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安

肖正安

肖正安(1928~2011.09),男,四川金堂人,著名兒科專家。肖正安一生致力於中醫兒科事業的發展,潛心研究小兒熱、咳、喘、瀉等症,卓有成效。肖正安與熊夢周、王靜安、寇煜光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即享譽巴蜀,在民間有“四大兒科名醫”之稱。2011年9月24日上午,肖正安因病去世,享年84歲。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肖正安(1928~2011.09),男,四川省金堂縣人,著名兒科專家,成都中醫學院(今成都中醫藥大學)兒科的創建者之一。

肖正安一生致力於中醫兒科事業的發展,在成都中醫學院30餘年的教學與治療小兒疾病中,潛心研究小兒熱、咳、喘、瀉等症,卓有成效。肖正安“肖小兒”、熊夢周“熊小兒”、王靜安“王小兒”、寇煜光“寇小兒”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即享譽巴蜀,在民間有“四大兒科名醫”之稱。

2011年9月24日上午,肖正安因病在四川金堂去世,享年84歲。

人物生平

1946年師從金堂當地名醫胡緯堂先生,後又隨四川兒科名醫徐梓柏先生學習,深得二位老師的真傳。1957年結業於四川省成都中醫進修學校,後在成都中醫學院執教30餘年。歷任成都市中醫學會理事及該會內科、婦科、兒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四川分會兒科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中醫函授編委,成都中醫學院兒科教研室暨附院兒科主任、教授等職。

主要成就

自1958年起,在國內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中醫兒科專著7部。

肖正安的科研論文,多次受到四川省、成都市科協的嘉獎。

肖正安的學生遍布省內外各市縣,不少人已為當代名醫。

人物故事

葉歸根 連夜回金堂老家 上午駕鶴西去

肖正安的老家位於四川省金堂縣一處偏僻的農村。肖正安的靈堂已經搭好,幾個子女重孝加身,表情悲傷。在獲知肖正安去世的訊息後,更多的親屬朋友正在趕來,悼念這位出色的兒科中醫。

回老家,是肖正安臨終前的遺願。“9月23日晚上,父親突然覺得氣緊,身體不適。他強烈要求回到金堂縣的老家。”肖正安的大兒子肖勁松說,父親希望回老家有兩個原因:“首先,父親有落葉歸根的思想,覺得人在外多年,最後還是應該回到出生的地方;另外,當年我的爺爺病重時,父親因為在外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趕回。等他忙完回來時,爺爺都已經入土了。這成為父親多年來的一個遺憾,他想回來,想葬在老家,葬在爺爺的墳旁邊。”肖正安提出要回老家的要求後,24日凌晨零點,肖家人連夜出發,開車往老家趕,兩個多小時後,抵達老家。2011年9月24日上午8點30分左右,在老家的床上,肖正安停止了呼吸。

遺作名為《六字醫訣》

肖正安的小兒子肖量說,肖正安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醫學資料,即使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躺在病床上仍在筆耕不輟,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醫書。“這部書現在在我手裡,書名叫《六字醫訣》,內容主要是關於兒科診治和一些中醫學的治療口訣。肖量說,在肖正安以前留下的醫學材料中,還包括《四言醫學》、《五言藥性》類似的著作,這部《六字醫訣》是肖正安留下的最後一部醫學資料。“我們將代替父親,將這本書寫完,將父親的畢生所學發揚光大。”

憶“四大名醫” 與王小兒關係最好

在四大兒科名醫中,肖正安與王靜安兩人關係最為要好,“因為兩個人年齡差不多,而且私交很好。還合著出過書。”肖正安的大兒子肖勁松介紹,熊夢周在省醫院就職,而肖正安當時在中醫附院,兩人就隔著一條馬路,因此常在一起探討學術。寇煜光則因為年齡相差較多,相對來說交情較淺。

四人以前常常參加相關學術會議,碰面很多,所以交情都不錯。

社會評價

子女憶嚴父

背藥方不認真長煙桿敲腦殼

74歲仍坐診“退隱江湖”整10年

彌留之際,肖老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後人能傳承醫術,繼續將中醫發揚光大。“肖正安的兒子肖勁松說:“父親74歲高齡時,還在坐診。每天診所里的病人,他總是要看完最後一個才肯休息。後來因為身體原因,才不得不放棄。現在算算,家父‘退隱江湖’已經整整10年。”

病榻上寫書 為自己刻墓碑

“父親這一生都奉獻在中醫事業上。”肖勁松說,父親當年要求自己的子女都從醫。“從幾歲開始,父親就要求我們背中醫湯頭(中醫的方子),10多歲時,就要跟著他抄方子。”肖正安的二兒子肖量說。讓肖勁松印象深刻的是,父親在讓他們從醫問題上,表現得非常嚴厲。“父親愛抽葉子煙,我們背湯頭的時候,一旦沒認真,父親看到了,就用抽葉子煙用的長煙桿,在我們的頭上敲一下,警醒我們。”除了嚴厲外,肖正安還會用其他方法引導子女學醫。“他鼓勵我們認真抄方子,如果方子抄得好,他還會從診費裡面抽出一些,作為我們的獎勵。”肖勁松說。2001年以後,他基本沒再給別人看過病了。這么多年來,肖正安一直在寫書。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本尚未命名的、關於兒科診治的醫學書籍也未完成。“我們將代替父親,將這本書寫完,將父親的畢生所學發揚光大。”這本書的很大一部分,是肖正安在病床上完成的。78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肖正安骨折臥病在床。在病床上的時候,他堅持要將自己的畢生所學記下來。

除了文字上的知識傳承,肖正安也將自己行醫一世的經驗口頭傳授給兩個兒子。肖勁松說,父親臥病在床期間,曾口頭傳授他們醫學知識。“包括兒科全套的治療系統理論,一些疑難雜症的治療,以及他的一些經驗等。”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肖正安還為自己刻了一塊墓碑。“公自幼勤奮,苦讀儒書,後從師名醫攻克岐黃,一九四八年即懸壺鄉里濟世活人……”

學生憶恩師

下班後腰間別桿秤逛菜市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劉小凡沒想到,9月23日還在醫院見過恩師一面,9月24日上午就聽聞恩師去世的訊息。

頭天還去看望 不料竟成永別  1983年,劉小凡成為肖正安的研究生。劉小凡說,在學術上,肖正安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謹,查房時認真,對病人噓寒問暖。學生們跟著肖正安學習時,要自己寫門診病歷,對於這些病歷,肖正安發現學生在診斷上、用藥上有什麼問題,都要逐一、認真地批改,然後再詳細為學生講解。跟著肖正安,學生們都覺得受益匪淺。

從醫院退休之後,幾乎每次研討會肖正安都會出席,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劉小凡稱,大約從五年前開始,肖正安的身體開始日漸衰弱,一直臥床,頭幾年精神還比較好,在中醫附院住院的時候,每每遇到醫生查房,或者學生前去看望時,肖正安都不忘囑咐和鼓勵,希望他們好好學習中醫,將中醫發揚光大,後來精神越來越差。9月23日,劉小凡都專門去病房探望恩師,那時恩師已經進入昏迷狀態,卻不想恩師走得那樣突然。

生活簡樸 捐款卻非常慷慨

作為成都中醫學院兒科的創建者之一,肖正安為中醫兒科培養了很多人才,自己撰寫了多本兒科專著,為中醫的延續和發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都中醫藥大學兒科教研室原主任蘇樹蓉是肖正安的第一個研究生。蘇樹蓉說,肖正安非常勤奮,平時不僅酷愛讀書,而且喜歡做筆記和整理,因而理論知識非常豐富,這樣一來,肖正安可以將自己的治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結合,更好地傳承下去。

雖然是四川乃至全國知名的兒科專家,肖正安的生活卻一直非常簡樸。很多熟識肖小兒的人,都記得肖正安的一個經典場景:下了班後,他就會在腰桿上別一桿大秤前往菜市,那時候菜市臨近收攤,菜一般會比較便宜,就算是這樣,肖正安還是怕被“燒”,自己帶桿秤可以親自稱斤兩,而對於吃穿方面,肖正安就更不講究。不過一旦醫院或者學校需要,有什麼捐款或者活動時,肖正安卻非常慷慨。

對於肖正安的學生和傳人來說,除了精湛的醫術,肖正安的醫德醫風更讓人尊重。在肖正安的眼中,病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都非常認真負責也都盡心盡力,看病救人、懸壺濟世,這才是肖小兒。

病人憶醫生

最感動半夜起來抓藥

2011年9月25日晚,曹華高走進肖家,前來表達自己的哀思。“我大兒子今年12歲,在這看病已經10年了。”曹華高說道。肖家靠的都是口碑。當年曹華高也是經朋友介紹才知道診所所在。家住金堂的曹華高,每次兒子一有病,就開著車從金堂趕往成都。車從麵包車到小轎車,他和肖家也從醫患關係變成了朋友關係。“後來看病次數多了,只要打個電話,然後說下症狀,我就開車去取藥就行了。”曹華高回憶。而讓他感動的是,有次兒子半夜發高燒,肖家人還爬起來幫他兒子看病抓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