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輻射真菌

耐高輻射真菌,是中國科學家石玉瑚首次從高放射性土壤中分離出一批耐高輻射真菌,由於耐輻射真菌具有超強輻射抗性,將為污染環境修復治理、核電站與核廢料的安全處置提供重要參考因素。

發現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耐高輻射真菌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耐高輻射真菌

新疆農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學者石玉瑚經過長達八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從高放射性土壤中分離出一批耐高輻射真菌(含酵母菌)和一種放線菌,地球微生物家族中又多了兩種耐高輻射的成員。新發現耐輻射放線菌已在該領域權威刊物《國際微生物系統分類學》(IJSEM)上正式發表。

2003年起,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套用研究所在科技部支持下,對新疆高放射性污染土壤進行了耐輻射微生物資源研究。2009年年底,終於獲得了耐10000—30000戈瑞輻射的各類細菌、放線菌、真菌(含酵母菌),並初步確定耐輻射微生物新科1個,新屬10個,新種20多個。其中耐輻射放線菌和耐輻射真菌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和分離出來的。

背景知識

從1945年7月美國第一次核試驗至1998年5月的巴基斯坦核試驗,全世界有8個國家在30多個核試驗場進行了2083次核試驗,這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污染,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

“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在5戈瑞(輻射強度的計量單位)的輻射下只能存活1小時(廣島和長崎核子彈爆炸的輻射劑量即相當於10戈瑞);普通細菌在2000—5000戈瑞的輻射下也會全部死亡;而我們發現並獲得了耐10000—30000戈瑞輻射的微生物。”2010年4月7日,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套用研究所研究員石玉瑚說。

發現者

2010年,73歲高齡的石玉瑚,就職於新疆農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他先後完成過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項,科研成果曾獲得聯合國科技發明創新之星獎,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石玉瑚此前還分離出耐10000戈瑞-30000戈瑞輻射的各類細菌、放線菌,並初步確定耐輻射微生物新科1個,新屬10個,新種20多個。其中1個以石玉瑚名字命名的耐輻射放線菌新屬得到了國際認可。

科學意義

石玉瑚認為,發現耐輻射真菌的最大意義是實現了耐輻射微生物從原核向真核的跨越。“這為探索耐輻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與進化提供科學依據,也為世界氣候變化對生物影響提供新的解釋”。此外,這些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的積極參與者,對於環境修復和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於耐輻射真菌具有超強輻射抗性,將為污染環境修復治理、核電站與核廢料的安全處置、航天航空套用、農業及醫療新產品研發等提供可行途徑。

石玉瑚表示,耐輻射真菌的發現可揭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在同一輻射下基因修復遺傳的差異性,進一步闡明微生物耐輻射機理,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復和核廢料安全處理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石玉瑚認為,耐輻射微生物在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復、防止核電站放射性核素滲漏方面展現可喜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