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索非亞教堂

聖索非亞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公元532年—公元537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積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1986年列為市級一類保護建築;96年1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年6月,聖索菲亞教堂修復並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聖索菲亞教堂巍峨壯美,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成為哈爾濱市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她歷盡風雨,飽經風霜,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重要遺蹟。

基本信息

簡介

聖索非亞教堂締造教堂者
聖索非亞大教堂建於東羅馬皇帝Justinian統治時期(公元532年—— 公元537年),當時拜占庭帝國正處於鼎盛階段。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聖索非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聖索非亞教堂恢宏無比,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事實上,自拜占庭帝國衰落後,聖索非亞大教堂已轉變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如今,聖索非亞大教堂是屬於基督徒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

歷史

聖索非亞教堂秋日的聖索非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亞,始建於公元325年,後受損於戰亂,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為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進行重建,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持續了9個世紀。

6世紀中又由朱斯特尼(Justinian)大帝再建,巨大的圓頂直徑達33米,離地高55米。站在這裡,其莊嚴肅穆似乎能使時光停滯,拜占庭文化的典範──馬賽克畫在此處可讓遊客一飽眼福。

公元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終於走進了他朝思暮想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他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並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的面貌。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在被稱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Muzesi),勿庸置疑的它是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

聖索非亞教堂聖索非亞教堂遊人如織
後建於1907年3月,是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的隨軍教堂。同年,由俄國茶商伊·費·赤斯嘉科夫出資,在隨軍教堂基礎上重新修建的一座全木結構教堂。四年以後,人們又在木牆外部砌一層磚牆,從而形成磚木結構式教室。1923年9月27日,聖·索菲亞教堂弟二次重建,歷時9年,於1932年11月25日落成。建成後的聖·索菲亞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影響,富麗堂皇,典雅超俗,宏偉壯觀。教堂通高53.25米,建築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聖·索菲亞教堂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997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對教室按原設計進行了全面整修,闢建廣場7000平方米,光大了這一重點保護建築的藝術風貌。該教堂是由俄國建築師克亞西科夫主持設計。樣體為磚石結構,建築平面呈希臘十字方式布置。建築面積721平方米。整個教堂分成四層,高度53.35米。該教堂基本屬於拜占庭風格。主穹頂、鐘樓又有俄羅斯傳統的“帳篷頂”、“洋蔥頭”的造型。

索菲亞教堂以它恢宏氣勢矗立於哈爾濱,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今天,它倍受人們愛護,1986年,市政府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建築;1996年又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它作為建築藝術博物館,它已成為哈爾濱一處獨特的景觀,成為市民和國內外遊人欣賞建築藝術和休閒娛樂的場所。

建築風格

聖索非亞教堂頂上十字架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平面採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更仔細的說,君士坦丁大帝請來的數學工程師們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築方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聖。由於地震和叛亂的燒毀,聖索非亞大教堂經歷過數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萬名工人、32萬黃金、並花費六年光陰將聖索非亞大教堂裝飾得更為精巧華美。神聖的教堂是當時的城市中心,而統治者對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難看出統治者藉由對宗教的奉獻、誇示帝國的權力與財富,而對周遭地區施與影響力的用心。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大圓頂離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聖索非亞教堂教堂內部
聖索非亞大教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緻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從公元四到六世紀開始,教會逐漸對教義與救贖的觀念有漸深的認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圈重視肖像與肉體美的傳統也逐漸對基督教產生影響,信徒除了透過傳統的諭言故事與象徵手法來理解教義,也逐漸產生將聖母聖子聖徒等人物畫像化的需求。教會中認為聖人的人物畫像就等於觸犯聖經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規定的一派,與另一派認為人物畫像可以讓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傳教,兩派間的歧異日漸加深。公元692年教會會議中授與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羅馬皇帝里奧三世(LeoIII)頒布禁令,禁止聖母、聖子、聖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現,自此揭開了兩派人馬長達二百年間的血腥鬥爭,教堂里的畫作遭破壞,畫像的持有者和作畫的工匠們也都遭到各種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結果是造成人與人的信賴關係瓦解,社會動盪不安。一直到九世紀中葉,教會重新解釋,願對畫像給予敬意、信仰崇拜,這才逐漸消揖兩派間的紛爭,而這個日子也被稱為“正統的勝利”(TheTriumphoforthodoxy),每年在信仰東正教的國家裡被盛大慶祝。然而雕刻藝術從來不曾得到教會的認可,因此可以說拜占庭藝術里,雕刻藝術並不存在。

時統治者已無力阻止聯軍與戰爭對城市的蹂躪。接著是土耳其人的登場,東羅馬帝國正式宣告結束。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並將聖索非亞大教堂改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聖索非亞大教堂做為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築古蹟,冷眼旁觀過政治興迭、宗教鬥爭與歷史的滄桑,而她的美麗莊嚴,依然撼動每一個參觀者的心。

奧運

聖索非亞教堂

聖索非亞教堂

局部一

局部二

聖索非亞教堂將成為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伊斯坦堡的起跑點。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聖索非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雖然從外觀上似乎不及清真寺壯美秀麗,然而這座飽經滄桑,見證了文化和宗教戰爭的聖地所蘊含的歷史積澱卻非藍色清真寺所能比擬。此次北京奧運會火炬的境外傳遞第二站就將從這裡啟程。

聖索非亞教堂飛起的白鴿
作為世界上唯一從5世紀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築,聖索非亞大教堂也是唯一一個由教堂改為清真寺的建築。公元330年時,君士坦丁大帝斥巨資修建了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為宏偉且精美絕倫的教堂。奧斯曼帝國時期,聖索非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伊斯蘭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建築師錫南在聖索非亞舊有的架構中增添了新的奧斯曼風格。他的精心打理使得經歷了十字軍東征破壞的聖索非亞教堂重新恢復了生機。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大教堂改成博物館,長期被掩蓋住的拜占庭馬賽克鑲嵌藝術瑰寶也得以重見天日。

步入大教堂,它的雄偉和莊嚴一覽無餘地展示在來者面前,震人心魄。直徑32米,20層樓高的拱頂竟然沒有任何支柱支撐。站在這巨大的穹頂下,仰頭望去,好似茫茫蒼穹籠罩人間,不禁感悟到自身的渺小。陽光透過玻璃窗直射進來,灑在斑駁的牆壁上,照亮了耶穌基督的臉龐,那一刻,仿佛聽到天使在歌唱,內心如同經歷了洗滌般純淨平和。教堂牆壁上顯眼的地方懸掛著6個直徑約10米的大圓盤,繪以阿拉伯文字的“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據說是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徵。古老牆壁上模糊的聖像以及伊斯蘭風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場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戰爭。而如今,兩者奇蹟般地融為一體,向後世昭示著這一宗教聖地歷經易主,飽經風霜的過去。

旅遊貼示

交通:遊客可從哈爾濱市乘1、2、13、15、64、66、113路等公車,到哈一百或時裝大廈下車即可到達教堂。
門票:2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