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畜

"六十年代,1968年最多,存養62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耕畜
發音:gēngchù

耕畜(farmanimal),即耕地用的牲畜,如牛、馬、騾子等。

基本解釋

[beast of the field]
保護耕畜過冬

詳細解釋

1. 耕種畜牧。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復約要 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
2. 用於耕作的家畜。如牛、馬等。

基本概念

我國建國後 耕畜變化
平度的 耕畜,有牛、驢、騾、馬。建國前,為農戶私養。建國後,於五十年代農業合作化始,逐步改農戶私養為集體公養,1978年後又變集體公養為農戶私養。其總存養量,1949年為115,444頭(匹),1985年為120,805頭(匹),增長了0.05倍。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存養23,049頭。1949年,存養21,718頭。五十年代,1954年最多,存養54,035頭。六十年代,1968年最多,存養62,940頭。七十年代,1970年最多,存養64,000頭。八十年代,1985年存養84,848頭,比1949年增長2.9倍。建國前,多為本地牛。建國後,於1963年,縣獸醫站從荷澤地區引進魯西種公母牛49頭,分到各公社搞純種繁殖或雜交改良。同年,縣家畜良種場引進秦川公牛2頭。1968年,縣獸醫站從河南引進南陽種公牛1頭。1978年至1982年,縣獸醫站從北京、哈爾濱、河南、德州、煙臺引進海福特、 西門塔爾、安格斯、 利木贊、夏洛萊、短角牛等冷凍精液顆粒36,000粒,雜交本地牛15,056頭,產犢成活8,883頭。後因管理粗放, 牛犢生長發育慢,使用性能差,而停繁。1980年,縣獸醫站製作 魯西黃牛冷凍精液顆粒成功,在全縣推行冷凍精液與本地牛雜交。1985年,多為魯本雜交牛,比本地牛體尺、體重均增。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存養92,622頭。1949年,存養89,687頭。五十年代,1954年最多,存養111,427頭。六十年代,1960年最多,存養37,599頭。七十年代,1970年最多,存養24,020頭。八十年代,1985年存養9,398頭,比1949年降低89.5%。建國前,主要是本地驢。建國後,於1957年、1963年和1968年,縣大家畜人工授精站、縣獸醫站先後從無棣縣引進德州驢24頭,雜交改良木地驢。1985年,多為改良驢。改良驢,被毛黑色,粉嘴、粉眼、粉肚皮,比本地驢體尺增。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存養979匹。1949年,存養79匹。五十年代,1958年最多,存養1,885匹。六十年代,1969年最多,存養3,401匹。七十年代,1979年最多,存養8,832匹。八十年代,1985年存養12,044匹,比1949年增長11.3倍。建國前,多為本地馬。建國後,於1956年至1977年,縣供銷社引進內蒙古馬3,900匹,蘇聯重★馬20匹、新疆伊犁馬5,100匹、四川馬800匹、雲南馬300匹;縣獸醫站於1963年,引進蘇聯純血種公馬3匹、阿樂登種公馬2匹。經過雜交改良,至1985年多為改良馬,其體尺、★力比本地馬均增。騾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存養33,323頭。1949年,存養3,960頭。五十年代,1950年最多,存養3,924頭。六十年代,1969年最多,存養2,693頭。七十年代,1979年最多,存養8,630頭。八十年代,1985年存養14,515頭,比1949年增長2.7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