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興園酒樓

老大興園酒樓

老大興園酒樓於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開業。原設武漢漢正街,1996年遷至利濟北路。由漢陽人劉木堂創辦。由吳雲山主持後,以經營武漢風味菜為特色。因當時漢口有多家“大興園”,故名為“老大興園”。曾有劉開榜、曹雨庭、汪顯山三代“魚大王”掌灶。主要名菜有“白燒魚”、“清燉魚”、“什錦魚羹”等。

歷史變革

據史料記載,老大興園始名“大興園”,是漢陽人劉木堂在1838年(清道光18年)創辦的,原址在漢正街下段人稱“好吃街”的升基巷內。漢正街升基巷長不足百米,酒樓餐館卻有八家左右,當時就稱為“好吃街”。而“大興園”依靠特色的魚類菜餚,聲名鵲起。

劉木堂並非廚師出身,而是一個當時在外面“混”的人,在紅、黑兩道都比較吃得開。當時劉木堂按“開張大發,生意興隆”的寓意,取店名為“大興酒樓”。當時店面很小,不足兩百平米。

1888年,劉木堂病逝,因無後人,遂由徒弟吳雲山、吳寶成兄弟繼承。不久,吳寶成在隔壁開了一家“新大興酒樓”。

除了吳寶成的“新大興酒樓”外,當時用“大興”之名開餐館的還有四家,吳雲山為示正宗,民國初年在“大興園”前加了一個“老”字,特請當時夏口縣(今漢口)縣長題寫了“老大興園”四字並製成金字招牌。

老大興園從創立起,歷經三次搬遷。1958年由漢正街升基巷遷到居仁門,1964年又由居仁門遷至航空路,營業面積擴大到800平方米。最後搬到了航空路,就是現在的新世界酒店所在地。

老大興園酒樓主要做湖北菜,以鮰魚、鯿魚等淡水魚類為主,解放前來消費的都是達官貴人,很多人專程坐洋包車來吃。

特色名菜

1934年,德華酒樓在民眾樂園對面開業,並請來以烹製鮰魚出名的劉開榜掌勺。劉開榜名聲在外,有他坐鎮,德華酒樓生意逐漸興旺,以鮰魚菜和麵點名氣最大。

吳雲山動了心思,他想讓老大興園不僅有湖北風味菜,還要有別家沒有的特色菜品。兩年後,吳雲山以高薪把劉開榜挖過來掌勺,劉開榜最拿手的菜有紅燒鮰魚、粉蒸鮰魚等名菜。

劉開榜做的紅燒鮰魚,由於選料講究,以及做法獨特,在當時特別出名。劉開榜做的紅燒鮰魚,一般只選用三至四斤左右的活魚,並且非長江簰洲以上鮰魚不用,佐料、輔料也很講究,燒鮰魚用的湯是特製的雞湯。在製作上注重刀工、火候、入味。三次換火,三次加油,做出的鮰魚味透而肉不老,晶亮透明,入口爽而不油膩。

劉開榜換了僱主,牌子一掛出來,看熱鬧的人多,也引來了更多的生意。連漁家們也趕著往老大興園送鮰魚,鼎盛時期,武昌積玉橋一帶上百條魚划子,將在長江里捕撈的鮰魚賣給宋和記魚行,因為這家魚行與老大興園簽有長期契約。

當時的洪幫頭子楊慶山、國民黨將領夏斗寅每次到老大興園酒樓吃鮰魚,都要派人到廚房看是否劉開榜親自下廚。

酒樓傳人

說起老大興園,就不能不提造就的四代“鮰魚大王”。老大興園因鮰魚出名,鮰魚大王也因為老大興園而傳承下自己的門派。

1944年美軍飛機轟炸武漢日軍兵營,失去準頭的炸彈炸毀了老大興園酒樓,第一代“鮰魚大王”劉開榜不幸蒙難。

兩年以後,吳雲山集資在漢正街升基巷原址上重建老大興園酒樓,並恢復營業。劉開榜的徒弟曹雨庭正式掌廚,曹雨庭也就是第二代“鮰魚大王”,在鮰魚菜餚技藝上又有了新發展。

由於曹雨庭的廚藝高超,解放後得到各界重視。1953年,葉劍英到武漢,副市長張執一派小車到老大興園接曹師傅為葉劍英做菜,葉劍英誇獎他的菜做得好,請他到人民劇院看京戲。

1964年曹雨庭病逝,曹雨庭的徒弟汪顯山掛牌出師,成為第三代“鮰魚大王”。

1985年汪顯山被命名為“特級廚師”,2007年,汪師傅去世。但汪顯山所培養的一批新秀已經成長起來,其中特級廚師孫昌弼不僅全面繼承了汪師傅的精湛技藝,並在造型上有所創新,成為第四代“鮰魚大王”。

孫昌弼,漢族,1949年2月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被授予全國首批中餐烹調高級技師稱號;2001年被授予中國烹飪名師稱號;2002年被授予湖北省十大鄂菜大師稱號;2005年被授予中國烹飪大師稱號;2006年被中國烹協授予金廚獎。2007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國烹飪協會成立20周年大會上,作為對中華烹飪有特殊貢獻的優秀人才,被授予“中國烹飪大師金爵獎”。

孫昌弼是第四代“鮰魚大王”。被業內人士稱之為“廚房裡的文化人”;被國外同行譽為“廚師中的藝術家”。

老大興園的紅火,讓國內外無數名人聞風而來,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品嘗後讚不絕口,殷秀梅、楊在葆等北京的26位藝術家來武漢時,乾脆把工作餐定在了老大興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