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病變

聲帶病變包括聲帶肥厚、聲帶小結及聲帶麻痹等,聲帶肥厚指聲帶腫脹或增厚,聲帶小結為兩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所發生的對稱性小結,兩者均屬慢性喉炎所致;聲帶麻痹,為喉運動性神經疾病,多因神經損傷造成。三者都以聲嘶為臨床主要表現。目前,現代西醫學對上述聲帶病變,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

【概述】

聲帶肥厚指聲帶腫脹或增厚,聲帶小結為兩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所發生的對稱性小結,兩者均屬慢性喉炎所致;聲帶麻痹,為喉運動性神經疾病,多因神經損傷造成。三者都以聲嘶為臨床主要表現。目前,現代西醫學對上述聲帶病變,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

現代,早在50年代,就已有人在《中華耳鼻喉科雜誌》等刊物上,載文介紹三病症的針灸治療。至60年代,觀察更為細緻,發現在針刺後,在改善症狀的同時,可使聲帶息肉縮小,少數聲帶小結消失。用耳針也有類似效果。在70年代,開展穴位注射治療聲帶病,特別是用傳統的銀針治療單側聲帶麻痹,療效頗好。目前治療方法仍以針灸為主,但在手法上有較多探索,使療效有所提高。國外,前蘇聯和日本等都有針灸治療聲帶病的臨床文章,如日本學者針刺甲狀軟骨下端兩側穴位,留針並作短暫通電,使一半以上病人的聲帶小結消失。針灸治療聲帶病的療效在85%以上。

疾病治療

包括適當聲帶休息,糾正不良的發聲習慣,藥物及手術療法。

一般治療

聲帶休息:早期聲帶小結,經過適當聲帶休息,常可變小或消失。兒童的聲帶小結也可能在青春發育期自行消失。即使較大的小結雖不能消失,但聲音亦可改善。若聲帶休息已2~3周,小結仍未明顯變小者,應採取其他治療措施,因聲帶肌長期不活動反而對發聲不利。

發聲訓練:聲帶小結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聲訓練,常可自行消失。發聲訓練可以通過調節呼吸氣流、改變起音習慣、更好地利用共鳴腔等方法來提高發音的效率,協調呼吸、振動、共鳴、咬音等各個器官的功能,改變原來用聲不當的錯誤習慣,緩解喉部的緊張狀態,最終達到科學發音。

此外,應限制吸菸、飲酒和食用辛辣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咖啡、濃茶等,還要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粉塵等致病因素。

藥物治療

局部可給予理療和霧化吸入治療。

抑酸藥物治療:抑制胃酸分泌,減少因為喉咽反流造成的咽喉黏膜的慢性炎症,可以治療及預防聲帶小結。

手術治療

聲帶小結切除術:對於較大的聲帶小結,單純休息、用藥或者嗓音訓練不奏效者,可考慮手術切除。手術方法有多種,可視小結大小、部位等具體情況而定。張寶泉教授50餘年來一直從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全面。較小的小結可在表面麻醉下通過纖維喉鏡或電子喉鏡下進行切除,但隨著喉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絕大多數聲帶小結患者採用全麻後在支撐喉鏡下顯微鏡輔助的雷射切除手術及顯微器械微瓣技術手術。目前經口的喉內手術技術日趨成熟,各種類型雷射、顯微器械、等離子刀等切除手段日新月異。

體針

(一)取穴

主穴:人迎、水突。

配穴:廉泉、扶突、合谷、豐隆、照海、少商、太溪。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刺人迎或水突時,患者取正坐位,頭略後仰。術者取準穴位,避開動脈搏動處,用1寸長之32號毫針,快速破皮,斜向喉結刺入0.5~0.8寸,作中等度刺激,以提插加小幅度捻轉為主,使局部產生有魚骨卡喉的脹感或異物感,如能傳導至喉最為理想。其他穴位,頸部穴最好亦能引發同樣針感,四肢穴則宜激發經氣上行。均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主穴宜間隙行針2~3次,或通電刺激10分鐘,用連續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癒:症狀消失,聲帶部器質性病變消退;顯效:症狀基本消失,聲帶殘留器質性病變;有效:症狀減輕,聲帶部器質性病改善;無效:治療後,體徵症狀均未好轉。

共治424例各類聲帶病,結果痊癒268例(63.2%),顯效92例(21.7%),有效58例(13.2%),無效6例(1.9%),總有效率為98.1%[3,4,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人迎。

配穴:肩貞、曲池。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加維生素B150毫克/1毫升,臨用時混合。

人迎穴作穴位注射。以5號齒科針頭將上述藥液共2毫升吸入注射器,然後,刺入人迎穴,緩緩送針,直至得氣,略作提插,使針感最好傳導至喉部,然後慢慢推入藥液,每側為1毫升。配穴採取毫針刺法,刺至局部有酸脹感時,行針2分鐘,施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穴位注射隔日1次,針刺每日1次。在停用穴位注射這一日,可針刺入迎穴。5(穴位注射)~10次(針刺)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本法可治療各種聲帶病。共治116例,結果,痊癒64例(55.1%),有效36例(31.0%),無效16例(13.9%),總有效率為86.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