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鸛草[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植物]

老鸛草[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植物]
老鸛草[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老鸛草:拼音:Lǎo Guàn Cǎo,英文名:HERBA ERODII/HERBA GERANII。別名:老鸛嘴、老鴉嘴、貫筋、老貫筋、老牛筋。來源:本品為牻(音同“忙”)牛兒苗科植物牻牛兒苗、老鸛草或野老鸛草的乾燥地上部分,前者習稱“長嘴老鸛草”,後兩者習稱“短嘴老鸛草”,夏、秋二季果實近成熟時采割,捆成把,曬乾。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老鸛草 老鸛草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直生,粗壯,具簇生纖維狀細長鬚根,上部圍以殘存基生托葉。莖直立,單生,具棱槽,假二叉狀分枝,被倒向短柔毛,有時上部混生開展腺毛。葉基生和莖生葉對生;托葉卵狀三角形或上部為狹披針形,長5-8毫米,寬1-3毫米,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柄長為葉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莖上部葉柄漸短或近無柄;基生葉片圓腎形,長3-5厘米,寬 4-9厘米,5深裂達2/3處,裂片倒卵狀楔形,下部全緣,上部不規則狀齒裂,莖生葉3裂至3/5處,裂片長卵形或寬楔形,上部齒狀淺裂,先端長漸尖,表面被短伏毛,背面沿脈被短糙毛。花序腋生和頂生,稍長於葉,總花梗被倒向短柔毛,有時混生腺毛,每梗具2花;苞片鑽形,長3-4毫米;花梗與總花梗相似,長為花的2-4倍,花、果期通常直立;萼片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6毫米,寬2-3毫米,先端具細尖頭,背面沿脈和邊緣被短柔毛,有時混生開展的腺毛;花瓣白色或淡紅色,倒卵形,與萼片近等長,內面基部被疏柔毛;雄蕊稍短於萼片,花絲淡棕色,下部擴展,被緣毛;雌蕊被短糙狀毛,花柱分枝紫紅色。蒴果長約2厘米,被短柔毛和長糙毛。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老鸛草 老鸛草

1、生於山坡、草地、田埂、路邊及村莊住宅附近。

2、平原路邊和樹林下。

3、生於河岸、濕地、山林下、林旁、路邊及山地。

4、生於潮濕山坡、路旁、田野、雜草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陝西、甘肅和四川。俄羅斯遠東、朝鮮和日本有分布。

栽培技術

老鸛草 老鸛草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濕。喜陽光充足。以疏鬆肥沃、濕潤的壤土栽種為宜。

【分根繁殖】:冬季倒苗後至早春萌芽前挖掘老根,分切數塊,每塊具有芽。按行株距25cm×25cm開穴,每穴栽種1塊,覆土壓實,澆水。

【田間管理】:出苗後要中耕除草、追施人糞尿,冬季倒苗後,清除枯株殘葉,培土,施廄肥、堆肥等。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將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或將全株拔起,去淨泥土和雜質,曬乾。

主要價值

老鸛草[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植物] 老鸛草[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植物]

由於中藥老鸛草對風濕病確有顯著的療效,民間習用的老鸛膏和老鸛草外用膏藥治療風濕痹症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衰。老鸛草另可作園林地被植物。民間驗方有用作治療半身不遂。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清熱解毒。治風濕疼痛,拘攣麻木,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老鸛草 老鸛草

①《滇南本草》:祛諸風皮膚發癢。治筋骨疼 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利小便,瀉膀胱積熱,攻散諸瘡腫毒,退癆熱發燒,治風火蟲牙,痘疹疥癩等症。

②《綱目拾遺》:去風,疏經活血,健筋骨,通絡脈。治損傷,痹症,麻木,皮風,浸酒常飲。

③《現代實用中藥》:止久痢,厚腸胃,調中健脾。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跌打損傷,止刀傷出血,又可止咳,益肺氣。

⑤《藥材學》:清熱解毒。治熱病消渴,癰疽瘡腫。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老鸛草 老鸛草

全草煎劑在試管內對人卡他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乙型鏈球菌、肺尖球菌等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中所含鞣質對其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影響,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株和副流感病毒Ⅰ型仙台株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香葉醇對發須癬菌和奧杜安氏小抱子菌的MIC為0.39ml/ml。

抗病毒作用

全草煎劑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一1株和副流感病毒I型仙台株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通過雞胚,用血球凝集試驗);其葉和莖均對前者作用較強,根部作用較弱;所含鞣酸對其抗病毒作用影響不大。通過雞胚對流感病毒抑制的篩選試驗,老鸛草有一定抑制作用。

止瀉作用

老鸛草 老鸛草

日本產尼泊爾老鸛草的水溶性提取物,對兔有一定止瀉作用。兔空腹服其煎劑或乾燥提取物,都能抑制十二指腸和小腸的活動,並促進盲腸的逆蠕動,因而出現止瀉作用;但劑量過大,則能促進大腸的蠕動而出現瀉下作用。故其作用與阿托品是不同的。止瀉的有效成分除鞣質外,似尚有能使腸黏膜特別是大腸黏膜收斂的物質。

凝血作用

兔口服水提取物,能增加血液凝固,可能與所含鞣質有關(在腸中轉變成沒食子酸,而後以鹼鹽的形式被吸收)。鎮咳:醇沉煎劑11.6g/kg灌胃,對氨霧引咳小鼠有鎮咳作用,7、20g/kg灌胃,對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引咳嗽法有鎮咳作用。

祛痰

醇沉煎劑30、50g/kg灌胃,對小鼠酚紅排泌法,無祛痰作用。

驅蟲作用

香葉醇有驅鼠蛔蟲作用。

對胃腸道作用

小劑量能抑制大鼠的自發活動。大鼠po,能抑制胃腸運動,但老鸛草對大腸運動影響不大。

利尿作用

小劑量po對大鼠有輕度利尿作用。

臨床套用

治療泡疹性角膜炎

用西伯利亞老鸛草製成20%眼藥水,每小時滴眼1次,同時用1%阿托品散瞳。臨床觀察盤狀角膜炎相混合型角膜炎25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淺層點狀及樹枝狀角膜炎6例,顯效3例,有效1例,無效2例。用藥後可減少角膜基質層炎症浸潤,加速癒合。

治療腸道感染

1.用野老鶴草製成100%煎劑,每次40毫升,日服2~3次;或用老鸛草2~3兩,每日煎服1劑。治療急慢性菌痢、急慢性腸炎、阿米巴痢疾等114例,結果痊癒84例,好轉2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達91.22%。大多數病人服藥後2~3天,症狀好轉或消失。

2.用老鸛草1兩,水煎2次,3次分服,4~6日為一療程;治療痢疾帶菌者及慢性菌痢共13例,經一個療程後,大便複查皆為陰性,症狀消失而痊癒。

常用配方

老鸛草 老鸛草

治筋骨癱瘓

老鸛草、筋骨草、舒筋草,燉肉服。(《四川藥志》)

治筋骨疼痛,通行經絡,去諸風

新鮮老鸛草洗淨,置一百斤於銅鍋內,加水煎煮二次,過濾,再將濾液濃縮至約三十斤,加飲用酒五兩,煮十分鐘,最後加入熟蜂蜜六斤,混合拌勻,煮二十分鐘,待冷裝罐。(《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老鸛草膏)

治腰扭傷

老鸛草根50克,蘇木25克,煎湯,血餘炭15克沖服,每日一劑,日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治急慢性腸炎下痢

牻牛兒苗30克,紅棗四枚。煎濃湯,一日三回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治腸炎,痢疾

老鸛草50克,鳳尾草50克,煎成9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連服一至二劑。(《浙江省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治婦人經行受寒,月經不調,經行發熱,腹脹腰痛,不能受胎

五葉草25克,川芎10克,大薊10克,白芷10克。水酒各一鍾,合煎,臨臥服,服後避風。(《滇南本草》)

毒副作用

醇沉煎劑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99.02±7.66g/kg。香葉醇大鼠poLD50為4.8g/kg,兔iv為50mg/kg。

植物文化

民間傳說

老鸛草 老鸛草

老鸛草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來歷。相傳在隋唐時期,中國著名的醫藥學家孫思邈雲遊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並在洞中煉丹和炮製多種治疑難病的妙藥以解除病人的疾苦。 由於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的患者大多都患風濕病,而孫思邈用遍所有方法仍束手無策,孫思邈陷於一片苦思之中。 一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採藥,忽然發現有一隻灰色的老鸛鳥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種無名小草,隨後拖著沉重的軀體緩慢地飛回密林的鸛鳥窩中。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隻老鸛去啄食此草,奇怪的是這次老鸛比上次飛得雄健而有力了。於是,孫思邈對徒兒說:老鸛鳥長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邪氣,老鸛鳥能食,說明此草無毒。食用該草後此鳥疾飛更有力,表示該草對動物有一定益處。隨即命徒兒採回很多這種無名小草,煎熬成濃汁,讓前來應診的風濕病患者服用,並帶些藥草回去自己熬湯服用。幾天之後,奇蹟發生了,原來雙腿及關節紅腫的症狀均已腫消痛止,並且可下地而行走了。喜訊驚動了各地山民,人們奔走相告,慕名前往治病的絡繹不絕。有許多經過治療痊癒的風濕病人,請孫思邈給此藥草起一個名字,孫思邈略思片刻稱道:此藥草是老鸛鳥認識發現的,應歸功於老鸛鳥,故取名為“老鸛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