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蒿

羊角蒿

中藥材羊角蒿為中藥材角蒿的別名,角蒿為紫葳科植物角蒿的全草。角蒿的功效與作用:祛風濕,殺蟲,解毒;角蒿的使用方法:適量,燒存性開末摻;角蒿的別名:羊角草,羊角蒿,羊羝角棵;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生長於山坡、田野及路旁。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至西南各地。

基本信息

簡介

羊角蒿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羊角蒿羊角蒿

異名

羊角草(《東北植物藥圖志》),羊羝角棵(《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紫葳科植物角蒿的全草

植物形態

角蒿,一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莖直立,具縱溝紋及稜角。葉互生;葉片2~3回羽狀深裂,最終裂片狹線形,長0.5~1.5厘米,寬2~3毫米,先端銳尖,全緣,近革質;柄長1~3厘米。疏總狀花序頂生;通常具3~5朵花,有時1花單生莖頂;苞片3枚,錐形;花梗短;萼鍾狀,5深裂,先端銳尖;花冠漏斗形,紫色,先端5裂,裂片鈍圓,最下1片較小;雄蕊4,2強,花絲絲狀;子房上位,2室,柱頭2裂。蒴果長角狀,略向外彎曲,長5~10厘米,直徑約4毫米,成熟時2裂。種子多數,圓形或矩圓形,周圍具翅。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山坡田野及路旁。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至西南各地。

介紹

採集

夏、秋季(7~8月間)採收,切段,割取莖葉,曬乾。

羊角蒿羊角蒿

藥材

乾燥全草,莖圓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略具細棱或縱紋,光滑。葉多破碎或脫落。莖上部具總狀排列的蒴果,多開裂,內具中隔;種子扁平,具膜質的翅。莖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淡。
本品在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作透骨草入藥。參見"透骨草"條。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苦,平,有小毒。" ②《醫林纂要》:"辛苦,寒。"

功用主治

治口瘡,齒齦潰爛,耳瘡,濕疹,疥癬,陰道滴蟲病。祛風濕,殺蟲,解毒。
①《唐本草》:"主甘濕霞諸惡瘡有蟲者。"
②《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乾濕皮疹,陰道滴蟲病,疥瘡,齒齦腐爛及耳瘡,燒灰塗擦。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煎湯熏洗。"

用法與用量

外用:燒存性研末摻,或煎湯熏洗。

羊角蒿羊角蒿

選方

①治齒靳宣露:角蒿灰夜敷靳間使滿,勿食油。(《千金方》)
②治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並生瘡:角蒿灰敷之。有汁吐之,不得咽也。(《千金方》)
③治小兒口瘡:角蒿灰貼瘡。(《小兒宮氣方》)
④治月蝕耳瘡:蒿灰摻之良。(《瀕湖集簡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