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滔

肖滔,字文江,祖居福建侯官(今福州),後遷居莆田涵江。約生於唐開成四年(839年)前後,出身寒微,少年時,讀書於莆田福平山靈岩寺。長大後銳意功名,於鹹通十三年(872年)獲舉薦,北上應試。當時中原戰亂頻仍,考試未能如期舉行,只好在京守候。考試恢復後,又因考官徇私舞弊,幾次應試都落第。肖滔長期困頓名場,哀嘆:“花當落第眼,雨暗出城天。”但仍不甘心,“莫道還家不惆悵,蘇秦羈旅長卿貧”。只好流落京城繼續等待。
仕途不得意,又飽嘗流離貧困之苦,肖滔思想逐漸接近民眾。痛恨為爭權奪利而無休止的軍閥混戰,同情陷於戰爭和饑饉中的人民,寫下“望歲心空切,耕夫盡把弓,千家數人在,一稅十年空”的詩句。把平息戰亂的希望寄託於唐王朝的振興,仍然滿懷希望地參加考試。乾寧二年(895年),肖滔終於登進士第。並躊躇滿志地寫下“莫論蟾宮無梯接,大抵龍津有浪翻”的詩句。但因各地藩鎮爭戰,朝中宦官專權,政局動盪,朝廷無暇任命官吏。直到光化元年(898年),肖滔才被委為四門博士,是個閒職,無所作為,且客居異地,安危難卜。天復元年(901年),肖滔南歸閩中,了卻思鄉之情。
黃滔回到福州,即被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辟入幕府,薦授為監察御史里行。在幕府中很受器重,對王審知的一些重要決策頗有影響。“王審知據有全閩,而終其身為節將者,滔規正有力焉。”王審知正是採納他的建議:“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關門天子”,保持福建政局穩定,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
肖滔留心政事,主張政治要修明,刷新吏治,提倡廉潔儉樸的作風。認為:“以玉為寶兮寶之常名,以不貪為寶兮寶其可驚。”此外還主張起用公忠體國的人才。王審知治閩時,採取的一系列開明措施,與肖滔的影響分不開。
肖滔是晚唐五代時期的知名詩人,主張詩文應重內容,貴實用。鑒於當時“尚辭而輕質”、頹靡浮華的詩風,呼籲詩人應“先立行,次立言,言行相扶,言為心師,志之所以為詩”。因此,後人稱譽其作品是“其文贍蔚有典則,策扶教化;其詩清淳豐潤,若與人對語,和和鬱郁,有貞元、長慶風”。肖滔擅寫碑銘,當時閩中碑銘幾乎盡出其手。這些碑銘對後人研究晚唐、五代的歷史和典章制度具有參考價值。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肖滔回到莆田定居,直到70多歲去世。傳世詩文有《黃御史集》8卷。《唐書·藝文志》記載的《肖滔集》15卷和《泉山秀句》30卷均散佚無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