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犢

牛犢

我國優良的地方犢牛品種,毛色為紅色或黃色,口、鼻、眼田周圍、四肢內側及尾帚毛色較淺,角為白色,蹄為紅褐色。頭較短小,額寬,胸部寬深,體軀較長,後軀肌肉豐滿,四肢粗短。平均成年體重:公牛1100千克、母牛600千克;在法國較好飼養條件下,公牛活重可達1200——1500千克,母牛達600——800千克。我國著名品種有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和晉南牛等。同時,聊齋故事中,有一篇《牛犢》的文章。秦川牛是我國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種,原產於陝西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當前飼養的總數在80萬~100萬頭以上。

基本信息

秦川牛犢

秦川牛是我國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種,原產於 陝西渭河流域的 關中平原,目前飼養的總數在80萬~100萬頭以上。
體型外貌:毛色以紫紅色和紅色居多,約占總數的80%左右,黃色較少。頭部 方正,鼻鏡呈肉紅色,角短,呈肉色,多為向外或向後稍彎曲;體型大,各部位發育均衡,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強健;肩長而斜,前軀發育良好,胸部深寬,肋長而開張,背腰平直寬廣,長短適中,薦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壯結實,前肢間距較寬,後肢飛節靠近,蹄呈圓形,蹄叉緊、蹄質硬,絕大部分為紅色。 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體重600-800千克。易於育肥, 肉質細緻,瘦肉率高,大理石紋明顯。18月齡育肥牛平均日增重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達58.3%,淨肉率50.5%。

南陽牛犢

南陽牛屬大型役肉兼用品種,產於 河南省的西南部南陽地區,總數約130萬頭。
體型外貌:毛色多為黃色,其次是米黃、草白等色;鼻鏡多為肉紅色,多數帶有黑點;體型高大,骨骼粗壯結實,肌肉發達,結構緊湊,體質結實;肢勢正直,蹄形圓大,行動敏捷。公牛頸短而厚,頸側多皺紋,稍呈弓形,髻甲較高。
肉用性能:成年公牛體重為650-700千克,屠宰率在55.6%左右,淨肉率可達46.6%。該品種牛易於育肥,平均日增重最高可達988克,肉質細嫩,大理石紋明顯,味道鮮美。南陽牛對氣候適應性強,與當地黃牛雜交,後代表現良好。

魯西黃牛牛犢

魯西牛具有較好的肉役兼用體型,耐苦耐粗,適應性強,尤其抗高溫能力強。原產于山東省西南部,目前約有45萬頭。
體型外貌:被毛有棕色、深黃、黃色和淡黃色四種,以黃色為主,約占總數的70%左右,一般牛毛色為前深後淺,眼圈、口輪、腹下到四肢內側毛色較淡,毛細而軟。體型高大、粗壯,結構勻稱緊湊,肌肉發達,胸部發育好,背腰寬廣,後軀發育較差;骨骼細緻,管圍較細,蹄色不一,從紅到蠟黃,多為琥珀色;尾細長呈紋錘形。 肉用性能:魯西牛體成熟較晚,成年公牛平均體重650千克左右,肥育性能良好,皮薄骨細,肉質細嫩,1-1.5歲育肥平均日增重610克。18月齡屠宰率可達57.2%,並具明顯大理石狀花紋。 魯西黃牛,肉質鮮嫩,肌纖維間均勻沉積脂肪形成明顯的大理石花紋,具有無可比擬的良種優勢。 周總理在世時送給 日本友人兩頭魯西黃牛,現在日本有大理石花紋的牛肉比普通牛肉價格高一倍還多。本縣所產牛肉、牛皮(皮質密,韌性好,先進機器能分割六層),多用於出口,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

4.晉南牛犢

晉南牛屬大型役肉兼用品種,產於 山西省西南部 汾河下游的晉南盆地,其中以 萬榮河津臨猗等縣所產的牛最好。
體型外貌:毛色以棗紅色為主,其次是黃色及褐色;鼻鏡和蹄趾多呈粉紅色;體格粗大,體較長,額寬嘴闊,俗稱"獅子頭"。骨骼結實,前軀較後軀發達,胸深且寬,肌肉豐滿。
肉用性能:晉南牛屬晚熟品種,產肉性能良好,平均屠宰率52.3%,淨肉率為43.4%。
中國的黃牛品種其中魯西黃牛是我國名貴牛種之一,其體軀高大,結構勻稱,健壯威武,肉用價值高,聞名海內外.體型特徵:被毛從淺黃到棕紅,以黃色居多,鼻與皮膚均為肉紅色,部分有黑色斑點。多數牛具有完全不完全的三粉特徵,即眼圈、口輪、腹下為粉白色;公牛角型多為“倒八字角”或“扁擔角”,母牛角型以“龍門角”較多。公牛繁育性能:
魯西黃牛繁殖力較強,母牛一般8~10月齡即可配種懷胎,母牛如初配年齡1.5~2歲,終生可產犢7~10頭,產仔率較高,公牛性成成熟略晚,一般兩歲開始配種,可利用5~7年。
中國固有的普通黃牛種。在中國的飼養頭數居大家畜或牛類的首位,黃牛飼養地區幾遍全國。在農區主要作役用,半農半牧區役乳兼用,牧區則乳肉兼用。頭部略粗重,角形不一。體質粗壯,結構緊湊,肌肉發達,四肢強健,蹄質堅實。因自然環境和飼養條件不同而分為北方黃牛、 中原黃牛和南方黃牛3類。飼養方法大致分為舍飼、半舍飼和放牧3種。 雄性身體比雌性強大;兩性均具角,橫切面呈圓形;有的種類頸下垂肉發達,有的不明顯;雄性上體通常深棕褐色、灰褐色、棕黑色 ,雌性毛色略淺 ;腿的下部多白色。

犢牛飼養管理

犢牛是指3~6月齡之內以乳汁為主要營養來源的初生小牛。由於其消化特點和成牛有顯著不同,因此,在飼養管理上也應有自己的特點,主要突出“三早”,把好“三關”,防好“兩病”。
一、突出“三早”
(一)早吃初乳母牛分娩後一周內所產的乳叫初乳。初乳中含有十分豐富的養分、各種抗體和溶菌酶,對小牛的健康成長十分有益。因此,小牛出生後,要在30分鐘內讓其吃到初乳,以確保小牛的健康生長。
(二)早期斷奶自然哺乳一般讓犢牛吃六個月的初乳,人工哺乳也要吃三個月的母乳。早期斷奶一般指1~2月齡斷奶。這樣做一是可以減少犢牛的哺乳量,節約大量商品奶,降低犢牛的培養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二是犢牛的哺乳期縮短,可以節約一部分勞力,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三是可以提早補料,促進犢牛瘤胃的早期發育,從而提高犢牛的培育質量,提高犢牛的成活率,減少死亡損失。
(三)及早開食就是讓犢牛儘量早一點吃上草料。犢牛一般在10日齡時出現反芻,15日齡就可以採食一點柔軟的乾草,30日齡時其胃腸機能已基本發育健全。生產中為促進犢牛的胃腸發育和機能健全,一般於10日齡前,就開始餵給易消化的麥麩、玉米粉、
豆粉等,15日齡讓其自由採食曬制的青綠乾草。待犢牛每天可以吃進1千克乾食料時,就可以斷奶了。
在認真做好“三早”的基礎上,為節省鮮奶,提高效益,還應採用人工乳代替全乳培育犢牛。常用的人工乳配方為:脫脂奶粉69%,動物脂肪24%,乳糖5.3%,二價磷酸三鈣1.2%。此外,每千克人工乳粉加35毫克四環素和適量的維生素A、D、E等。按1千克乳粉加淨水7.5千克稀釋即可。具體餵法:犢牛出生後前3天餵初乳;第4天用2千克母乳加0.5千克人工乳;第5天加1千克人工乳;第6天加1.5千克人工乳;第7天1千克母乳加3千克人工乳;第8天即可完全餵人工乳;到12日齡時人工乳的餵量可增至12千克,每天餵給兩次。

聊齋志異

聊齋故事中,有一篇《牛犢》的文章,其原文如下:
楚中一農人赴市歸,暫休於途。有術人後至,止於傾談。忽瞻農人曰:“子氣色不祥,三日內當退財,受官刑。”農人曰:“某官稅已完,生平不解爭鬥,刑何從至?”術人曰:“仆亦不知。但氣色如此,不可不慎之也!”農人頗不深信,拱別而歸。次日牧犢於野,有驛馬過,犢望見誤以為虎,直前觸之,馬斃。役報農人至官,官薄懲之,使償其馬。蓋水牛見虎必斗,故販牛者露宿,輒以牛自衛;遙見馬過,急驅避之,恐其誤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