先秦古書,故溯流窮源,類多未定之見。有謂在母腹中時食穢血而致者,有謂在交媾時慾火所鍾者,蓋皆胎毒也。宋元以來,醫家之說大抵皆然。而近又有天行疫厲與傷寒同,則是外感了,與胎毒無乾,不知傷寒之病,人有不患之者;而痘則人人不得而免。傷寒則既病之後,不能保其不再病;而痘疹一出之後,永不復出。如此,則所謂胎毒者,是也。然食穢之於慾火,自有男女以來即有之,何此不見於漢以前,而特於建武以後始有之,豈建武以前獨無胎毒耶?曰∶痘疹之症,其始也,未有不本於胎毒;而其既也,未始不成於外感。惟其本於胎毒,故人人不得而免;惟其成於外感,故特見於建武之後,而建武以前無見也。經雲∶不平之溫熱者瘡。蓋上古之時,風氣未漓,稟受素濃,即有胎毒,自能內消。寒涼之地,腠理閉秘,疫厲難侵;溫熱之方,風氣平安,瘡亦不作,故未聞有患痘者。至建武時,胡虜極西北之人,到南方溫熱之地,腠理開通,偶感時行疫厲之氣,觸動在胎時所受溫熱毒,發為此瘡,所傳染無一得免,而痘症著矣。即如俗所云楊梅瘡者,亦起近代,亦能傳染,其一發之後,不復再出,又與痘同。蓋人在氣交之中,故痘疹由外感而成者,類能傳染,惟莫開其端,則其症不著,要未可以執一論也。惟內染外感,相搏而成,故欲發之初,未見紅點之際,以微汗散之,未有不愈者。失此不汗,至於將出未出之時,其勢已成,更欲汗之,虛者不能成漿,實者必成斑爛矣。可不審哉。
痘疹始於胎毒,繼感瘟疫外邪,引動伏毒,勢若燎原,危險萬分,互相傳染,為害閭閻,所以喻氏為之。痘因溫疫而發,按外感六經而治,所以擇無疫之時宣洩,可收十全,萬密齋言之最精,管檉亦良,《痘診定論》補方尤妙。近有引種法,由占拿氏發明原理,百無一失,僅行於粵東,尚未廣布宇內。江浙之人,疑信相半,惜乎不能開通,奈何!能治外感疫厲,即能療痘瘡,喻氏創之於前,是濟世之苦心,奈庸俗不知何!按∶近牛苗引種之法已普遍。
預防 預防之藥,如古方油飲子、辰砂散、龍骨膏之類,人多用之未有效者,痘固不可以預治耶?然不治已病治未病,亦醫所宜知。故凡值天時不正,鄉邑痘瘡盛發,或遇冬溫陽氣暴泄,至春夏之時,瘡必大行,宜預以涼血降火之藥治之,則多者可少,少者可無,亦或有此理。
驚風
《治法心要》雲∶常見一老醫言∶小兒驚搐,多是熱症,若先便用驚風藥白附子、全蠍、姜蠶、川烏之類,便有壞症,後有醫幼科藥,只作導赤散加地黃防風,進三服導去心經邪熱,其搐便止,次服寧神膏,神效。《治幼心書·序》雲∶五苓散,在諸家止用之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而德顯於驚風、痰搐、瘡疹等疾,通四時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齋,因其子驚風得疾,問之曰∶五苓散何必愈此疾乎?德顯曰∶此劑內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澤瀉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通;木得桂而枯,足能抑肝之氣而風自止,所以能療驚風。施之他症,亦皆有說。省齋深然之。此其善用五苓散也。
小兒驚風搐掣,醫者視為一病,輒以金石、片腦、麝香、蜈蚣僵蠶、蛇、蠍等劑,非徒無益,反增他症。德顯則謂∶有驚風而搐者,有風郁而搐者。驚屬心,風屬肝,而郁於氣者亦有搐,陳氏所謂蓄氣而成搐者是也,但未著其方。余因驚風,則隨症施治。若氣鬱而搐者則用寬氣治之,以枳殼枳實為主。嘗因患搐者倉卒求藥,教服鋪家散,而搐亦止,病家深感之,此又治搐之特見也。
驚者,痙也,痙有虛實之分,剛柔之別。急者宜清汗滌痰,世俗名曰急驚;緩者宜扶脾益氣,俗謂慢驚。切忌妄用針刺,並誤投金石毒烈之品。粵省錢澍滋回春丹馳名中外,然僅能治急症,若慢症誤用,立見危殆。其仿單誇耀專治急、慢驚風者,是欲一藥統治諸病,欲廣招徠,豈不知無心殺人,已乾天譴。奉勸該號速將仿單更正,造福無窮,生意從此發展,是所濃望焉。
按∶小兒吸受外邪,先傷肺經,起自寒熱、氣粗,久延漸入心胞絡,雖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煩躁、神昏,切忌妄投辛香金石重劑,以致陰液消亡,熱勢愈熾,正氣愈虛,肝風陡動,則肢掣目竄,痙厥生矣,慎勿誤認驚風,致多傾敗。若能於病未猖撅之先,用辛涼開肺,繼以甘寒化熱、潤燥、降痰,旬日自能平復。余歷驗多人,挽回謬誤不計其數,特將溫邪陷入,內耗陰液,肝風妄動,實非驚恐致病。每見病家惶亂,醫者庸昧,妄投驚藥,輕者重,重者死。憶自喻氏辟之前痙病之名,不啻大聲疾呼,今尚不能挽狂瀾於既倒,則草管人命,何忍緘默也矣。

卷中

論望色
論芤脈
論人參
論犀角
雜記

卷下

三瘧治驗
神水治驗
制神水秘法
婦科驗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