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腦脊髓絲狀蟲病

腦脊髓絲狀蟲病又稱擺腰病、趔腰病,為山羊及綿羊的共患病,在夏末秋初容易發生。因為病的主要特徵是腰部無力,走路搖搖擺擺,故陝北民眾稱之為“趔腰病”。

腦脊髓絲狀蟲病又稱擺腰病、腰病,為山羊及綿羊的共患病,在夏末秋初容易發生。因為病的主要特徵是腰部無力,走路搖搖擺擺,故陝北民眾稱之為“趔腰病”。本病在陝西普遍發生,湖北及河南也有報導。

病原及其形態特徵

本病是由牛指狀腹腔絲蟲(setaria digitata)的微絲蚴引起的。成蟲蟲體呈長線狀,多為灰白色,長4~8cm,寬0.5~0.7mm。

生活史

本病的中間宿主為蚊子。當特種蚊子吸刺病牛時,微絲蚴即進入蚊體內。經過在蚊體內發生變態後,再於咬刺時傳給綿羊或山羊。以後微絲蚴進入羊的腹腔內,部分可以達到腦及脊髓,而破壞重要的中樞神經組織,使羊發病。

症 狀

根據寄生蟲侵入的部位、日數和破壞程度的大小而不同。
急性:病羊突然臥倒,不能起立。眼球上轉,頸部肌內強直或痙攣,而且表現傾斜(圖3—24)。健肢抓蓐草, 呈現興奮、騷亂及叫喊等神經症狀。有時可見全身肌內強直,完全不能起立。由於臥地不起,頭部又不住抽搐,致使眼皮受到摩擦而充血,眼眶周圍的皮膚被磨破;呈現顯著的結膜炎,甚至發生外傷性角膜炎
慢性:腰部無力,步態踉蹌,或橫臥地上不能起立,但食慾及精神均正常。時間長久時,則逐漸發生褥瘡,食慾亦逐漸下降,病羊消瘦、貧血,終至發生死亡。
疾病最常發生於一個後肢,有時見於同側二肢。在此情況下,可以繼續正常生活,但大半遺留歪屁股及斜尾巴症狀。走起路來身體呈歪斜姿勢,例如向南走時,可能頭向東南而尾向西北,或者相反地頭向西北而尾向東南。如果路面不平,一不小心即可能跌倒,但立刻又可自行起立,繼續前進。在這種情況下,病羊可以隨群放牧,奶量亦不降低,仍有繼續保留價值,只是對於羊群的外觀稍有影響而已。
右後肢麻痹,常呈犬坐姿勢 右後肢麻痹可勉強行走

剖 檢

屍體解剖變化完全限於腦及脊髓。腦部變化比脊髓輕微。眼觀變化不如病理組織學變化顯著。 1.眼觀變化 腦脊髓的病變部分稍帶黃褐色,脊髓的病變主要見於表面,腦子病變則見於內部,有時可在內囊及豆狀核附近看到明顯而浮腫的黃色軟化灶。有時由於腦組織的顯著軟化,致切面上呈現海綿狀。脊髓液不太混濁。
2.組織學變化:
(1)脊髓變化:主要位於一側,而且多在腹側。主要變化是在白質部分。灰質的變化很輕,多由白質變化的蔓延所引起。
脊髓的病變沒有一定位置,可任意發生於數個脊節。根據統計,以頸部脊節的變化較多。病變部的特徵是呈現大的裂縫,裂縫內有大量圓形脂肪顆粒細胞,這是脊髓軟化的現象。以後,隨著變性的神經細胞和纖維的消失,脂肪顆粒細胞亦消失,而膠質組織開始增生,因此在該部見有密集的原始膠質組織。病變進一步發展時,則血管壁的結締組織增生,發生肥厚;增生的膠質組織顯著收縮,胞核減少。所以只能看到纖維密集交織,形成所謂膠質組織性瘢痕組織(硬化)。
無論在急性或慢性病例,均由於白質病變部分的神經纖維消失,當用脂肪染色或髓鞘染色時均不著色,故很容易發現病變部分。
(2)腦髓變化:病變也是發生於白質部分。其特徵是在導水管及腦室上皮細胞下面的血管周圍,發現有套狀淋巴球浸潤,以及神經纖維發生變性和消失;此種變化以在腦側室前半部的基底附近比較多見。

預 防

(一)增強防蚊工作
1.養綿羊和山羊的地方應該距離養牛處遠一些,但在實踐中困難頗多,最好在蚊子發生時期,將種公羊、小羊和乾奶母羊趕到高原地帶去放牧。
2.畜舍要明亮、乾燥,排水良好,設定窗紗。羊在傍晚入舍以前,先給舍內噴灑殺蟲劑或進行熏蚊工作。
(二)在發病前殺死體內感染之蟲體
在寄生蟲未達到腦和脊髓以前,注射海群生、銻劑或砒素劑殺死蟲體。從感染蟲體直到疾病發生時,潛伏期最短為15d,普通為20~30d,故於蚊子發生時期,每20~30d中,進行2~3次預防注射
銻劑的預防注射量是5~6mg/kg體重,分二次注射。

治 療

必須及早進行治療,才能獲得效果。
(一)對症療法
1. 將病羊隔離於清潔乾燥處。用冰水灌注頭部,以肥皂水或微溫水灌腸。
2. 注射4%的烏洛托品及複方安基比林,並進行輸液。
3. 給予瀉劑,可用硫酸鈉80~100g溶於1 000ml水中灌服,或者灌服人工鹽70~100g。
4. 不能起立時,應墊以大量蓐草,並時常更換位置及翻轉身體,或用吊帶吊起,以防發生褥瘡。
5. 給接地的眼部施用繃帶,以免磨碰而發生損傷。
6.不全麻痹時,應給以鎮靜劑。初期行刺激療法(如塗擦刺激劑,或用柔軟乾草摩擦患肢),亦可獲得相當效果。
(二)病因療法
1.灌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hetrazan,海群生) 每次10mg/kg體重,1日3次,連用兩日。或者20mg/kg體重,每日1次,連給6~8次。此藥對成蟲、幼蟲和微絲蚴都有效。根據實踐經驗;成年奶羊每次1.5~2.0g,青年奶羊每次0.75~1.Og,拌在精料中餵給,每日兩次,連續7~12d,療效相當可靠。如果劑量較小,容易留有後遺症。
2.肌內注射左噻咪唑(levamisole,左咪唑) 用量為每次10mg/kg體重,每日1次,連用7d,治癒率77%。也可內服。
3.靜脈注射4%吐酒石(酒石酸銻鉀) 或吐酒石鈉 劑量按8mg/kg體重計算,分為3~4次, 隔日注射一次。此藥僅對微絲蚴有效。在有了上述兩種藥物以後,本法已較少採用,因為靜注不如肌注口服方便。
遇到嚴重病例時,注射次數可以超過3~4次,直到痊癒或死亡為止。第3~4次以後的用量可按照其最大劑量。
在緊急情況下,亦可每日1次,連續注射。我們用普通藥用吐酒石(即酒石酸銻鉀)配成4%的溶液套用,亦獲得良好效果。
為了避免藥液外漏,在作靜脈注射時,應該靜靜地施行。
(三)治療牛的指狀絲蟲病:對血液中有微絲蚴的牛,皮下注射海群生,劑量按每10mg/kg體重計算,每日3次,連用2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