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Oracle公司

基本信息

Oracle公司(甲骨文公司)——世界上最大的企業軟體公司

公司網站:http://www.oracle.com

Oracle公司簡介

Oracle公司CEO:Larry Ellison

Oracle公司(甲骨文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企業軟體公司,向遍及145多個國家的用戶提供資料庫、工具和套用軟體以及相關的諮詢、培訓和支持服務。甲骨文公司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紅木城。甲骨文公司1989年正式進入中國。

26年前,當拉里·埃利森偶然看到有關關係型數據庫工作原型的一段描述時,他發現了一個其他公司錯失的機遇。當時,尚未有企業致力於商業化這一技術。埃利森和他的共同創始人Bob Miner和Ed Oates認識到在關係型資料庫模型方面存在極其巨大的商業潛力--但是他們當時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他們將永遠地改變商業計算的形態。

今天的Oracle(納斯達克代號:ORCL)依然走在這一領域的前列。世界上的所有行業幾乎都在套用Oracle技術,且《財富》100強中的98家公司都採用Oracle技術。Oracle是第一個跨整個產品線(資料庫、業務套用軟體和套用軟體開發與決策支持工具)開發和部署100%基於網際網路的企業軟體的公司。Oracle是世界領先的信息管理軟體供應商和世界第二大獨立軟體公司。

Oracle是一家不斷創新的公司。今天,使業務應用程式通過網際網路可用的觀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可在當初,Oracle是最初幾家實踐此觀念的公司之一。現在,Oracle致力於使所有軟體都能夠協同工作(即採用套件方式),其他公司、分析家和新聞媒體逐漸認識到Oracle是正確的。Oracle在未來會如何做呢?我們將秉承公司的傳統--不斷創新,引領行業發展,同時,我們要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注重為採用我們軟體的客戶解決問題。

書寫歷史的甲骨文---Oracle公司傳奇

很難想像,Oracle公司的這一段傳奇居然要從IBM開始。

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員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在Communications of ACM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係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論文。這是資料庫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要知道,當時還是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的資料庫產品在市場上占主要位置。從這篇論文開始,拉開了關係型資料庫軟體革命的序幕。

雖然早在1970年就誕生了關係模型理論,但是市場上遲遲不見關係型資料庫管理軟體的推出。主要原因是很多反對者認為關係型資料庫速度太慢,比不上當時的層次式資料庫。值得好笑的是,IBM雖然1973年就啟動了System R的項目來研究關係型資料庫的實際可行性,也沒有及時推出這樣的產品,因為當時IBM的的IMS(著名的層次型資料庫)市場不錯,如果推出關係型資料庫,牽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再者,IBM龐大複雜的官僚機構處在決策上遠不那么靈活。

1977年6月,Larry Ellison與Bob Miner和Ed Oates在矽谷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軟體開發實驗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計算機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個時候,32歲的Larry Ellison,這個讀了三家大學都沒能畢業的輟學生,還只是一個普通的軟體工程師。公司創立之初,Miner是總裁,Oates為副總裁,而Ellison,因為一個契約的事情,還在另一家公司上班。沒多久,第一位員工Bruce Scott(用過ORACLE資料庫軟體的人都知道有個Scott用戶,沒錯,就是這個Scott,至於Scott用戶的密碼Tiger,那是Scott養的貓的名字)加盟進來,在Miner和Oates有些厭倦了那種契約式的開發工作後,他們決定開發通用軟體,不過們還不知道自己能開發出來什麼樣的產品。Oates最先看到了埃德加·考特的那篇著名的論文連同其他幾篇相關的文章並推薦Ellison和Miner也閱讀一下。Ellison和Miner預見到資料庫軟體的巨大潛力(跟著IBM走,沒錯),於是,SDL開始策劃構建可商用的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

很快他們就弄出來一個不太像樣的產品,或者具體的說,更像一個Demo。根據Ellison和Miner他們在前一家公司從事的一個由中央情報局投資的項目代碼,他們把這個產品命名為ORACLE。因為他們相信,ORACLE(字典里的解釋有“神諭,預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1979年,SDL更名為關係軟體有限公司(Relational Software,Inc.,RSI),畢竟“軟體開發實驗室”不太像一個大公司的名字。1983年,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產品,RSI再次更名為ORACLE。

Image:美國ORACLE公司總部一瞥.jpg

美國Oracle公司總部一瞥

Oracle公司發展與壯大

RSI在1979年的夏季發布了可用於DEC公司的PDP-11計算機上的商用ORACLE產品,這個資料庫產品整合了比較完整的SQL實現,其中包括子查詢、連線及其他特性。但不得不說,軟體不是很穩定,並缺少事務處理這樣的重要功能。出於市場策略,公司宣稱這是該產品的第二版,但卻是實際上的第一版。之所以被命名為第2版而不是第1版,是因為Ellison認為潛在的客戶更願意購買第2個版本,而不是初始版本。(雖然這樣做有些不太誠實,還是要承認這是個十分高明的技巧。到現在還有一些公司把自己賣給客戶的版本叫做1.0,學學1979年的ORACLE吧!)多年以後的今天,ORACLE公司聲稱是他們第一個提供了第一個SQL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

雖然軟體不是很好,但是客戶還是有的。美國中央情報局迫不及待的想買一套這樣的軟體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在諮詢了IBM公司之後發現IBM沒有可以商用的產品,他們聯繫了RSI。於是RSI有了第一個客戶。在當時,政府和軍方的機構往往同時有幾種計算機,而那時還沒有什麼“軟體可移植”這樣的說法,當然,也幾乎沒有具有這樣的能力的套用軟體。也就是說,給PDP-11開發的ORACLE資料庫不能用在IBM主機和DEC的VAX上。很快用戶就表現出來這樣的需求:ORACLE能否同時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上運行?這給RSI帶來了新的挑戰(主要是Miner和Scott)。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的軟體一般都設計成在單一操作系統上運行,具有可移植能力的軟體很少。

1983年3月,RSI發布了ORACLE第三版。Miner和Scott歷盡艱辛用C語言重新寫就這一版本。要知道,C語言當時推出不久,用它來寫ORACLE軟體也是具有一定的風險的,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很快就證明了這樣做是多么的正確,C編譯器便宜而又有效。從現在起,ORACLE產品有了一個關鍵的特性:可移植性。ORACLE第3版還推出了SQL語句和事務處理的“原子性”――SQL語句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敗,事務處理要么全部提交,要么全部回滾。ORACLE第3版還引入了非阻塞查詢,使用存儲在"before image file"中的數據來查詢和回滾事務,從而避免了讀鎖定(readlock)的使用(雖然通過使用表級鎖定限制了它的吞吐量)。同樣是1983年,IBM發布了姍姍來遲的Database 2 (DB2),但只可在MVS上使用。不管怎么說,ORACLE已經占取了先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