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坡

美人坡

《美人坡》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名稱,本著作是著名作家劉湘如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性著作,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愛情、婚戀經典。

基本信息

簡介

《美人坡 》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名稱,是中國大陸唯一一部經國家工商局正式註冊著作權商標,享有著作名稱專利的著作。本著作是著名作家劉湘如的代表作之一

,已經在全國市場脫銷多時。這部長篇小說分為上下部合定本計50萬字。全書引人入勝,繁紛錯節,人物眾多,故事曲折,號稱當代紅樓夢》,“一部驚世巨著”。

這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性著作,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愛情、婚戀經典。作品在20世紀60年代初至新世紀之交的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在道德、愛情、命運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糾葛中,展示出20世紀後半期中國社會風雲幻變雲涌星馳的人生狀態。

一群來自災害之年死亡鄉村的農家孩於,希望通過讀書、進城、工作、升遷之路發跡自己的生活命運,經過十年動亂、十年彷徨、二十年改革開放中的人性嬗變,各自在自己的軌跡上演繹了一幕幕觸目驚心聳人聽聞的活劇。

美人坡

主人公從少年時代即因個性獨特步入坎坷傳奇生活,又在傳奇生活中屢遭美女情結,從“盜芋風波”、“野草事件”、“紅顏被劫”、“難中逢艷”、“獄中遇奇”、“救牛神話”、“美人施計”、“心理強姦”到“首長婦人誘姦”、“首長女兒通婚”、“首長侄女婚變”……直至美人淪落,風雷驟至,黑幕突現,真相大白,政要翻船……主人公在複雜多變的神奇經歷中,與一直糾纏半世紀的“首長”一家人交織著鮮為人知的愛情和仇恨的命運奇緣。愛恨交織、情仇交織、緣分交織,勾心鬥角,起落沉浮,組成了作品中凝重、厚實、撲朔迷離的一個個故事場面,使全書顯得異彩紛呈,引人入勝

作品中凝練生動的語言,個性活脫的人物形象,環環相扣的人物故事,更使本書的藝術特色顯得真實、鮮明、感人肺腑,擁有揪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這部書從構思、起筆到寫成歷經20多年,20多年中世態人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它又是一代人心路歷程的生動寫照,誠如作者在成書後感言:

年年風情千般史,

字字泣血一部書。

他人評價

編者按:長篇小說《美人坡》作品研討會舉行昨天下午,皖籍作家劉湘如的新作長篇小說《美人坡》在肥舉行了作品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由省文聯、安徽市場報等單位聯合主辦,著名作家魯彥周、著名文藝評論家蘇中、省文聯主席陳發仁以及許多作家、文藝理論家、評論家會聚一堂,為這部小說的出版搖旗吶喊,同時也就小說的表現形式、精神內涵等許多方面的問題作了探討。《美人坡》與其它走紅的小說不同,它最初是以傳閱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後經出版必行。《美人坡》是劉湘如傾注多年心血寫成,上下部計約五萬字。在小說內頁的內容介紹上寫著:這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性的著作,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愛情、婚戀經典。

名家言粹

魯彥周(當代著名作家):我與湘如是老朋友,十幾年來我對湘如的了解主要是通過他的作品。印象中的湘如不聲張、不炒作,就是埋頭寫作,至今已創作800餘萬字。《美人坡》開篇就寫得很大膽,不花哨,從60年代寫到世紀未,40年時間,通過人物命運反映時代歷史,這樣的寫法現在不多了。作品沒有迴避現實,而是直面曾經發生的事。這些年有許多怪現象,寫農民的作品不多,其實最艱苦的是他們,最受歧視的也是他們。湘如恰恰抓住了這一點,從農村寫起。希望他能夠繼續堅持自己的現實主義寫作道路。白榕(著名作家):我是花了50個小時聽夫人讀完了這部45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嚴肅的小說,也是一部痛苦的小說,有強烈的歷史感、滄桑感、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我與湘如相交30年,早就喊他司馬湘如,看來是喊對了。小說主人公命運坎坷,但上半部中還是一個人在抵制社會的繩捆鎖綁。我們也是知識分子,雖然不是來自農村,同樣經歷過這些溝溝坎坎。方遒(大學教授研究生生導師):女人是一面鏡子,作品藉助女人這面鏡子,透視出人性的美、醜。小就主人公還算得上一個窮則獨善其身的知識分子,美人們則未能抵制住誘惑,唯錢是貪,唯性是貪,最終走向毀滅。小話對國民人性的思考很敏銳,稱其為一部醒世之作也不為過。蘇中(著名文學理論家):我是在任編輯時與湘如相識的,始終認為他是一個多才、多產的作家。《美人坡》回溯歷史時直面人生,描寫現實也是直面人生。表面寫美人,實則具有批判精神,包含了對現代社會不良社會風氣的內在批判,當代文化知識應該具有批判精神,這是其可貴之處。《美人坡》成功之處在於寫了許多性格不同、姿色不同、風韻不同的女性的特點,文筆非常好,書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曲折動人,使作品的可讀性很強。劉湘如(著名作家):前些年我多寫詩歌、散文、寫這部小說是出於一種很樸素的心理,想抒發自己的感受,希望寫一部能夠反映出對社會、人生認知和感受的作品。書中人物一直活在我心中,我想把他們寫出來。這部書94年就開始寫了,但我一直是靠業餘時間寫作,也沒什麼壓力所以拖的時間很長。本來計畫寫90萬字,分上、中、下三部。寫作過程中思路也在不斷調整,寫了幾十萬字後,又花了兩年時間整理,最終寫成上、下兩部。對於書名,朋友提過似乎與內容關係不太密切,但我認為還是有意義的。人生就像爬坡,美人也不是指美麗的人,而是指人性的完美。辛方生開始想走於連的道路,成為上層人,但因為性格的不同,轉而想包容社會現象,但知識分子的本質最終讓他只能妥協。大家提到人稱變換的問題,我也反覆考慮過。出版社也給了意見,認為以前也有先例,比如魯迅的《祝福》。後來我乾脆想就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人稱分寫上下部。

四問《美人坡》

文學作品正因為百花齊放、姿態萬千才具有吸引力。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作家喬延鳳談道,最近接了不少電話,對於《美人坡》有很多爭論。其實對一部作品有多種評價和認識也是理所當然的。一部引不起大家討論和爭辯興趣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說假話還是說實話,是研討會上的一個熱點話題。特別大家一致公認就是劉湘如的語言風格特別的美,有一種特殊的磁力。陳發仁戲稱劉湘如的父母是農村中的文人教授。劉湘如本人小時候也生活在農村,但他的語言相當簡練而生動。李正西認為,《美人坡》的成功優點就在於“老老實實”,曹為認為這種語言風格白而雅,是安徽鄉士文學的豐碩成果。人稱“他”變“我”,小說的上半部使用第一人稱,而下半部則使用第三人稱,這一點也引起了不少爭議。蘇中認為上、下部敘事人稱的轉化雖突然但更顯示作家的深厚功底。而季字則認為作品寫作手法是根據寫作需要而改變的,前半部寫農村生活需要客觀,所以作者自然而然選擇了第三人稱。而後半部描寫現實生活對主人公的蹂躪壓抑,注重內心情感的抒發,使用第一稱易於宣洩情感。性描寫的是與非,既寫美人,必有愛情。《美人坡》中有一些篇幅的性描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食色性也是句老話,現代作品也有很多涉及,唐先田認為只要是按照審美標準和道德標準來描寫愛情和性愛就是可貴的,他肯定了《美人坡》也是以此為標準寫作的。而對許多生動的性描寫,也有人建議不妨少寫一些。是掙扎還是逃避小說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知識分子的剖析受到作家們的普遍讚賞。奮鬥則困難重重,掙扎則四處碰壁,文中的主人公辛方生最終選擇了逃避,小說生動的描寫和深入的刻畫頗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吳雪認為這體現了小說家的社會責任感。許春樵則形容這是“做人的代價”,失敗不是社會、政治、性格哪一部分造成的,而是個人操守與現實的慘烈碰撞。這種矛盾性、分裂性作家描寫的非常的成功,也挖掘得很成功。不得不逃,又無處可逃,這種困惑、迷惘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悲劇。

“一句話”評點

陳發仁(省文聯主席):我甚至捨不得讀《美人坡》,只是在最快樂的時候每天讀十幾分鐘,是高尚而美好的精神享受啊。魯彥周(省文聯名譽主席,當代著名作家):《美人坡》通過人物命運反映時代,這種寫法現在不多。蘇中(著名文藝評論家):《美人坡》里美人多,作品表面寫美人,實則具有批判精神。寫作手法既有大眾文化內涵,又含精英文化精神。唐先田(省社科院副院長,作家):劉湘如寫小說更好的發揮了他寫散文的語言長處,有些地方描述細膩,文字跳躍性大。李正西(文藝理論家):現在每天有兩部書出版,但每年只有40~50部受到關注,《美人坡》在中國小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許春樵安徽文學院副院長):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是整個時代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白榕(省文聯作家):書中有不少有關古今中外哲學的內容。方遒(文藝評論家):作品對國民人性的思考很敏銳,閃爍著人文關懷以及對人性、民族性格的思考,稱其為一部醒世之著也不為過。曹為(文藝理論家):我們這代人誰沒有感受過社會變革帶來的惶恐不安,《美人坡》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目。季宇(《清明》雜誌主編):作品結構宏大,兩條主線愛情線與事業線交錯發展、相得益彰,寫活了人物的命運。喬延鳳(評論家、作家):帶有濃厚的鄉土文學的氣息,折射出整個時代的悲喜劇。我感到很真實,符合我們的人生經歷。裴章傳(市文研所所長):對女性命運的時代書寫,以男人特有的觀察視角、身臨其境的手段講述。吳雪(省文聯副書記):別人說寫作風格,有人寫的是行書,他寫的是楷書。(文摘:安徽市場報2004年3月7日。節載《文藝報》)

《美人坡》研討會2《美人坡》研討會2

相關書評

一枝真實的筆,一顆真誠的心

————評劉湘如小說《美人坡》

周敏(文學研究生)

作為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總是對自己出生前中國大地上發生的那場慘烈的大饑荒以及隨後幾年的“文化大革命”懷著好奇。儘管老輩人在言語間常常提起,聽來卻總是猶如隔著一層帳幔般不真切。於是有了想像,可想像的翅膀每每因為經歷的空缺而無枝可依。當然從眾多相關的文學及影視作品中也得了些印象,不過這些印象都屬於自己足跡不至的他鄉遠地,因而對自己家鄉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真實歷史越發想要了解。

這個歲末的一個冬日,我坐下來,心裡很安定。因為有一本書,確切地說,是一本小說,解答了我心裡的懸疑。這本以作者出生地及以後生活環境為寫作背景的書,名字叫《美人坡》,創作者劉湘如,皖籍作家,出生於肥東。和我這個小輩有同鄉之誼。

讀大學後我就不常回老家了,十年來有意無意地幾乎不怎么說家鄉話了。而翻開這部小說,我相信所有的肥東人都會在裡面找到自己最熟悉最鍾愛的聲音。就像是晴好的冬陽下聽老外婆用純正的鄉音絮叨,那感覺厚實而溫暖。

方言的大面積使用不能不說是《美人坡》語言上的一大特色。既然“方言介入有助於地方特色”①,那么小說中濃厚的風土人情的呈現,與作家使用的地道且頗具特色的方言顯然是分不開的。我也正因為此,常常在讀小說的過程中產生回到老家的幻覺。對作家和手中的作品也愈覺親切。

小說一開頭就是1960年一個冬日的傍晚,十三歲的辛方生在風雪交加的大堤上艱難蹣跚,懷裡揣著幾片午餐省下的山芋乾和半個從學校食堂撿來的饃頭。他要把它們送到病弱飢餓的父母口中。巨大的不幸就是在這個夜晚來臨的。父親帶辛方生鏟回了榆樹皮,母親將榆皮磨成面,做成了元宵丸子。餓肚子已很久的父親“一連吃了三大碗,連湯帶水”。深夜時分,父親帶著鼓脹的肚皮咽了氣——他吃得太多,被生生撐死了。讀到這裡不禁淚下。饑荒中撐死,是意外更是慘痛的控訴。設若沒有饑荒,人人能填飽肚子,有怎會有撐死的可能?

幼小的辛方生承受了失父的打擊,又在接下來似乎漫無邊際的飢餓日子裡受到更為酷烈的傷害。他要救母親,沒有吃的,她會死,像父親一樣。怎么救?走投無路的男孩偷了兩個村里共有的山芋種。剛把它們獻到母親跟前,就被隨後趕到的民兵抓了起來。他遭到了遠非他這個年紀的孩子所能承受的刑罰和毒打,差點丟了性命。災荒年月,食物最要緊,誰會在乎一個“四類分子”後代的死活呢?所幸的是,辛方生和母親都活下來了。持續三年的飢謹,帶走了無數鮮活的生命,但也有無數生命掙扎著活了過來。

這就是作家用他的筆為我們復現出的他親歷的饑荒,中國歷史上的“三年自然災害”。

小說中接下來就寫到了那場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風潮。辛方生先是被這股颶風颳倒了——年僅十八歲的他作為“雙料”反革命被關進監獄,在暗無天日裡度過了將近半年的光陰。出獄後面對無處不在的“革命”,辛方生不願再待在老家。他來到了城裡,加入一個造反兵團,成了造反派,並且得到重用,成為T派骨幹。這時的辛方生“感到幸福、滿足”。

這裡,小說並沒有跟風式地否定和控訴文革給人們帶來的劫難,因為儘管“文革”是狂熱的,有巨大破壞力的,但對當時身份卑微,渴望出人頭地如辛方生一般的青年來說卻可能是激動人心的。這樣的描寫,反而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正如學者黃炎所指出的那樣,辛方生“作為一個年青人,和所有當時傾情愛國積極向上的人一樣,願意投身於運動中,‘打倒閻王,解放小鬼’,可以向權威挑戰,可以呵斥和指點當權者。”②

小說里作者也寫到了“文革”的另一面——狂熱湮滅理智之後人性之惡的大爆發使無數無辜的人陷入地獄般的深淵。正直寬厚的林士傑老師先是被監禁在學校,受盡折磨。後來又像辛方生一樣含冤入獄。美麗時髦的上海知青邊艾娜被當成“牛鬼蛇神”受到了令人髮指的迫害,差點精神分裂。“文革”十年,究竟有多少這樣的事情發生?

“文革”已過去了幾十年。現在的人們傾向於迴避和排斥那個年代,但對於“文革”,有多少人曾認真地反思過——無論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或是未曾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作者在小說中重提過往,是讓今天的讀者來思考:我們的民族究竟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品質,才能避免那讓全體中國人汗顏的大悲劇再次重演?《美人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一部深刻的作品。

小說的上卷《坡與網》基本上著眼於青年辛方生的人生遭際。他原本是一個渴望學有所長,並以此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青年,卻因為屢遭劫難變為一個“內心強烈的自尊與自卑總是交替出現”③(作者語)的人。這種性格使他在無論事業和愛情上都只能“始終在迷惑和失措的困境中糾纏”④。而下卷中辛方生的所有行為也因他的性格成為必然。

小說的下卷《人往何處去》著重描寫的是“我”(即辛方生)和妻子林麗雅的愛情經歷及婚姻變故,並由此折射出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後面對西方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所產生的混亂和迷失。小說上卷本以第三人稱的語氣寫成,到了下卷轉換為第一人稱,以“我”的感情和身份去直接敘述。作品也不再按時間順序鋪排事件,而是按“我”思想情緒的發展變化來安排敘述的次序,這種布局恰恰映射了下卷中描寫的當今時代的浮躁和跳躍。

林麗雅和辛方生是歷盡艱難才走到一起的夫妻,本來他們的生活是安寧幸福的,可是在社會上的眾多新事物紛紛出現之後,仿佛一夜之間,小家庭的美滿一去不返。為什麼呢?因為對林麗雅來說,“誘惑的季節已經來臨”,所以“紛飛的信念連同愛漸漸飛遠”。林麗雅不滿於辛方生的枯坐書齋,不滿於他對外界變化的遲鈍,甚至不滿他對自己強烈到過分了的愛,因為此時的愛,已經“被世俗的社會現實重新定義。”⑤羞怯淳樸的林麗雅尚且如此,就更別提其他人了。用小說中辛方生的話來說就是:“人都失去了本來面目,變得整體全非了,到處是誘惑、享樂、扭變……”物化世界對人的強大的異化,使人們漸漸放棄了精神的追求而投向物質利益的懷抱。權和錢主宰一切,有權有錢者春風得意,呼風喚雨,無權無錢者舉步維艱,要想尊嚴地活著都難,除非用自己的人格作抵押,向權勢和金錢妥協。

在小說下卷中,作者借辛方生和林麗雅的眼睛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當今社會真實存在的迷亂圖景:奧力斯舞廳的燈紅酒綠,夢幻舞廳卡座里的曖昧氣息,美容院、洗頭房裡的小姐,桃花休閒中心包房裡各類人物走馬燈似的肉慾表演……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確實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禮崩樂壞”。對此,作者並沒有迴避,而是用沉重的筆將它暴露於世人面前,痛切地呼喚人性中美與善的復歸。

辛方生不願接受卻有不得不面對這個面目全非的世界,他不能不感到徹骨的孤獨。在小說的上卷,作為一個青年,他還能拚命去尋求發展自己的道路,還有殘存的抗爭的意志。下卷中,中年的辛方生努力地妥協,努力地想要適應,卻只落得身心俱疲,鬱鬱寡歡。小說中反覆出現的城市上空的“烏鴉”,透視出辛方生內心的恐懼和懦怯。那么,他該往何處去呢?

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佛教文化傳統的國家,對佛的信仰幾乎滲透到國人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鄉村社會尤其如此。辛方生出生於鄉間,從小就耳濡目染。所以儘管他並非佛教徒,困迫無救時卻還是要虔誠地向菩薩求援。這也是中國老百姓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走投無路時的真實寫照。小說最後,辛方生的妻子回到了他身邊,他周圍因權錢而人格畸變的王艷芳、常春藤等人都被送上了審判台,他的思想也因看破塵世而歸隱於禪佛。縱觀整部小說,辛方生從一心要走出鄉村,擺脫“泥糊腿”的命運到篤信“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走了一段入世後又出世的長路。

作為小說作者最鍾愛的人物形象,辛方生的行動和心理是十分真實可信的。誠如評論家所言,“他是那個時代某一社會群體思想情感、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集中體現。”⑥原因在於作者在塑造這個知識分子形象時,並沒有將他無原則地美化和拔高,而是“以人性的視角表達出了他的掙扎、迷惘、動搖、尊嚴、自卑。”⑦這種真實的筆法正反映了作者還原社會生活及人性本真的至真至誠,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己對社會變革以及國民性的深入思考。著名文藝評論家方遒正是據次稱《美人坡》為一部“醒世之著”。

濃郁的詩情抒發和警醒的哲理思索是這部長篇小說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小說中穿插的許多首詩如《我的心》、《寶貝》以及小說結尾處的《生活》等都寫得很美很有韻味,增強了小說敘事和議論中的情感性,因為“情感性,是文學藝術最根本的審美特性。”⑧ 除此之外,這些詩在人物性格的刻畫及人物心理的表現上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小說中還引用了大量的民謠,其中一些在某些方面揭示了社會真實和人性真相,反映了老百姓對某些不正常現象的清醒認識。另外一些和龍維世老人的諸如“人活著像爬坡”、“人因為有了眼睛和耳朵才使自己充滿煩惱”的議論一樣,凝結著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不僅引起讀者思索,也使小說的主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加上小說中對卜卦,中醫藥的描寫及相關佛教經典的引述,所有這些都使《美人坡》這部小說“在形而上的意義上有了耐人咀嚼的思想和文化含量。”⑨

誠如作者成書後的感言:“年年風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書”,我相信《美人坡》這部耗時十年,浸透作者心血的優秀之作必將以它的價值在當代文學史上熠熠閃光。(原載《文學評論》)

一部開掘歷史和人性深層的巨著

——評劉湘如長篇小說《美人坡》

黃炎

劉湘如先生著作的《美人坡》上下集是一部以當代中國社會為背景,以現實生活為支點,以人物情感面貌遷移為脈絡,在時空的交替中展現人物命運激盪人心的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

縱觀全著,我們不能不為作家卓越的宏構巨製思想所牽動。洋洋六十萬言,嚴謹而淋漓地展開懸念叢生之故事情節,一切的重點無不圍繞著小說的主旨,圍繞著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和變化,有形或無形的意趣竟像一條閃動鏈光的長纓,自然貼切地把無比生動的生活面貌串聯到一起,貼上在愛和恨、美與醜、善和惡的人性坐標上,展現出中國社會近半個世紀來的劇烈變遷以及人性嬗變。作家檢取極富典型性的事例就如同揀取身邊的隨用物品一樣,看似不經意卻又揪人心魄,所有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人物性格和人物行動,都顯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實那么傳奇而又是那么叫人確信無疑。這是非具有深厚底蘊的作家而不可為之的大手筆。當我們一氣呵成讀著作家為我們設定的思維興趣游弋於故事的發展中,又發現那些輕鬆而浪漫的行文方式讀起來叫人何等痛快。看似漫不經心的編織著個性各別的人物、極富時代特色的環境、複雜繁紛的故事背景,實則以熱情而飽涵魅力的藝術手段將筆下的人事溶解於一爐,像一個高超的烹飪大師為我們烹飪出小說情境中的美味佳肴。其中如饑荒時的撐死人事件、文革保送生的背後、下放男女青年苟合、八十年代舞廳的奧妙及九十年代腐化一角,五年災變、十年動亂、五年彷徨、二十年開放中的人性變異,我們每個人就如同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演繹了一幕幕觸目驚心聳人聽聞的活劇。尤其是主人公傳奇生活中的患難美女情結,“盜芋風波”,“野草事件”,“紅顏被劫”,“難中逢艷”,“獄中遇奇”,“救牛神話”,“美人施計”,“心理強姦”,以及不可思議的“首長婦人誘姦”、“首長女兒逼婚”、“首長侄女婚變”等等……直至美人淪落,風雷驟至,黑幕突現,真相大白,政要翻船……主人公在複雜多變的神奇經歷中,與一直糾纏半世紀的“首長”一家人交織著鮮為人知的命運奇緣。愛恨交織、情仇交織、緣份交織,勾心鬥角,起落沉浮,組成了作品中凝重、厚實、撲朔迷離的一個個浪潮。可以讓人慨嘆唏噓的是,這些精彩疊出的小說情節無不充溢著思想的深邃,洋溢著時代發展的哲理的提示。作家沉迷於對時代有所把握,兼有內在的詩心貫通全書,而有描摹場景及景色的超凡功夫,那些鮮活的人物,呼之欲出的群像場面,極為出色的描畫出一個個活脫脫的樣本,在一系列的社會環境和人物精神世界演變中,作家從各個層面為我們全力打造出一個在崇拜權力、追逐權力為核心的社會中無所作為的典型知識分子——作品主人公的形象!

從篇幅結構及內容看,這本書幾乎具備了像《紅樓夢》一樣的宏大的氣勢深厚的背景,幾乎所有的情節和人物都十分真摯十分生動十分鮮靈,絲毫沒有詞窮、生硬或套路之感,這也是對當今文學作品模式化的一種反叛。作家的文字因樸實細緻反而呈現出華麗感人的效果,沒有自命清高,故作超然,譁眾取寵地超越俗世之外。也沒有去指責人性和憤嫉人情,一切是真實本初的自然的展現,這也是本書的真誠和不同凡響之處。

《美人坡》中對主人公的塑造是集聚著作家的重要的思想深度的。作為知識分子典型的代表人物辛方生,始終在迷惑和失措及困境中糾纏,並在不斷地努力想去適應,融合,探索,沒有虛無縹緲的浪漫誇張情節和空洞的感情,一切都在與生存與現實拼掙,或與求得生存的意志緊相關聯。一切是以真實的,沉重的,並以痛苦為代價換來的。一種與善良本性及愛美詩心貫注起來的文字,賦予了很多場景散文詩般的美麗,還有某種不同流俗的對於命運的選擇。文字里流動著的是真誠,與讀者分享著一個人對世界的靜觀、忍讓和探索的感覺,一種至高的審美的感覺。畢竟作品中的辛方生是與那些人格格不入的,所以沒有也不可能與社會醜惡勢力同流合污,卷進時代漩流中去沉浮。這個作為主人公的知識分子從這一點上,實在是太具有他的典型意義了,至少他在先前還保留著自我的資態,應當算是一個有節操和判斷力的人了。因而他也不會浮躁,他幻想游離於社會生活之外,以滿腔熱忱和志向尋求發展自己,但現實卻讓他不得不在很多場合下苟身於世。他的自私幾乎可以看作是可貴的,最起碼也是能夠令人理解的。他從開始一個孜孜不倦、乾乾奮起的少年,到後來一個迂腐執拗甚至不通人情的人,最終只好在權勢與別人富貴囂張的罅縫中生存,他不得不拚命抓緊機會用不會顧忌的方式希圖融入這個社會。儘管他不敢於甚至也不屑於與醜惡勢力抗爭,可是他自己也沒能最後保持清高。他以一種弱者的資態卑微無奈地忍奈,他的良知實際上已經被淹沒,但這些弱點我們可以忽略不計了,因為我們明白那是無效的,如果不那樣還會葬送一切的。辛方生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能夠給自己理想生活留下咫尺的空間,他開始模糊地認識到有些事情是無法靠個人奮鬥得來的。他甚至可以下跪向冥冥中的菩薩磕頭,為求發展自己,為了尋找自己應該得到的生活,為了愛情,他本可以付出一切的代價。他在無奈中甚至有勇氣面對所有人包括對工人老陳師傅都要點頭哈腰逢迎的章小春,喊出響噹噹的一句“你污衊!”剎那時本能反抗的他是無懼的,他的辯解也是理智而符合事實的。但卻是毫無作用的。這是一種多么悽然甚至顯得悲壯的人生啊!一位西方哲人早就說過,人性中最美的東西乃是一種悽然之美。辛方生以自己的性格和生存習慣為我們樹立了這樣一種知識分子類型。惟有這樣一種獨特的個性使然,我們才能看到主人公那種自始至終充斥內心的恐懼和怯懦,使他終於不可能越出雷池半步。他學得乖巧了,但仍舊不能夠起到任何作用,仍屬於“沉默的大多數”。他學會裝糊塗了,雖然也在觀察,雖然沒有對社會浮華的羨慕,但他內心的秉性仍讓他耿耿於懷,鬱郁不得志。難道就不能風光幾次么?客觀的一切決定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源就因一方面受根深蒂固的名利思想所限,再一方面也無奈地道出了他做為中國特定時期的一個知識分子的悲哀。他並不能夠通過努力求得自身的發展和生存,最終只好在這樣的環境中卑微無奈地活著,這個從小就想改變自己命運,拚命努力學有所長的人,實際上內斂到滿足於攀附女人來救援自己,他在別人來決定而非個人來決定自己發展的命運的框架中是迷信的。這限制他當然不會也不敢做一個公開的挑釁者,骨子裡甚至仍舊具有迷信的色彩,而唯此才是真實有望的,這也是中國老百姓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走投無路時的內心的寫照。他們的生命力在這種無法控制的命運的飄忽無據中奄奄一息。到最後,小說中的主人公基本上並沒有找到出路,只好縮回到心靈的自我安慰中,不過時不時仍舊懷著對命運的恐懼。這是一面忠實的鏡子,照見並折射出社會的和個人的矛盾與和諧,主人公在這個權力為重心的框架中卑微無奈,最終找到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辦法,裝糊塗無所作為。直到這時我們真的不能不驚嘆作家的匠心所在!作為一部堪稱為史詩性的優秀巨著,它的思想基調在全書開篇時就已暗暗定下,主人公辛方生在風雪交加的大堤上艱難行走的姿態,就是一個形象鮮明的象徵,一個意義深遠的預示,一個終其一生持續的狀態。也是我們的社會在上個世紀過去的幾十年中的一個意象深沉的縮影。

這裡我還想順便談一談特定事件在書中的展示,就拿書中描寫的文革來說,過去人們只是跟風式地否定和控訴它給人們帶來的劫難。那種態度和文革中的大字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現在人們傾向於迴避和排斥那個時代,記得在一次邊緣年輕藝術家聚首的藝術展上,聽一個很年輕很“陽光”的男孩子講,他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沒有“包袱”。什麼是指包袱?難道說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有了一種負面的精神的創傷?而這種創傷會是某種恥辱的標誌嗎?他驕傲因為他幸運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亦或在那個時代里跟風反叛或沉論,但文革後並沒有經過深刻反思這種同樣的危險仍潛在著。陳凱歌先生在自傳《少年凱歌》中寫道:“我是群盲中的一員”,這是我所見到的最深刻最真誠的檢討。因為思想和視界所限,人們認識不到甚至現在還有人在懷戀那一段充滿政治理想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人們傾向於從眾,而不是獨立做出判斷。也許這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很多不應發生的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文革需要反思,但並沒有真正反思過。本書看待和描寫文革的態度是中性的,作為一個年青人,主人公和所有當時傾情愛國積極向上的人一樣,願意投身於運動中,“打倒閻王,解放小鬼”,可以向權威挑戰,可以呵斥和指點當權者。這種無序狀態當然是要引以為警戒的,而更重要的更深刻的任務是去呼喚人性的復歸。重讀歷史,也許會對那些人如此易於滑向那種一旦得志盡顯猖狂之態,周圍匯聚著無數像奴才一樣為之效勞的普通人感到可悲。然而可笑而荒謬的是,難道人的價值只在於當權有勢力,才能夠博得別人的尊敬和自身的尊嚴?難道作為一個人本身是沒有任何尊嚴嗎?作家批判的力度在這裡盡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奧妙,但還是不由發了句感慨:人有時候就像狗一樣!為什麼健全的人格,反倒被視作邊緣人。實用哲學主導著左右著人們對人的態度。逢迎權勢和金錢,這就是人性嗎?歌德說過一句話,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簡單極了,可是卻是只有少數人才會真正感受到。人生當然是為追求幸福而來,可是如果尊嚴都無法保證,心理還會有這種平衡嗎?尊重別人,是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我們需要活得更真實,更真誠,更坦然,而不是勾心鬥角,背後算計人,憑整人升遷憑破壞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需要反思何以失去了平等相處的正常心態。這裡我還想到老舍說的一句話:“我愛咱們的國家啊,但是誰愛我呢?”說的何其痛切啊!對個體對個人的忽視,實際上正是許多社會發展問題的實質所在。試想,一個排斥個性的社會氛圍,必然是把那些最有創造力、思維最活躍聰明有自我主張的人排斥到邊緣的位置。那些被指斥成為自私的追求個人發展所做的努力,收到的效果簡直是沒有保障的。辛方生就是一則實例,他活得如此辛苦如此卑賤如此苟且,最後不得不變得乖巧,沉默,不斷對自己產生懷疑和失望 ,即便是這樣再小心翼翼還是要出差錯,因為他生存於否定個人、給個人施加壓力的群體之中。從他最初幼小的心靈承受那種近於人性泯滅的懲罰時讀者就能感到,那些凌辱他的人肯定都不會以為打死這個“小子”會有什麼錯?因為那些人是有權利的,而權利就是包含了正當理由的。一種絕難想像到的少年所面對的壓力,一種人生被毀的恐懼推動著主人公的堅韌的追求,他不甘心做一個農村的“泥糊腿”,拚命地希望改變個人命運,像於連式的拚命往上爬,雖然從整體上他做到了,但是做得窩嚢,勉強保持自己既得的一切。於是“忍”字成了主人公的處世銘,對此他甚至深信不疑。可是一到現實中就糊塗了,人性在哪?公理在哪?即便受到孤立,受到不明白的迫害,也還是受到別人的懷疑。在他拿到與山東大女的離婚證書返回興河中學時,剛想給大家遞煙,那些人就都離開了,毫無掩飾毫無同情,僅僅是因為他已經被取消了工作的資格么!他不斷地受到孤立,沒有人對這樣的善良的普通人公平地對待。難怪他一直心緒惡劣,到後來仍舊可惜“身無金粉”而得不到應得地位和利益。他希望保持自尊,卻生活在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生命、迫害弱小的群體之中。即使他長到五十歲時,又捲入一場桃色流言之中。他的愛心“欲潔何曾潔”?委曲難辨的苦惱,使得別人潑來的髒水叫他鬱郁成疾,甚至住進了醫院……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和民族心理啊?讀到此處我們不能不發出迸自肺腑的慨嘆了!

本書上卷以第三人稱的語氣寫成,到下卷作者似乎覺得情不自已,從文字中跳出來,以“我”的感情和身份去直接敘述,這也是本書的一個特殊之處,更看出作家的功力和匠心。下卷主要描寫改革開放以後各類人物在歷史的發展中新的表演,作品不再按部就班地平鋪直敘,前後次序打亂。恰恰映射了這個時代的浮躁和跳躍。同樣的痛苦,同樣不能減輕的負荷,也都隨著主人公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使他對生活重新出現的一切常常自省和懷疑,即便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狀態中,主人公也無法與社會慣性勢力對抗。其個人發展,對個人理想的鍥而不捨的追求並沒有帶給他更多的榮譽,相反他仍然無法擺脫軟弱,卑微,無奈,壓抑的生存困境,他同樣檢討自己不會和不懂和人相處。作家對時代發展中人物內心發展變化的把握,作家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而變化的描摹場景及景色的功夫,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縱觀全書上下部,那些鮮活的人物構成亮麗的風景令讀者目不暇接。這部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折射中國社會生活的巨著是不可多得的,在道德正義和邪惡、謬誤並存的萬象紛呈的歷史形成的鏡面上,忠實而生動的映射出20世紀後半期風雲變幻雲涌星馳的社會人生狀態,作品的動人以情的闡述,撲朔迷離的場面,勾心鬥角的人物內心,個性活脫的形象標本,使本著作擁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它必將在中國長篇小說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載《文藝百家》節載《文藝報》通訊 100011 北京東城區鼓樓外大街45號中國工人出版社轉交)

創作歷程

關於長篇小說《美人坡》的對話

對話者 : 李正西 文學評論家

劉湘如 著名作家

一直以來在民間以少數人傳閱形式流傳的長篇小說《美人坡》》(劉湘如著),已由中國工人出版社於2004年3月正式出版發行,這是眾多讀者關心已久的事。鑒於這部長篇小說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文藝評論家李正西先生和這部長篇小說的作者、作家劉湘如先生作了一次怎樣認識這部長篇小說的對話。

李正西: 我認真地讀完了這部長篇小說。我能夠感到這部長篇小說的分量。

劉湘如:我很想聽聽您的具體看法。誠如您知道的那樣,寫這部書我是動了真感情的。前後斷續寫了大約有10年時間。我沒有堆字的本事,加上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只能每年寫出那么一點。

李正西:我看過你成書後的感言:“年年風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書。”這很能代表你的創作心境。這部長篇小說在長達40年的時空內展開對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社會狀態的各個側面的描寫,可謂淋漓盡致,功底非凡。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災難的煎熬,經歷了多少歡悅的時刻,經歷了多少大起大落的生別死離。由於社會變遷帶給人們的生活痛苦和心靈痛苦。人們又曾經是怎樣的改變了人生的道路。因此而演繹著不同的人生風景;人們又是怎樣地在這條人生軌跡和人生道路上進行著堅持人生底線的苦苦掙扎。而有些人又是怎樣在這條人生道路上不斷地變換著自己的位置,充當著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完成著或是美麗的或是卑鄙的種種表演。這些都在《美人坡》這部長篇小說中得到了生動的描寫與展示,從而也就使這部長篇小說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和深刻的聲明價值。同時,我們從小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末社會變遷的生活波瀾,可以看到進步與野蠻、文明與愚昧的激烈交戰,可以看到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的人性嬗變,給我們提供的是社會的巨大變動特別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深刻裂變以後的關於社會和人性的思考。這部長篇小說是一部現實主義傑作。

劉湘如:你說得比較深入。我對於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構思是醞釀已久、傾心相愛的。不知他們給你的感覺如何?

李正西:王艷芳的艷麗嫵媚,放浪情懷;巫美晴的含情脈脈,炙熱如火;林麗雅的冰清玉潔,淳樸如水;以及李詩燕的美麗矯情,邊艾那的艷麗鄙吝,王敏的俏麗狡詐……這些各呈丰姿的女人,各顯其個性,都寫得很成功。但我認為最具代表性、最有震撼力的人物,當數男主人公辛方生。這個人物會給讀者以很深的印象。他是那個時代某一社會群體思想情感、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集中體現。

劉湘如:我是這樣看辛方生這一人物的。辛方生的活動貫穿全書。他的成長與苦難相伴。因為父親的歷史問題受到歧視。他在大災荒中為了活命,偷了地里的山芋,遭到毒打差點致死。因為寫了一首悼亡父親的詩而被打成思想的反動學生。他連上高中的願望都差點泡湯。他又因為“野草文學社”被取消了上大學的資格。他年僅18歲就被污為“雙料”反革命而含冤坐牢……這種種遭遇使他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內心強烈的自尊與自卑總是交替出現。他在事業、生活、愛情等方面屢受挫折,等等。這些從表面上看有時代的原因,其實有更深的涵義。我是把他當作不折不扣的中國式於連來寫的。

李正西:這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性格就是命運。我能看出你的這種奇妙的構想。作為知識分子典型的代表人物辛方生,始終在迷惑和失措的困境中糾纏,並在不斷地努力想去適應、融合、探索以至妥協。他沒有虛無縹緲的浪漫誇張的行動和空洞的感情。他的一切活動都在與生存、與現實拼掙,或與求得生存的意志緊密相關聯。他的一切都是以真實的,沉重的,並以痛苦為代價換來的。他骨子裡流動著的是真誠。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感受到一種與善良本性及愛美詩心貫穿起來的文字所賦予的他在很多場景里散文詩般的美麗,還有某種不同流俗的對於命運的選擇的描寫。在這個人物身上,讀者可以分享到一個人對世界的靜觀、忍讓和探索的感覺,一種至高的審美的感覺。畢竟作品中的辛方生是與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許多東西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沒有也不可能與社會醜惡勢力同流合污或進行抗爭,也不可能卷進時代漩流中去飄蕩沉浮。他作為知識分子,在這一點上,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我們注意到,他在先前還保留著的自我的姿態,仍然可以幫助他成為一個有高尚節操和明確判斷力的青年,因而他也不會浮躁。他幻想游離於社會生活之外,以滿腔熱忱和志向尋求發展自己,但現實卻讓他不得不在很多場合下苟合於世。他的自私幾乎可以看作是可貴的,最起碼也是能夠令人理解的。他從開始是一個孜孜不倦、屹屹奮起的少年,到後來成為一個迂腐執拗甚至不通人情的人。他不得不拚命抓緊機會用不會顧忌的方式希圖融入這個社會。最終只好在權勢與別人勢利囂張的縫隙中生存。儘管他不敢甚至也不屑於與醜惡勢力抗爭,可是他自己也沒能最後保持住清高。他以一種弱者的姿態,卑微無奈的忍耐,使他的良知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淹沒。

劉湘如:你說得非常好。這是因為,無謂的抗爭是無效的。如果他不那樣做,他就會葬送掉一切。這正是他的悲哀。辛方生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能夠給自己理想的生活留下咫尺空間,最終模糊地認識到,有些事情是無法靠個人奮鬥得來的。因此,他甚至可以下跪,向冥冥中的菩薩磕頭,以求得發展順利。為了尋找到自己應該得到的生活,為了愛情,他原可以付出一切的代價,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在無奈中甚至有勇氣面對所有人包括對工人老陳師傅都要點頭哈腰逢迎的章小春,喊出響噹噹的一句“你污衊!”這剎那間本能反抗,他是無懼的,他的辯解也是理智而符合事實的,但卻是毫無作用的。這是一種大義凜然而又顯得無可奈何的悲劇的悽慘的人生!一位哲人說過,人性中最美的東西乃是一種悽慘之美。小說對辛方生的性格和生存習慣方式的塑造,為我們樹立了這樣一個獨特的知識分子類型。惟有這樣一種獨特的個性,我們才能看到主人公那種自始至終充斥內心的恐懼和怯懦,使他終於不可能越出自我生活範疇的雷池半步。

李正西:我們當然應當看到,這是中國特定時期的一些知識分子的悲劇。這個從小就想改變自己命運,拚命努力學有所長的人,實際上內斂到滿足於攀附女人來救援自己。他在由別人來決定而非個人來決定自己發展命運的框架中,是懦怯的。這種限制使他當然不會也不敢做一個公開的挑釁者,而唯有如此,才是真實有望的。這也是中國老百姓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走投無路時的一種內心真實的寫照。他們的生命力在這種無法控制的命運的飄忽無據中,奄奄一息。到最後,小說中的主人公基本上並沒有找到出路,只好龜縮到心靈的自我安慰中,不過時不時仍舊懷著對命運的抗爭與恐懼。這是一面忠實的鏡子,照見並折射出了社會的和個人的矛盾與不和諧。主人公在這個以權力為重心的框架中卑微無奈,最終找到的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裝糊塗的無所作為的方法,這真是矚目驚心的生存方式。這也是我們的社會在上個世紀過去的幾十年中知識分子的一個意象深沉的縮影。在正是你作為一個作家的匠心所在!

劉湘如:謝謝你的理解。我總覺得可笑而荒謬的是,難道人的價值只在於當權者有勢力,才能夠博得別人的尊敬和獲得自身的尊嚴?難道作為一個人本身是沒有任何尊嚴的嗎?

李正西:作家批判的力度在這裡顯示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奧妙,但還是不由發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感慨:人有時候就像一條狗!為什麼健全的人格,反倒被視作邊緣人?!實用哲學主導著左右著人們對人生的態度。逢迎權勢和金錢,這就是人性嗎?歌德說過一句話,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簡單極了,可是卻是只有少數人才會真正感受到。人生當然是為追求幸福而來,可是如果尊嚴都無法保證,還會有這種心理平衡嗎?尊重別人,是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我們需要活得更真實,更真誠,更坦然。我們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和諧,而反對勾心鬥角,反對懷著陰暗心理去算計別人,靠舔著別人的傷口和弱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卑鄙行為。

劉湘如:我在寫作這部小說時常常想到,有些人是什麼樣的性格和心理啊?我會常常為我筆下的人物迸發出發自肺腑的慨嘆!所以我以第三人稱寫成小說的上卷,寫到小說的下卷,似乎覺得情不自禁,從文字中跳出來,以“我”的感情和身份去直接敘述。你覺得,這也可以算是下小說的一個特殊之點嗎?

李正西:這種藝術追求值得讚揚。時代變了,同樣的痛苦,同樣不能減輕的負荷,也都會隨著主人公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即便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狀態中,也會使他對生活重新出現的現象常常會心存疑慮。其個人發展,對個人理想的鍥而不捨的追求並沒有給他更多的榮譽,他會在無奈中過著無法擺脫,仍然在軟弱,卑微,無奈,壓抑的生存困境中掙扎。這便在心理上發生深刻的變化,會不自覺的站出來作出自我的解嘲與發泄。作為一部堪稱為史詩性的優秀小說,它的思想基調在全書開篇時就已暗暗定下了:主人公辛方生在風雪交加的大堤上艱難行走的姿態,就是一個形象鮮明的象徵,一個意義深遠的預示,一個終其一生持續的狀態。作家根據時代發展中人物內心發展變化的把握,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而變化所做的描寫,應該說是成功的。其中特別是下部對小說主人公辛方生“窺視”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描寫,通過他的“窺視”觀察到各種腐敗的行為和醜惡的現象以及正義與邪惡的交戰的描寫,將五顏六色的生活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是一個高明的藝術處理方式。從中既可以看到社會轉型期社會的繁榮,又可以看到文化領域形形色色的畸形活動生長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構成了一幅幅社會生活的浮世繪,也在藝術上取得了成功。

縱觀全書上下部,可以看到,這部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折射中國社會生活的小說,在道德、正義和邪惡、謬誤並存的萬象紛呈的歷史鏡面上,忠實而生動地映射出了20世紀後半期風雲變幻以及雲涌星馳的社會人生狀態。你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動人以情的闡述,撲朔迷離的場面描寫,勾心鬥角的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個性活脫的形象的塑造,使這部小說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部長篇小說的出版,必將在中國小說之林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劉湘如:謝謝你做出這樣深刻的評價。

(原載《新安晚報》2004年2月1日)

有關新聞

《美人坡》將成為永久性個人商標

本報訊:《美人坡》是著名作家劉湘如先生著作的長篇小說名稱,也是作家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3月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曾經在讀者中產生了轟動效應。由於一直以來全國各大網站的大面積轉載以及其廣泛的影響,致使該著作的名稱遭到了很多人的模仿甚至複製。諸如《美人草》《美人坊》《美人谷》《美人原》等等,均在此名稱出現之後頻頻出現,網上甚至公開出現了模仿抄襲該書的現象,作家為此發出了關於《美人坡》遭到權益侵害問題的公開聲明。

鑒於該書離著作權交涉和再版時間愈來愈近,而作家本人具有“美人坡”三個字名稱在全國的首創權,中國作協有關部門建議並協助作家本人,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個人商標權益的合法保護和唯一擁有權。日前,作家根據這一建議,已經向國家工商總局提出申請註冊,並很快得到了支持,國家工商總局檔案下達正式檔案後,“美人坡”三字將屬於作家個人的全部合法擁有權和著作標誌象徵,任何單位集體或者個人如果未經作家本人許可隨便使用了這三個字,都將是違法行為。

據悉,這是中過作家中首例申請的個人著作的商標擁有權。

邢榮勤 本報記者)

(載《新安晚報》《合肥晚報》《新聞晚報》《廣州日報》等全國多家報紙和全國各大入口網站)

中國作家世紀論壇評出獎項

《美人坡》榮獲長篇小說一等獎

本報訊:由中國作家協會、《文藝報》社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作家世紀論壇,自今年四月在京評出全國各門類文學獎項後,最近在河南古地商丘、永城舉行文化採風活動。以長篇巨製《美人坡》一舉獲得全國長篇小說評比一等獎的皖籍著名作家劉湘如先生參加了這項活動。

中國作家世紀論壇每兩年舉行一次,對上屆論壇以來的文學作品進行全國性評選,評審由王蒙、雷達、陳忠實、鄧友梅、張平、粱曉聲、蘇叔陽、成志偉、潘凱雄、何建民等國內一批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組成。《美人坡》獲獎辭稱:“《美人坡》以當代中國社會為背景,以現實生活為支點,以人物情感面貌遷移為脈絡,在時空交替中展現人物命運,作品對主人公塑造集聚著重要的思想深度。文字里流動的是真誠,與讀者分享對世界的感覺。全書人物構成鮮活的風景,小說動人以情的闡述,撲朔迷離的場面,勾心鬥角的人物內心,個性活脫的形象標本,使之擁有震撼人心的魅力。評審認為這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

日前,劉湘如先生參加文化採風活動並領獎歸來。他決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展現文學風采。 (本報記者 )

(原載《新安晚報》《合肥晚報》《新聞晚報》《成都晚報》等全國多家晚報和全國各大入口網站)

作者簡介

劉湘如,筆名老象、老鄉、向曙、申辰。1947年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和文學家。大學學歷。皖籍。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時為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小說研究會理事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粉碎四人幫後開始活躍於中國文壇。迄今共發表(出版)各類文學作品800多萬字。出版著作20多部,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美人坡》《紅年鑑》,散文集《星月念《淮上風情》《瀛溪小扎》《十部芳草》《劉湘如散文上、下卷》,報告文學集《鏇轉的人生》《共和國星光》《閃亮的歷史拋物線》《馬拉松橡皮大戰》,人物傳記《大地留芳》《當代百人》《中箭落馬者》《國魂》等。散文《瀛溪小扎》曾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1986年)。多部作品被選入《新時期優秀散文精選》《中國作家文庫》《當代散文集粹》《中國作家名篇欣賞》等各類精選作品文集中。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多種獎項,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編導和撰寫電視作品有數十部在全國獲獎。安徽電視台高級編輯。國家一級作家。劉湘如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當代著名詩人公劉撰文稱其散文作品“可以稱作優秀之品,肺腑之言。動真情而不誇飾,寓哲理而非說教,由表及里,因小見大,筆尖上流著的是作者自身的真血,真淚,點點滴滴,必將滲入讀者的良知,一如春雨之於土地……只有這樣的作品興旺起來,散文復興的口號,庶幾可望變成現實。”當代著名作家魯彥周撰文稱其散文是“散文中的精粹”“頗具匠心而又文才斐然,寓情於景,景中見情,弔古論今,信手拈來,猶如行雲流水,佳境天成。”“是一面美妙的折光鏡”。當代著名評論家艾奇稱其報告文學是“社會、歷史、人生的浩歌”。其代表作《美人坡》被專家學者稱作是一部“醒世巨著”,當代著名文學理論家雷達稱其“是一部新世紀出現的不可多得的優秀現實主義著作”,“是近年來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穫。”全國有多種報刊如《人民日報》、《文藝報》、《文匯報》、《光明日報》、《中國書刊導報》、《中國青年報》、香港《當代》、英文版《中國日報》、《瞭望》、《報告文學選刊》、《散文選刊》、《記者文學》、《作家》、《解放日報》和《安徽日報》等有重要影響的報刊都曾不止一次介紹或評介過劉湘如極其作品。 劉湘如作品文采酣暢,靈動多變,意境高遠,蘊籍深厚。在讀者中享有很深很廣泛的影響。他是一個知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高產優質作家。有人譽為當代“司馬相如”。他的名字已被選入世界權威性英國劍橋版《世界名人辭典》等各類版本名人辭書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