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抗部隊

聯抗部隊

聯抗部隊,簡稱聯抗。全稱為,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部,簡稱“聯抗部隊”,為了維護統一戰線,聯抗部隊不隸屬於新四軍戰鬥序列。由地下黨員、國民黨中將身份的黃逸峰任司令員。擔任副司令的除了李俊民,還有周至堃。創建於1940年10月10日的聯抗部隊在抗日戰爭期間主要活動在興(化)東(台)泰(州)地區,總指揮部位於蘇中海安縣曲塘鎮。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1944年10月,聯抗奉命撤銷建制,編入蘇中軍區戰鬥序列。

歷史背景

聯抗部隊 聯抗部隊

黃橋戰役的勝利,使李明揚、陳泰運相信了新四軍的力量,但是對新四軍團結友軍的政策仍存疑慮。在黃橋戰役前,他們表示願意保持中立,戰鬥進行時,實際採取了觀望態度。他們希望在和新四軍的防區中間建立一支中立的部隊,作為他們和新四軍防區之間的緩衝地帶,並建議由黃逸峰出面組織。蘇北指揮部和陳毅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中共中央關於建立外圍軍的指示。接受了李、陳的建議,同意由黃逸蜂出面組織一支部隊,以便繼續爭取李、陳和其他抗日武裝,團結抗日。有利於新四軍乘勝向蘇中東南地區發展,創建蘇中、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並策應淮南新四軍,共創華中抗日大局。聯抗部隊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組建的。

由黃逸峰出面組建一支部隊的建議,經蘇北指揮部和陳毅同意後,經過三方磋商,確定用李明揚的“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和陳泰運的“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的番號建立聯合抗日“司令部”(簡稱“聯抗 ),由李明揚派出一個連,陳泰運借一個連,新四軍派出一個連,作為聯抗部隊的基礎。並確定駐防地區為原泰縣之曲塘區、白米區。

黃逸峰為此做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和必要的籌備工作。黃橋戰役還未完全結束,李、陳再次提出請黃逸峰從速組建部隊。黃即派許毅送信到泰興縣嚴徐莊黃橋戰役指揮部向陳毅請示,陳毅立即復函稱:部隊可立即成立,以黃逸峰為司令。並答應撥一部分槍枝和經費。與此同時,黃逸蜂派姚騌去宣家堡,從李明揚的第三縱隊張公任部帶一個連並動員一批青年來聯抗。黃逸峰還聯絡了大革命時期的戰友周至堃來聯抗工作。還有早已和黃一起在蘇北進行統戰工作的李俊民,又從南通地區動員了一批抗日青年,這些同志都成為聯抗建軍的骨幹。

1940年10月10日,聯抗部隊在曲塘農民倉庫(現曲塘中學附中內)正式成立,司令部設在士紳羅爾柏宅。

發展沿革

領導成員

黃逸峰任聯抗部隊司令,李俊民任副司令,周至堃任副司令兼參謀長,新四軍派張孤梅任政治部主任。不到一個月時間,部隊發展到一千餘人。

下屬單位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派來一個連,由特務營副營長宋生髮率領,成為聯抗部隊的骨幹。

從李明揚部調來一個連,陳泰運部借來一個連(不久歸還),保全一旅薛承宗部來一個連,還有曲塘、白米兩個區的常備中隊。

少數參加國民黨部隊的青年,他們對國民黨部隊腐敗、消極抗日表示不滿,而參加了聯抗。還收容了一些頑韓主力被殲滅後的游散人員。下設組織科、宣教科、敵工科。還成立了幹部訓練班,戰地服務團,由副司令李俊民兼任團長,朱明為副團長,並創辦了自己的宣傳報紙《聯抗報》。

1940年12月,黃逸峰、李俊民率一個連去四分區掘港、馬塘一帶建立了“聯抗部隊東南辦事處”,由李俊民兼主任,進行擴軍,宣傳聯抗,爭取友軍團結抗日,後來建立丁東南支隊。

1943年秋,蘇中軍區決定,將四分區通海自衛團湯景延部與聯抗合併,加強聯抗的武裝力量,以便應付敵偽軍的頻繁“掃蕩”和稅警團日益加劇的摩擦。任命湯景延為聯抗副司令,該團原政委顧復生後來接替彭冰山為政治部主任。聯抗部隊編為兩個團。一團團長宋生髮,教導員袁捷,參謀長周霖,二團團長沈仲彝,教導員朱富榮,參謀長熊少南。原先成立的泰北支隊和曲塘大隊、第四大隊等番號同時撤銷。部隊在多次反“掃蕩”中得到了發展,人員增加了很多。六七月間,參謀長賀敏學調離,邱玉權、姜茂生、吳光明等先後任正副參謀長。

最終歸宿

1944年,討伐稅警團戰役結束以後,聯抗部隊周圍的國民黨部隊,只有李明揚部還有少數人,其餘部隊都已先後解決。聯抗部隊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經蘇中軍區決定,聯抗部隊的番號撤銷。所屬一團編為蘇中特務五團,二團改為紫石縣(現海安縣)獨立團。蘇中特務五團後編為華東野戰軍24軍72師214團。4年裡,“聯抗”為擴大部隊規模、培養軍政骨幹、加強統戰工作、分化瓦解敵偽作了大量工作。在討伐李長江和打擊日偽20多次的戰鬥中,計殲敵1個團兩個營4個連,俘敵1千多名,繳獲大炮一門,機槍20多挺,步槍700餘枝。“聯抗”部隊從1940年10月至1944年10月結束,整整經過了4個年頭,以後,相繼上升為主力部隊。

1949年2月,由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第18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第72師。其前身為1941年8月由蘇中三分區機關和各縣獨立團、“聯抗”1團組建的蘇中軍區第1旅,1945年10月改稱蘇中軍區獨立旅。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又建立了新的功勳。其中在韓戰的夏季反擊戰,我七十二師共擊斃擊傷敵軍5798人,俘敵191人,繳獲各類槍炮500餘件,彈藥98萬餘發及大量軍用物資,師陣地南推數十平方公里。取得了上甘嶺地區戰役大捷。我七十二師自1953年1月17日進駐上甘嶺至8月7日奉命將上甘嶺防禦陣地移交給志願軍第十六軍後撤出歸國,整整200天。全師共擊斃擊傷敵軍16049人,俘敵307人,而全師也有1690名祖國的優秀兒女將寶貴的生命和熱血灑在了朝鮮的土地上。

統戰任務

陳毅司令員 陳毅司令員

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後戰場,有兩支著名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武裝,一支是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為骨幹力量的山西新軍,另一支就是黃逸峰率領的蘇中抗日根據地的“聯抗”部隊。

黃橋大捷的事實證明,新四軍渡江以後,反共頑固派韓德勤決意將新四軍消滅於立足未穩之際。陳毅先後派遣了陳同生、朱克靖、惠浴宇、陳玉生等向李明揚及其部屬展開了統戰工作,對陳泰運也是如此。在這些工作中,黃逸峰起了重要的橋樑作用。管文蔚、黃逸峰等還特別向蘇北愛國士紳韓紫石老先生做了許多工作。眾所周知,在關鍵時刻,陳毅總指揮都是親自出面,英明決策、解決問題的。在黃橋激戰當中,李明揚、陳泰運保持中立。這是黃橋決戰的勝利因素之一。當然,如果沒有陳、粟指揮領導下的全體指戰員的英勇善戰和廣大人民的支援,勝利就成為不可能,也談不上什麼團結。黃橋勝利之後,統一戰線這個法寶不能拋棄,這就是陳毅總指揮要黃逸峰建立“聯抗”部隊的歷史背景。

陳毅授意組織“聯抗”,他派遣了建軍的骨幹力量,如政治部主任張孤梅、彭柏山等政工人員,把軍隊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這是和新四軍的建制沒有任何區別的。但不用新四軍的番號,而是借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李明揚)”和“稅警團”(陳泰運)的番號,打起了“聯合抗日”的旗號。並把防地放在敵、友、我三方面犬牙交錯的地區,作為緩衝。

“聯抗”建軍才只4月時,李長江投敵叛變,泰東一線布滿了敵偽據點,李、陳部隊已不成其為抗戰力量,這時候,“聯抗”面臨敵偽,背有頑三旅,處境是岌岌可危的。軍部為了把“聯抗”部隊鍛鍊培養為一支人民的武裝,除留部分在原地堅持外,大部調至軍部整訓,參加軍部反“掃蕩”和保衛工作。部隊經過討伐李長江與在鹽阜地區反“掃蕩”的考驗和整訓,雖然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戰鬥力比過去增強了。軍部還派來了賀敏學參謀長,程飛白、袁捷等軍政骨幹。回師海曲白前,陳毅和劉少奇作了重要指示,進一步明確了“聯抗”部隊的性質和任務。陳毅指出:“聯抗”部人是黨絕對領導下的外圍軍,是新四軍的一個組成部分。你們回去後,要繼續執行黨的政策,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堅持統一戰線,實行減租減息,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有力的打擊日本侵略者。劉少奇說:北有“犧盟”,南方有“聯抗”,“聯抗”部隊在統一戰線中所擔負的特殊使命,並不比八路軍、新四軍為輕。他代表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黨宣布:黃逸峰為“聯抗”部隊司令員,賀敏學、彭柏山為部隊黨委委員。

“聯抗”北上期間,敵偽和張三旅經常向我“聯抗”地區進攻,搞垮我政權,襲擊我留守部隊,對民眾攤派苛捐雜稅,弄得民不聊生。人民非常想念“聯抗”。部隊返防時,民眾奔走相告:“‘聯抗’回來了!”對我們部隊說:“還是‘聯抗’好,部隊不要再走了”。

回師後,“聯抗”駐防地區鬥爭形勢非常複雜,稅警團占據我西部,張三旅占據我北部,東、南面有偽軍據點。我們的決策是:首先爭取李明揚、稅警團陳泰運團結抗戰,以求西部邊界的穩定;對張星炳先禮後兵,警告其撤出“聯抗”地區。但經再三勸告,張置之不理。我不得不向張三旅進行反擊。經過墩頭、鹿汪、曹莊多次戰鬥,張三旅被迫撤出墩頭一帶,我部即開闢仇湖、時堰地區。後來,敵偽軍向張三旅地區“掃蕩”,決心抗戰的副旅長胥金城在新四軍一師和我部派去的張遺、郭琛同志幫助下,率部起義,經“聯抗”前去師部,得到師部熱烈歡迎。我軍與張三旅打了一年多的仗,而其副旅長能率部起義,可見我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威力。

我軍對東、南兩面35、26師偽軍一面開展政治攻勢,一面對侵占我中心地區王家莊等據點偽軍,進行打擊,開展反偽化鬥爭,迫使敵人撤出中心地區。

敵人見我軍力量加大,妄圖圍殲我司令部和主力部隊,在1944年春敵偽糾合4000餘人分八路向我中心區進行“掃蕩”。我軍早有準備,指揮機關突圍,留下主力配合地方武裝和民兵,艱苦奮戰,終於粉碎敵偽的企圖。

這時,我四分區“湯糰”根據新四軍一師命令來加強“聯抗”部隊實力,上級命令湯景延為“聯抗”副司令員,顧復生為政治部主任,沈仲彝為二團團長,我軍聲勢益壯。後來,“聯抗”部隊在歷次戰鬥中所取得的勝利也是和“湯糰”參加分不開的。

其後,偽35師又向我地區侵犯,我軍對徐家莊、九里庵偽據點攻擊,全殲徐家莊之偽軍,給九里庵敵人予以重創。偽35師勾結稅警團,準備向我仇湖、時堰民主政權襲擊,我軍獲悉後,突然奔襲,全殲王家舍的偽頑敵人。海安的偽軍在日軍掩護下,進攻我地區,我軍得到情報,在陸家窯進行伏擊,殲滅敵偽大部,炸毀敵大小船數艘。回師後,戰鬥頻繁,進行過大小戰鬥數十次。有戰鬥就有犧牲,我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和廣大人民一起,以鮮血保衛我根據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這是烈士們的不朽功勳,這也是“聯抗”部隊愈戰愈強的原因。

我們所以能夠在“聯抗”地區堅持,主要有黨的領導,充分依靠民眾,發動民眾。回師後,經過上級黨的批准,成立了興東泰特區委,後改稱為興東泰地委,書記由黃逸峰兼任,張敬人、戴為然為副書記。在黨委領導下,發動民眾實行“二五減租”,建立農民、青年、婦女協會,組織民兵。並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開始稱為海曲白河北辦事處,後來由海北、曲北兩個區擴大到李堡、海富四個區,成立了紫石縣。

我們“聯抗”地區比較狹小,黨政軍合起來不足3000人,處於敵偽頑三角地區,敵偽據點有60多個,鬥爭非常尖銳,所以能夠發展擴大,是由於背靠新四軍,有了強大的後盾;是由於華中局、新四軍黨委、蘇中區黨委、一師黨委的正確領導;是由於陳毅代軍長、粟裕師長正確和親切關懷。

因為稅警團受反共逆流的影響,又受到敵偽的壓力,轉向反動。陳泰運撤換了進步將領林敘彝、陳振、李浩等人,起用了特務頭子江振南鎮壓人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殺害我地區農會、民兵幹部和人民民眾。導致群情憤慨,一致要求討伐。我新四軍接受人民要求,協同“聯抗”將其殲滅,從此敵偽被挫敗,所以我“聯抗”部隊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

鄒韜奮與聯抗

聯抗部隊 聯抗部隊

皖南事變發生後,“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鄒韜奮堅持揭露反動派的分裂活動,曾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北上延安。為了揭露國統區反動派破壞抗日,鎮壓民主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的種種罪惡事實,他從上海到南通,從南通至海安。1941年11月,鄒韜奮先生在“聯抗”副司令李俊民和《聯抗報》編輯江毅的邀請安排下,在海安縣的紫石中學進行了愛國抗日演講。演講結束之後,韜奮先生參加了有二十多位師生代表參加的座談會,會後,韜奮先生為部分同學題詞、簽名留念。韜奮先生在海安和“聯抗”黨、政、軍領導同志進行了親切交談,並為《聯抗報》題詞,在視察了五天后,這位曾受敵人多次迫害,被國民黨當局監禁八個多月,身經六次流亡,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文化巨子、民主戰士,才滿懷深情地離開了。

聯抗烈士陵園

聯抗部隊 聯抗部隊

新四軍聯抗烈士陵園位於墩頭鎮千步村32組,建立於1944年。占地面積33300平方米(含水面),綠化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餘平方米,是江蘇省最早建立的烈士陵園之一,也是蘇中地區抗日戰爭時期保存下來的規模較大的烈士陵園。主要紀念建築物有:表門、紀念碑、新四軍聯抗紀念館(明理堂、興東泰特區史料陳列室、新四軍聯抗烈士事跡陳列室)、書畫館、逸峰閣、烈士墓、黃逸峰同志骨灰安葬處,累計投資650多萬元。

其中,烈士墓占地325平方米,共安葬161名聯抗烈士靈柩。主墓右側為聯抗司令黃逸峰同志骨灰安葬處。

1982年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上海分會“聯抗”史研究組和海安縣黨政軍民各界為新四軍“聯抗”部隊烈士紀念碑重刻了碑銘。1987年、1988年時任全國人大副委長的陳丕顯、葉飛先後為陵園和《聯抗四年》題詞,1991年,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為“聯抗”烈士紀念碑題書。

1995年陵園史跡列入《中國博物館志》,2002年12月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1月被評為“全國AA級旅遊景區”,2008年4月被省政府列為“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2008年12月被南通市列為“市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多次被省、市、縣民政系統評為先進單位,連年被評為縣“文明單位”。

原省人大副主任、興東泰特區委副書記、今年91高齡的戴為然同志是新四軍“聯抗”史的寫作班子的主要領導。至2001年5月,先後出版了《聯抗四年》、《新四軍聯抗部隊》、《聯抗戰友憶聯抗》、《歷史的回顧與探索》等新四軍系列叢書,成為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

聯抗橋

曲塘人民為了牢記這“聯抗”的這段歷史,於1990連報請,海安縣人民政府在曲塘中學(“聯抗成立地”)立碑紀念;還把從花莊村至興曲村(舊時曾家塋 地帶)開拓的千米大道命名為“聯抗路”,並在聯抗路首的曲雅河上修建了一座“聯抗橋”。.原“聯抗”副司令李俊民親筆書寫橋名、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