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延寧

耶律延寧,遼代契丹族將領。 遼景宗耶律賢即位,延寧被招為“近侍”。 耶律延寧《遼史》無傳,遼代典籍亦失載。

年代:遼金元明
姓名:耶律延寧
拼音:xie lv yan ning
正文: 耶律延寧,遼代契丹族將領。生於遼天祿元年(947年)。及長,娶契丹頻畢部貴族頻畢令公大女為妻。延寧家族系遼皇室親族,曾祖皋離骨、祖父旨午不、父薩割,皆以勇敢善戰著稱,屢建功勳。薩割曾獲“太師令公”封號。
遼景宗耶律賢即位,延寧被招為“近侍”。授官保義功臣、崇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左金吾衛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漆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據契丹習俗,皇帝、朝廷重臣以及家屬“秋冬違寒,春夏避暑”,“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延寧恪盡警衛職責,隨時保護皇帝的安全,深得景宗和蕭綽皇后的信任。
遼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去世。遵遺詔,12歲的長子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而由太后蕭綽攝政。當時,遼朝政權有被顛覆之虞,延寧尤被倚重。故延寧願為景宗殉葬,以示盡忠先帝的請求未獲準。 蕭太后攝政之初,散居漠北的阻卜部舉兵反遼,且迅速向東部推進,鳥古、敵烈、室韋等部均受其影響。遼聖宗耶律隆緒及蕭太后特派遣延寧經略北部邊疆,來到今呼倫貝爾和黑龍江上游地區。當時延寧所授官職中職事官為羽厥里節度使,詔令中還有“押捩之失圍(即“室韋”)”之職責。羽厥里即烏古,烏古部在以海勒水(今海拉爾河)和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下游為中心的地區。“押泹捩之失圍”,目前有不同解釋,但可初步確定為指執掌某部室韋的事宜。延寧到任後,施政有方,頗有政聲,使“極北之疆界”之人敬畏,室韋聞之歸降。延寧對各部族,只有屢招不降者,才予以打擊,遂使“妖訿盡掃”。同時,妥善安置各族部眾,使之各安其業。北部邊疆地區逐漸穩定,一度秩序井然,甚至“路不拾遺”。
統和三年(986年)十二月三十日,耶律延寧因瘡疾卒於烏古部,年僅40歲。聖宗及蕭太后聞之痛惜,詔令將靈柩運回。延寧夫人及子女護其靈柩南歸。次年末,安葬於興中府霸城白崖山山麓,即今遼寧省朝陽縣柏樹溝村柏木山。
耶律延寧《遼史》無傳,遼代典籍亦失載。1964年考古發現耶律延寧墓,出土有墓志銘,其生平事跡才漸為人所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