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結節

聲帶結節是慢性喉炎的一種類型,多見於教師及歌唱演員,以女性較多,多因長期用聲不當或用聲過度所致。

簡介

聲帶結節是慢性喉炎的一種類型,多見於教師及歌唱演員,以女性較多。表現為聲音嘶啞,輕者聲音發“毛”,重時聲音沙啞,先為間歇性,以後為持續性。發病原因和全身狀況有一定關係。如在身體疲勞、喉部黏膜發炎充血水腫、不注意休聲,勉強用力發聲或高聲演唱,造成聲帶黏膜損傷,引起聲帶黏膜創傷,病理原因是血液循環阻滯,使纖維變性、水腫、細胞聚集、纖維素變性。患者常因發聲費力、聲音嘶啞、喉部有異物感而就醫。用喉鏡檢查,可見聲帶有小結節,發聲時聲帶不能閉合。
聲帶小結的治療首先要注意發聲休息,少說話,必要時絕對禁聲。忌煙、酒及避免進刺激性食物。藥物治療可用皮質激素及抗生素。口服中藥清音九或喉症丸。凡經保守治療無效且妨礙聲音者,應予以手術摘除。

病因

多因長期用聲不當或用聲過度所致。常見於喜愛說話的男孩和成年婦女,尤其好發於職業性用喉者如:大班上課的教師、歌唱演員。

檢查

喉鏡檢查示聲帶前、中1/3的交點的游離緣,兩側對稱性突起,早期如紅色柔軟的息肉樣變,並有水腫。病程長者呈蒼白小突起半透明,表面光滑,基底可見少數小血管,發音時兩側結節相貼而妨礙聲帶閉合。

治療

1、禁聲,使聲帶休息,早期小結常能消失。
2、發音訓練主要是改變原來用聲的錯誤習慣,提高發音技巧,否則病易復發。
3、類固醇激素、抗生素藥物霧化吸入,物理療法亦有輔助的效果。
4、手術切除運用於較大的小結,經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無效且妨礙發聲者。兒童患聲帶小結在青春期可能自行消失,不必急於作手術切除。細小的小結宜在顯微喉鏡下手術,以減少損傷聲帶、術後聲休不宜過長,以二周左右為宜。因早期開始非張力性發聲,能使覆蓋在聲韌帶上的殘留黏膜發生自由振動促使聲帶運動性癒合。

預防

聲帶小結的發生,對於演唱及講話過多的職業人員,要避免長時間連續高聲演唱或大聲講話,尤其在感冒及女同志的月經期,應注意防止發聲疲勞。多吃含維生素C的食物、新鮮蔬菜、水果。適當參加文體鍛鍊,增強體質,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對預防聲帶小結很有幫助。

聲帶小結傳統醫學屬“慢喉痹”範疇,是局限於聲帶膜部的黏膜肥厚與增生性病變,其發生與長期用聲不當或濫用嗓音有關,不注意用聲衛生者發病尤多,臨床上很常見,往往病程很長。常用慶大黴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複方丹參注射液霧化吸入,抗生素、激素口服,主要是抗炎、化痰、活血化瘀和減輕局部組織腫脹。會厭逐瘀湯功用:活血化瘀,散結利咽,與西藥配合治療,體現了局限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的原則。(口服阿莫西林膠囊、複方鳳梨酶片,早期加服激素,並用慶大黴素注射液3U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mg、α-糜蛋白酶4kU霧化吸入,若聲帶充血,加複方丹參注射液2ml霧化吸入,每日1~2次,10天為1療程,治療3個療程。除服西醫組藥物治療外,另加服“會厭逐瘀湯”,每日1劑兩煎,早晚各服一煎。方劑組成:桃仁15g,紅花15g,甘草9g,桔梗9g,生地12g,當歸6g,玄參3g,柴胡3g,枳殼6g,赤芍6g。10天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治療期間要求病人禁聲,忌辛辣飲食及避免菸酒等的有害刺激,有條件的可調換安靜的工作環境,並注意糾正不正常發音,以免聲嘶加重或復發。)

祖國醫學認為聲帶小結形成是全身的氣血津液代謝障礙,瘀滯經絡,上結於聲門的結果。血瘀是聲帶小結形成的病理基礎,故用會厭逐瘀湯以活血化瘀,散結利咽。方劑為桃仁、紅花、生地、桔梗、甘草、玄參、柴胡、赤芍、當歸、枳殼;桃仁、紅花、赤芍、當歸活血化瘀、祛痰散結。生地、玄參滋陰清熱、涼血解毒;桔梗、甘草清肺利咽、祛痰止咳,且甘草有調和諸藥之功;柴胡、枳殼疏肝解郁、理氣寬胸,故諸藥合用共起活血化瘀,散結利咽之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會厭逐瘀湯結合西醫治療聲帶小結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充分體現了綜合治療的優越性,提高了對本病治療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