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青

耿青原名楊朝漢,1921年出生於沔城鎮人,父親羊棗是著名的新聞記者、國際問題專家和軍事評論家。1960年秋,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枚地對地飛彈——“東風一號”。 先後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科技部長,第七機械工業部黨委委員、科研局局長、黨委書記等職。

基本信息

簡介

耿青自幼跟隨父親在上海讀書。抗戰爆發後,年僅16歲的耿青就隨錢俊瑞參加新四軍,17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期間,他先後參加和指揮大小戰鬥60餘次。在一次戰鬥中,他榮立一等戰功,受到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的重視,成為當時新四軍二師優秀的政治工作幹部。

解放戰爭時期,耿青曾任解放軍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政委等職,抗美援朝期間,曾任志願軍53軍130師副政委、政委等職。1959年春,38歲的耿青奉周總埋之命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黨委常委,科學技術部部長等職,成為該院院長、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得力助手。

事跡

1960年秋,我國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我國國防科學工作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枚地對地飛彈——“東風一號”。

然而,如何把飛彈全部部件和大小精密儀器運送到發射現場,如何在長途運輸中保護這些精密儀器使之不受損壞,如何保護飛彈的性能下發生變異,……這一連串的技術難題擺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黨委成員和專家面前。

這時,聶帥親臨研究院,對黨委,希望你們選派最得力的黨委成員負責運輸飛彈和組織發射工作,這是保證我國自製的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的關鍵、聶帥的指示提醒了黨委成員,大家都集中思考著:誰能挑起這副重擔呢?誰是政治工作與技術管理兼備的人才?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信賴的目光投向黨委常委,科技部長耿青身上。錢學森院長對他說:“耿青同志,你是兩棲人才,同志們都很信任你,請你勇敢地挑起這個重擔吧!”黨委經過討論一致決定:我國自製的第一枚地對地飛彈交由耿青負責押運到試驗場並具體指揮發射。

耿青接受這項神聖使命後,深感責任重大。他想到在上萬里的運輸途中,如果稍有疏忽,就會功虧一簣。於是,他對護送人員提出“我們要用生命來保護精密儀器使之絲毫無損”的要求,如最精密的水平陀螺儀,就以他自己為首組成5人“保姆”小組,輪換抱著坐在軟席臥鋪上,真比初生的“嬰兒”看得還嬌啊!其它幾個精密儀器,也用同樣辦法對待。寧可讓人體四肢承受火車運行的顛簸,也決不讓這些儀器受震。每到一個大站,耿青就組織科研人員對飛彈進行性能測試。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晝夜奮戰,終於將這些“嬌兒”送到了發射現場。

發射前兩天,錢學森院長陪同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乘專機飛抵現場。聶帥代表中央軍委對戰鬥在西北戈壁沙灘的部隊官兵和科研人員進行了親切慰問,並詳詢運輸情況。耿青即將運送途中保護辦法及沿途測試結果一一作了匯報,深得聶帥嘉許。

不料,在發射前夕,飛彈舵機有漏油現象。這是極為嚴重的技術故障,幸而發現得早,否則後果不堪構想。經檢查,原因是舵機油壓輪泵光潔度不符合要求。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更換新的部件,重新組裝。耿青帶領大家在嚴寒中連續奮戰,終於排除了這一故障,保證了飛彈順利發射。

次日清晨六點鐘,耿青陪同聶帥、錢學森等來到發射現場。他們都站在發射陣地側後的觀察台視窗,大家的心弦都繃得緊緊的,目光部注視著發射陣地的前方,靜靜地等待著那驚天動地的時刻。

此時此刻,最忙碌的是發射控制台和通訊點之間的電話聯繫。當聽到各點都報告一切情況良好時,發射指揮員立即宣布“點火!”

飛彈在發射台上噴出一股青藍色的火焰,隨之而來的是驚天動地的轟隆巨響。耿青看著液態氧給彈體蒙上的一層白霧,隨著飛彈的冉冉上升而徐徐下降,他覺得就像新娘子披的白紗從肩頭輕輕滑落,那樣令人心醉。這真是一幅難以用語言描繪的宏偉壯觀的圖景,不是身臨其境的人,怎能有那種美妙的感受啊。作為我國第一枚自製飛彈的組織指揮發射者,耿青更是不會放過飛彈飛行中的每個細節。只見飛彈越飛越快,漸漸進入轉彎的程式,幾分鐘後,飛彈進入同溫層,後面拖著的長長的火焰,變成了橫貫藍天的一道雪白的氣體。然後飛出了人們的視線,消失在遙遠的天際。隨即從彈著區的電話里傳來了興高采烈的呼喊聲:“彈著區發現了目標!”

“頭體分離!”

“戰鬥部落地!”

頓時,站在觀察台上的所有人員,立刻欣喜若,一個個鼓掌、歡呼、跳躍,連坐在藤椅上的聶榮臻元帥也高興地站起來,熱情地與同志們擁抱……

“東風一號”發射成功後,聶帥提出了新的戰鬥任務,要求自行設計射程3000公里遠程飛彈,接著周總理又提出了“東風三號”、“東風四號”、“東風五號”以及“兩彈結合衛星上天”等一系列科研計畫。作為科技部長的耿青,及時組織科研人員,投入一系列火箭飛彈研製工作。我國洲際飛彈的研製進程比蘇美都快,其中就有耿青的一份辛勞。

二十多年來,耿青先後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科技部長,第七機械工業部黨委委員、科研局局長、黨委書記等職,始終戰鬥在國防科研工作的第一線,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