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鴉糊

老鴉糊

老鴉糊(學名:Callicarpa giraldii)是馬鞭草科紫珠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浙江、雲南、廣西、甘肅、江西、湖南、貴州、廣東、湖北、河南、江蘇、福建、四川、陝西、安徽等地,生長於海拔200米至3,400米的地區,多生於疏林或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灌木,高1-3-(5)米;小枝圓柱形,灰黃色,被星狀毛。葉片紙質,寬橢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5-15厘米,寬2-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狹楔形,邊緣有鋸齒,表面黃綠色,稍有微毛,背面淡綠色,疏被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脈8-10對,主脈、側脈和細脈在葉背隆起,細脈近平行;葉柄長1-2厘米。聚傘花序寬2-3厘米,4-5次分歧,被毛與小枝同;花萼鍾狀,疏被星狀毛,老後常脫落,具黃色腺點,長約1.5毫米,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紫色,稍有毛,具黃色腺點,長約3毫米;雄蕊長約6毫米,花葯卵圓形,藥室縱裂,藥隔具黃色腺點;子房被毛。果實球形,初時疏被星狀毛,熟時無毛,紫色,徑約2.5-4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1月。

分布範圍

產甘肅、陝西(南部)、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於海拔200-3400米的疏林和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湖北西部。

主要價值

全株入藥能清熱、和血、解毒;治小米丹(褲帶瘡)、血崩(《貴州民間藥物》第一輯)

功效介紹

老鴉糊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長葉紫珠、牛舌癀、魚膽(《中國樹木分類學》)、猴草、粗糠草、粥香(《福建民間草藥》),沒翻葉、大麻雀米、雞米樹、菜子木、紅泡果(《貴州民間藥物》),爆竹子、路金子、百子爆、米篩花、米篩子、大葉鯉魚瀉子、毛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老鴉糊的根、莖、葉、果實。

【植物形態】老鴉糊灌木,高達3米。

小枝有粗糠狀短柔毛或平滑無毛。

葉對生;闊橢圓形以至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為小齒牙或齒牙狀,下面疏生星狀毛及腺點;葉柄長0.5~1厘米。

密生的聚傘花序,徑2~3厘米;總梗有短柔毛,與葉柄等長或短於葉柄;花水紅色;萼短鍾狀,截形;花冠短筒狀,4裂;雄蕊4,長7毫米,花絲較花冠之裂片為長,花葯廣橢圓形;雌蕊1,子房4室。

核果,堇紫色,徑3~4毫米。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生於山地曠野間。

分布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雲南、廣東、福建等地。

老鴉糊 老鴉糊

【採集】5~10月采,鮮用或曬乾。

【性味】苦辛,涼。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辛,溫,有小毒。

②《貴州民間藥物》:性微寒,味辛。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澀。

【功用主治-老鴉糊的功效】祛風,除濕,散瘀,解毒。

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尿血。

①《植物名實圖考》:截瘧。

②《福建民間草藥》:驅風除濕,殺蟲解毒,散結化瘀。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收斂止血,祛風除濕。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研末。

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選方

① 治關節炎:老鴉糊根二兩,豬蹄半斤,黃酒二兩。 酌加水煎服。 (《福建民間草藥》)

② 治跌打損傷:鮮老鴉糊葉搗爛後敷傷部。 (《福建民間草藥》)

③ 治外傷出血:老鴉糊葉、果實,曬乾研粉外敷,或鮮葉搗爛外敷傷處。

④ 治內出血:老鴉糊乾葉研粉,每次一錢,每天三、四次,開水沖服。

⑤ 治尿血:老鴉糊葉、白茅根、活血丹各一兩,檵木葉五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 治皮下漏血:鮮老鴉糊葉、莖半斤。 水煎熏洗。

⑦ 治凍瘡:老鴉糊葉一握。煎湯熏洗,不斷擦患郎,日洗一兩次。

⑧ 治蛇傷:老鴉糊根二兩切碎。 酌加水煎服。(⑥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本種 葉形大小及被毛疏密差異較大,雲南標本通常葉片為寬橢圓形,較大,四川東部的標本多數較小,常為寬披針形至倒披針形,本種典型者,葉片為橢圓形,被細小黃色腺點,背面通常疏被星狀毛,老後常脫落。它和長葉紫珠 C. longifolia Lamk.及紫珠C. bodinieri Levl. 相似,但前者小枝稍四棱形,兩葉柄之間有橫線聯合,果實較小,成熟後被毛;後者葉片被毛較密,兩面被紅色或暗紅色粒狀腺點,花序較寬大而開展。它和日本紫珠 C. japonica Thunb. 也極易混淆,但後者葉片無毛,雄蕊與花冠近等長,花葯長圓形,藥室孔裂而不同。

本類變種

毛葉老鴉糊(雲南植物志)

與原變種的區別是:葉片寬卵形至橢圓形,長10-17厘米,寬4-10厘米;小枝、葉背面及花的各部分均密被灰白色星狀柔毛;果實徑約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產江蘇(南部)、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雲南。生於海拔2300米以下的林下或林邊。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平壩。

《雲南植物志》根據李錫文136號及翟苹1041號標本定名為Callicarpa inamoena C. Y. Wu,並認為該種葉片較小,果實較大,花序較緊密等特徵與本變種不同,實際上,該二號標本與貴州,興仁,貴州隊7514號(果),黃平縣,黔南隊2484號(花),安龍縣,貴州隊3032號(花)所采的本變種標本在葉形、果實大小、被毛及花序等特徵都十分接近,因此我們認為雲南所產者也應屬本變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