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薩朗

羌族獨有藝術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的高山峽谷中,現有人口約30萬。這個在甲骨文中被唯一記載的民族,勤勞、勇敢、善良、堅強,他們歌唱在彩虹之端、舞蹈在大山之顛,歷經數千年滄桑與磨難,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一方文化。羌族薩朗是中國羌族獨有的歌舞藝術表現形式,在羌族及其周邊地區廣為流傳,是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廣義、狹義區分

薩朗(寫作Salengw,意為唱起來、跳起來)為統稱,有狹義、廣義之分。
1.狹義的薩朗。羌族薩朗屬於集體性舞蹈,由一能歌善舞者領頭,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圍成圈,邊唱邊跳,下肢動作靈活多樣,雙臂僅前後擺動而已,所唱歌曲多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古老民歌,用羌語演唱。
單指一種類型的羌族歌舞藝術形式,發源於羌語北部方言區,第一步踏右腳,最後一步左腳起跳右腳抬起,中間變化若干。程式大體是這樣的:男女分性別牽手圍成一個不封口的圓圈,由領頭(最右邊)的男或女起頭唱歌,後面一排重複應和。歌曲以羌語(甚至是古語、方言)居多,二、三句歌較為普遍。
待整首輪番唱完後,開始踏腳起舞,先逆時針(向右)緩步行進。舞步和歌曲的節奏、領頭人的風格息息相關,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起步舞都是腳不離地的。隨著歌曲節奏加快,舞步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在最後一步(左腳跳)還可以進行180度或360度轉身。當隊伍手拉手順時針(向左)行進時候,通常會變換為連踢腳的舞步,因此隊伍最末的那名舞者也應該是薩朗高手。
最後,換回起步舞或者踢踏舞步逆時針行進到完成本段,完畢時由領頭列齊呼“嚇餵”,另一列以“呀餵”應之。諸如《羌魂》第一章節、《ximi na ssem》、《邛啦耶果》等,均為狹義的薩朗。
2.廣義的薩朗。是指類似於上述狹義的薩朗這樣的民眾性自娛自樂的圓圈歌舞。這裡面包括了羌族的薩朗、席不搓(宴席舞)、莫恩納沙(羊皮鼓舞)、卡斯達溫(跳鎧甲)、ssem na sowa(禮儀舞)、對襟步等等。在這些歌舞中,薩朗是最為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薩朗詞義發生擴大的主要代表原因是,在茂縣2007年新編的薩朗舞專輯《羌族薩朗》吸納、融入了其他舞種(或一些動作)。

(二)發源地與形式

根據發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薩朗分為北方言區的薩朗、卡斯達溫、仁木那·聳瓦,以及南方言區的席布搓、莫恩那莎等種類。

(三)功能與社會意義

根據功能與社會意義,羌族薩朗分為喜事薩朗、憂事薩朗。喜事薩朗廣泛用於自娛自樂、節日慶典、文化交流、日常健身等,憂事薩朗則在祭祀、喪葬等場合出現,主要用於娛神娛鬼。喜事薩朗與憂事薩朗的歌曲區別十分明顯,舞蹈動作區別主要在於快慢節奏。

(四)發展變化形態

根據發展變化形態,羌族薩朗又可以分為原生態與規範化兩種。原生態羌族薩朗沿襲古風,自唱自跳歌舞不分家具有一定內在聯繫,是羌民生活中休憩、娛樂、祭祀、禮儀的重要手段;規範化羌族薩朗使用數字音樂伴奏,每首歌固定有經過藝術家整編創作的舞蹈動作組合,歌與舞通常無關聯。

正確寫法是“薩朗”

目前的羌區,很人不喊“薩朗”,喊“沙朗”、“莎朗”、“鍋莊”。據調查,“鍋莊”這一誤導性稱呼源自於阿壩州的《藏羌鍋莊》。“沙”、“莎”則源於最初音譯時的不嚴謹。
之所以要寫成“薩”,原因如下:其一,發源地的原始發音為平舌音,“薩”是sa音里最好看字型,並且歷史上也習慣用於記音非漢語音譯,菩薩、薩滿、拉薩都是;其二,薩朗有羌族代表性舞蹈《薩朗姐》(根據羌族傳說故事薩朗姐創作);其三,有阿壩師專副校長陳興龍的專著《羌族薩朗》及其他相關論文;其四,有茂縣縣委政府2007、2013年出版發行的兩張《羌族薩朗》教學光碟;其五,有北川羌族自治縣薩朗協會;其六,薩朗發源地茂縣搞活動都用的是“薩朗”。

羌族薩朗的藝術特點

羌族薩朗作為羌族多數歌舞種類的統稱,源於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交融與互補。因此,要說明羌族薩朗的藝術特點,就必須從其內部分類中一一道來。整體上說,羌族薩朗粗狂、奔放,卻又不失溫婉與精緻,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數字音樂亦然)。

羌族薩朗代表作品

《藏羌鍋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羌魂》——北川羌族自治縣
《黑水鍋莊》——黑水縣
《羌族薩朗》——茂縣
《禹羌神韻》——北川羌族自治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