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堂山景區

聖堂山景區

聖堂山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西南部,離縣城45公里,山峰巍峨林立,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主峰海拔l979米,山高險峻,是桂中第二峰。主要觀賞點有:霧鎖重山、雙龍吐玉、石河奇觀、神秘石牆等。

地理環境

聖堂山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西南部,離縣城45公里,山峰巍峨林立,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主峰海拔l979米,山高險峻,是桂中第二峰。該景區覆蓋著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是重要的水源林保護區。主要觀賞點有:霧鎖重山、雙龍吐玉、石河奇觀、神秘石牆等。

大瑤山主峰聖堂山,為泥盆系紫紅色礫岩和砂石組成,經自然力的作用和地表水長期侵蝕、切割、風化,崩解為丹峰挺拔、朱崖壁立、稜角剛銳、峽谷幽深的大瑤山丹霞式剛棱削麵塔柱地貌。
每當清晨山高紅日升、谷深雲海闊、鳥鳴聲聲、雲濤陣陣之際,置身奇峰浮雲、松篁交翠、猿鶴相親的巨幅畫卷之中。那難以數計的鱗次柿比、叢羅棋布的奇峰怪石,有的似長柱神鞭立地頂天;有的像銅牆鐵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壘卵搖搖欲墜;有的若頑猴賞月壽龜戲花,呼之即出,栩栩如生;有的仿佛寶鼎古董,玲瓏剔透。那朱丹的顏色,在霞光照耀下似美人略施粉黛,透出羞澀令個人神往,讓人陶醉。前來尋幽攬勝的遊人,無不讚嘆聖堂山峰巒怪石之神奇、詭秘,稱道聖堂山真乃“人間仙境”,神峰迷霧、雲海石河、飛瀑高掛、萬畝變色杜鵑、神秘石牆、石獸如生、峰林無際,奇觀目不暇接。

主要景點

大瑤山主峰聖堂山,主峰海拔1979米,位於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西南部

出雲峰

位於群峰頂端,遠看似一座獨立尖削的高峰,峰南有雲時,從峰中穿越而過,雲過峰時,速度加快,出口呈噴涌狀,可謂奇觀。在聖堂山頂,置身飄逸流轉的雲霧之中,有升騰欲仙之感。

雲海

在多種經營種植場可觀日出。雲海,清晨站在山頭俯瞰,只見連綿數十里的群峰之巔雲濤鑽動,其勢洶湧,氣勢磅礴,群山在雲海之中時隱時顯,有如蛟龍騰舞,太陽出來時,雲朵都鑲上金邊,光霞萬道,蔚為壯觀。

石河、石海

聖堂山北坡及五指山南坡有冰河遺蹟的石河、石海。塊石巨大,絳色,常呈斜方式多面體,棱面整齊但稍有倒角。大致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中山石峰坡腳下,從下

聖堂山 聖堂山

往上看,那些石塊像是滾滾下瀉的河流。據考古家分析,這是冰川時代的遺蹟,是古冰河期寒凍風化使巨大的石峰崩解所致。大多數石河、石海上長著茂密的森林,有的石海部分則不長樹,塊石稞露,延伸數十米至200多米,遠看如一條“石河”懸掛山坡,石塊浮置鬆動,可跳步攀行,既險亦奇。

神秘的石牆

1500米的聖堂山坳處,有古石牆3處,由巨石堆砌而成,其中南北兩處相距1公里,將山谷攔斷。山坳處石牆長170多米,寬6米,高4米~5米,依山勢用大塊方石砌成,有的石塊重500公斤以上。堆砌工整,牆中段開有門寬2.6米。兩邊規則對稱凹陷。由於年代久遠,石牆爬滿一層厚厚的青苔。據考證,這是明代瑤族起義軍首領侯大苟、藍守貳、繼承者侯公丁率兵反抗朝廷時,撤兵到此設防的。

萬畝杜鵑林

從山的北面攀登,上到海拔1500米的馬鞍坳,這裡有馳名中外的變色杜鵑林,約上萬畝。在廣西,杜鵑

花林並不是大瑤山獨有。花坪、元寶山、大明山都有分布,但象聖堂山頂這樣上萬畝相連成片,且種類繁多卻是獨—無二。春夏之交是變色杜鵑的花期,花朵隨著花期的變化而變換顏色,花蕾鮮紅,花初開時粉紅,後轉為淡黃,故名變色杜鵑。以紅岩杜鵑、華南杜鵑優勢種群,羊角杜鵑、花坪杜鵑、百合杜鵑、白花杜鵑、變色杜鵑等雜散其中,色澤鮮艷,富麗堂皇,5月的花期正逢旅遊旺季,置身群山之巔這樣—個花海,令人心曠神怡。

聖堂山景區 聖堂山景區

這裡杜鵑主幹不明顯,矮胖墩粗,有的成扭曲狀,造型原始,有古樸蒼勁的美感。落花時節,蟠螭虬蚺般茂密糾結的莖枝也令人嘆為觀止。

“霧虹幻景”

在大雨之前的悶熱天氣,太陽輻射到上空冷空氣所凝聚成的雲彩上,經濃密的雲霧中細密的小水珠折射,就會出現七彩如虹的幻象,變幻莫測,瑰麗迷人。這是主峰南面常常看到的“佛光”奇觀。

飛瀑

聖堂山主要有兩道並列的飛瀑,在下面又合二為一,高數十米,水量充沛,長年不絕,主流氣勢磅礴呈一陣陣噴射狀,有彈性,象有生命力一般,瀑布轟鳴聲傳到數里之外。主流旁邊有數條涓涓細流,順石崖盤曲而下,與主流形成對比,互相陪襯,富於情趣。瀑布下面形成一水池,清澈見底的山水沿溪蜿蜒而下,景觀十分優美。

石橋神韻

從馬鞍峰坳口往下看,有一座從主逢伸出的石橋,人稱天橋,橋下面是萬丈深淵,十分險峻。傳說從前有個瑤族首領公甘,率領瑤胞抵抗官兵,因寡不敵眾,被迫跑上聖堂山,公甘為了脫身,抓起糯米粉向官兵撒去,頓時,濃霧瀰漫,天昏地暗,他趁機跑上聖堂山,沿途被深谷擋住去路,官兵隨後追來,公甘急中生智,解下白頭巾向對面山峰拋去,頭巾化作一座橋,沿著橋登上頂峰,此刻官兵也趕到天橋,公甘收回頭巾,官兵統統跌下萬丈深谷。民間的傳說,給這座石橋蒙上神秘的面紗。

聖堂絕景,古人曾有五言詩《 聖堂山》遺世: 我家聖堂山,未睹聖堂水。朝爽洗素秋,目極三十里。神魚無凡鱗,仙花有奇蕊,夢想四十年,攀條負樵子,謝客蠟木屐,準果去前齒

歷史文獻

1、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明一統志,卷八十三,柳州府,郡名象郡(陳名)龍城(唐名):聖塘山(在象州東百餘里,髙峻不可登。相傳昔有瑤人攀藤而上,見一池清泠可愛,內有魚鱉、桃李環繞、且多猿猴。)

2、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粵西詩載,粵西文載,卷十四,桂林府通判汪森編,志,栁州府,象州:雷山:天欲雷雨則此山先有雲霧。又四十里為聖塘山。髙峻懸絕,昔有藤根垂地,人或攀藤而上。有一池水清泠可愛,魚鱉游泳、桃李樹環繞之、且多猿猴。自藤為風雨折去,人跡遂絕。(風土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