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動式造幣機

)在受德國杜塞道夫造幣廠委託修理造幣機時,提議對機器重新設計,獲得該廠同意。 press)的專利,杜塞道夫造幣廠在次年開始裝用。 肘動式壓床被廣為接受後,法國人對其進行了改良,由於並未開廠製造,而是委託其它廠商生產,故形式呈多種變化。

19世紀初,螺旋式造幣機仍是主流,然而這種螺旋式機器構造複雜,操作不易,震動與噪音皆大,且機台須龐大地基,並非一種理想的機械裝置。當一位自學成功的德國工程師烏亨(Diedrich Uhlhorn)在受德國杜塞道夫造幣廠委託修理造幣機時,提議對機器重新設計,獲得該廠同意。烏亨隨即完成了首台實驗性機器,並在1817年取得此種“肘動式”壓床(Knuckle press)的專利,杜塞道夫造幣廠在次年開始裝用。由於其機器本身容易製成,主體結構鑄造簡單,且煉鋼術的進步使肘節部分機件十分耐用,加上此型造幣機生產速度快,每分鐘可沖打90次,並可製作有齒邊、光邊、字邊等設計的各種硬幣,因此受到廣泛歡迎。各廠紛紛直接仿製或將其改良後進行生產,此型機器非常耐用,有些壽命能超過125年!其基本設計在問世後的百餘年間都沒有改變。

肘動式壓床的基本設計是使用一隻大飛輪,裝置於機體後側地面,有多根接於輪輻上的連桿,機體上有肘節,肘節上端固定於機體,下方為放置上幣模的滑塊,下幣模則固定於機台。肘節中有一活動式關節與主連桿相接,旋轉時主連桿推動肘節,由於一端固定,滑塊即向下施壓。此時各連桿隨同飛輪動作來操作其它如推動自動進料抱鉗裝置,巧妙地運用各連桿在飛輪輻不同位置的特性,使產生同步的配合效果。到20世紀初,各式蒸汽動力的機器逐漸被電動馬達取代。

肘動式壓床被廣為接受後,法國人對其進行了改良,由於並未開廠製造,而是委託其它廠商生產,故形式呈多種變化。1852年,伯明罕的喜頓(Ralph Heaton)因接到重整馬賽造幣廠的契約而購入4台造幣機用以熟悉其結構。喜頓廠在1863年與德國烏亨簽約購買專利生產造幣機,喜頓廠制出的數量超過355台,其中至少270台售至中國,是中國機制幣設備的最大供貨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