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繪畫陳列館

老繪畫陳列館

老繪畫陳列館位於德國慕尼黑藝術區,是德國最古老的美術館,館收藏並展出中世紀至18世紀中葉油畫。

概述

老繪畫陳列館(德文:AltePinakothek,又名古代繪畫陳列館)位於德國慕尼黑藝術區(德文:Kunstareal),是世界六大美術館之一,以文藝復興時代繪畫聞名。依據巴伐利亞國家藏畫(德文:BayerischeStaatsgemäldesammlungen)安排,老繪畫陳列館收藏並展出中世紀至18世紀中葉油畫。新繪畫陳列館管理18世紀末、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藝術品;2002年開放的現代藝術陳列館則展出現當代藝術品。
..

館史

老繪畫陳列館是德國最古老的美術館,源於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四百年間的舊藏。由於家族幾大分支的絕嗣和繼承,杜塞道夫、曼海姆和茨魏布呂肯等宮廷畫廊的藏品逐步聚集到慕尼黑。巴伐利亞王國路德維希一世的畢生蒐集最終使之成為德國最重要的美術館。

巴伐利亞支

1528年巴伐利亞公國威廉四世(WilhelmⅣ.vonBayern1493-1550)為裝飾慕尼黑的官邸委託來自德國南方各大城市的畫家繪製了一
四使徒四使徒
批歷史畫。組畫以古典時代和聖經故事為題材,不乏傑作,其中最知名的是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爾的《亞歷山大之戰》。1563年阿爾布雷希特五世(AlbrechtV.1550-1579)成立藝術室,展出各類藝術品和罕見的自然標本。據1598年總目,當時藏畫總計778幅。1611至1617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I.1573-1651)建造宮廷畫廊,收集德國文藝復興繪畫。1615年向魯本斯定製狩獵組畫,僅有《獵河馬》現存慕尼黑。1627年他施壓紐倫堡市議會,希望獲得阿爾布雷特·丟勒捐贈給出生地的《四使徒》,而拒絕這個請求將被視為“非常大的侮辱”。三十年戰爭中收藏蒙受損失,21幅畫作運往斯德哥爾摩,僅有5幅返還。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II.1662-1726)繼續擴大收藏,在任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時購買了大量荷蘭及佛蘭德斯繪畫。1698年他從安特衛普一名畫商處購入佛蘭德斯繪畫101幅,包括13幅安東尼·凡·戴克和12幅魯本斯作品。後者原為不出售的私人遺產,實屬精品。 
1777年家族絕嗣。

普法爾茨-諾伊堡支

沃爾夫岡·威廉(WolfgangWilhelm1578-1653)成立杜塞道夫畫廊。1615年委託魯本斯繪製耶穌會安德肋教堂主祭壇畫《最後的審判》,但在原址陳列不久就入藏畫廊。約翰·威廉(JohannWilhelm1658-1716)鍾情佛蘭德斯、荷蘭和義大利繪畫,尤重名家名作,僅魯本斯便現存32幅。曾下令掮客,寧可把預算都花在一幅傑作上,也不要購入數幅質量中等的作品。夫人安娜·瑪麗亞·路易薩·德·美第奇出身名門,作為陪嫁帶來了拉斐爾的名作《Canigiani聖家族》。卡爾三世菲利普(KarlIII.Philipp1661-1742)成立曼海姆畫廊。1742年家族絕嗣。

普法爾茨-祖爾茨巴赫支

卡爾四世西奧多(KarlIV.Theodor1724-1799)1742年繼承普法爾茨-諾伊堡支,1777年繼承巴伐利亞分支。他很喜歡尼德蘭繪畫,在慕尼黑宮廷花園騎樓建設宮廷畫廊,大大地擴充了收藏規模,購入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的《聖家族》。1798年將曼海姆畫廊的758幅畫作移至慕尼黑,藏品包括老揚·勃魯蓋爾(JanBrueghelderÄltere)和倫勃朗的《燔祭以撒》。1799年家族絕嗣。

普法爾茨-茨魏布呂肯支

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IV.17削蕪菁的廚娘22-1775)成立茨魏布呂肯畫廊,以收藏法國繪畫為主,曾買下約翰·克里斯蒂安·馮·曼里希
最後的審判最後的審判
(JohannChristianvonMannlich)的個人收藏。馬克西米利安四世(MaximilianIV.1756-1825)1799年繼承普法爾茨-祖爾茨巴赫支,把茨魏布呂肯畫廊逾2000幅藏畫移至慕尼黑,包括德國文藝復興,佛蘭德斯,荷蘭和法國洛可可繪畫,如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的《削蕪菁的廚娘》,弗朗索瓦·布歇的《休息的少女》。1802年還俗令發布後來自各大修道院的約1500幅畫作收歸國有,不乏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精良的木板油畫和具有代表性的巴洛克繪畫。同時在奧格斯堡、安斯巴赫、班貝格、維爾茨堡、紐倫堡和阿沙芬堡成立了首批分館,開始分散保存藏畫。1806年選侯國合併為巴伐利亞王國,馬克西米利安四世改稱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I.Joseph)。同年杜塞道夫畫廊遷入慕尼黑。

巴伐利亞王國

拿破崙·波拿巴入侵,不少名作如魯本斯狩獵組畫被掠走,《亞歷山大戰役》也掛到皇帝浴室里去了。最終只返還了27幅畫。路德維希一世(LudwigI.1786-1868)從王太子時期便收購了大量義大利繪畫,如喬托,桑德羅·波提切利,多梅尼哥·基爾蘭達約,佩魯吉諾和拉斐爾,即位後開始系統收藏。他偏愛德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現存314幅義大利畫作中的97幅是他蒐集的,幾乎全是精品。1827年以240000盾購入Boisserée的216幅科隆特藏,包括聖母畫大師(MeisterdesMarienlebens),史蒂芬·洛赫納(StefanLochner)和尼德蘭早期繪畫的代表作,如羅吉爾·凡·德爾·維登的哥倫布祭壇畫,老迪里克·鮑茨的《三王來朝》,漢斯·梅姆林的《聖母七喜》。1828年以80000盾購入士瓦本、弗蘭肯和上德意志繪畫,包括丟勒的《奧斯沃爾特·克雷爾肖像》和阿爾特多費爾的《多瑙河風光》。1838年出版第一部圖錄。路德維希一世退位後只零星購入作品,1852年甚至拍賣了1000幅畫,包括丟勒的《聖母子與聖安妮》(現存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875年弗蘭茨·馮·雷波(FranzvonReber)擔任館長後老繪畫陳列館才重獲重視,儘管大量購買作品的時期已經結束了,但是依然購入一些傑作,如達·芬奇的《石竹花聖母子》和格列柯的《基督脫衣》。

二戰

閉館。藏品先庫存於慕尼黑,形勢嚴峻後在1942年移往外地,幾乎未受損失。展館建築損傷嚴重。

戰後

1946年起藏畫在藝術之家(HausderKunst)展出。1952至1957年展館重建,1957年7月7日重張。1961年布置東廂,1963年維修西廂底層。1966年開始長期借展巴伐利亞抵押銀行藏品(尼古拉·朗克雷《鳥籠》,布歇《蓬帕杜爾夫人》)來彌補館藏中18世紀畫作的不足。同時也著力徵集這一時期作品,1990年購進老迪里克·鮑茨的《神的羊群》。1988年一名精神病人用酸灼傷了多幅丟勒作品,多年後才得以修復。1994至1998年展館整體大修,藏畫在新繪畫陳列館展出,1998年7月23日重張。

建築

路德維希一世出於大眾教育的理念覺得他有義務讓公眾可以接觸到王室藏畫,因此責令建築師利奧·馮·克倫澤(LeovonKlenze)為慕尼黑北郊設計一座美術館,為分散在不同的宮殿里而遠離大眾的藝術珍品提供一個集中展覽的場所。陳列館1826年4月7日(拉斐爾生日)奠基,1836年秋建成,10月16日正式開放。老繪畫陳列館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建築。不同於19世紀初流行的宮殿式博物館,它平面組織清晰,外部形式表明內部功能,頂部天窗和增設北側漫反射採光的設計使它在理念和技術上領先,影響了羅馬、聖彼得堡和卡塞爾的同類美術館。1943年3月9日,4月25日,7月12和16日以及1944年12月17日展館遭遇轟炸,中部損毀嚴重。1952年至1957年間由漢斯·多爾加斯特(HansDöllgast)主持修復。他並沒有還原舊貌,而是根據廢墟調整平面:把東廂的主入口移至南側,增設樓梯和敞廊並重新組織交通流線,使得修復後的建築在立面上依然保留破壞的痕跡。公眾對這一作法仍有爭議,文物保護專家則將其視為典範。

室內

展館共兩層,主要展區位於二層。展覽依據地區和年代分類,畫作按照大小和重要性分別陳設於以羅馬和阿拉伯數字標記的展廳和展室。2008至2009年依靠私人贊助復原了展廳內里昂絲綢織就的紅綠兩色軟包牆面

首層
Ⅰ-Ⅱ,1-4臨時展覽
16-23佛蘭德斯繪畫
XI德國文藝復興繪畫
XII德國文藝復興繪畫
XIII德國文藝復興繪畫
二層
Ⅰ,IIa早期尼德蘭藝術
II,IIb德國文藝復興繪畫
III科隆繪畫
IV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
V威尼斯畫派
VI17世紀佛蘭德斯繪畫
VII魯本斯廳
VIII佛蘭德斯繪畫,
IX17世紀荷蘭繪畫
X義大利巴洛克繪畫
XI17世紀法國繪畫
XII18世紀法國繪畫
XIIa18世紀法國繪畫
XIIb18世紀義大利繪畫
XIII西班牙繪畫

展覽

館藏深深印有歷代君主個人愛好烙印,因而在某官方網站代表作(15張)些方面表現突出,另一些方面則有明顯缺憾。展覽從逾1800名畫家的數千幅作品中精選約700幅。[8]官方主頁列出代表作15幅,重要展品按地區分類包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