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

陝西風味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用以招待國際友人,也深受好評。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陝西旅遊資源

陝西是旅遊大省,一提起陝西的旅遊勝地,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兵馬俑大小雁塔、乾陵(武則天陵)、昭陵(又叫唐陵,唐太宗陵)、茂陵、姜子牙釣魚台、周公廟、五丈原、黃帝陵、樓觀台(道教聖地)、張良廟、龍門洞(丘處機修道之處)、金台觀(張三豐修道之處)、華山等等。這些旅遊勝地都集中在關中道上,旅遊起來很方便。
旅遊離不開住宿、飲食。

飲食文化

飲食,陝西人過去以麵食為主,威震天下的當屬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那兩個字打不出來,但也不敢隨意篡改,只好拼音取代),現在,大米雖然有後來居上的味道,但麵食在大多數地方,還是主流。陝西的麵食,除了那上邊提到的外,聞名的還有臊子麵澆湯麵、擀麵皮等等,這些都因為與那紅紅的辣子分不開,讓不太嗜辣的其他地方人望而卻步,故很難在全國受到承認。相反,一提起陝西飲食,人們首先肯定會說出解放路的餃子宴。餃子是種大眾飲食,汁可辣可不辣,不分種族、民族、地域、男女老少皆宜。
實際上,陝西還有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大眾飲食,羊肉泡。
羊肉泡多為男性所食,故氣勢沒有餃子那么盛,但卻深受秦地男子喜愛。
從醫學角度而言,羊肉屬熱性,與女性的陰相剋,我想,這可能是女子不喜羊肉泡的一個主要原因。其次,羊肉天然帶有一種膻性,這對愛美的女性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試想,滿口的膻味,如何去約會?如何和心愛的人接吻?如何去公眾場合?搞不好人家還以為有狐臭。
男子則沒有那么講究,如果一個男子身上不帶點味,或淡淡的菸草味、或淡淡的酒精味,弄不好人家會當成小白臉。同樣,淡淡的羊膻味,在秦人中,非但不會招人厭惡,相反成了性情中人的一種象徵。煙味、酒味、泡菜味、糖蒜味、羊膻味,混在一起,成了秦男子體味的絕唱。
羊肉泡準確地說法應是羊肉燴饃,主流的吃法應是,羊肉煮饃,此處的饃不是饅頭,是一種半起半死的餅子,之所以要半死面,主要在於煮的時候或泡的時候,餅不至於稀爛,成為糊糊,半起面,一可以節省時間,二可以使餅與湯融為一體,不至於湯是湯、餅是餅。標準的羊肉泡,應是半溶半漓。
羊肉泡饃的饃是一種起麵餅子,剛倒進湯里,餅就會膨脹,立即可以開吃。

羊肉泡製作

煮饃遠比泡饃好吃,在於饃筋,有嚼頭,泡饃適合於老人和趕時間的人。
真正的羊肉泡是很講究的。
先說肉和湯,無論是煮還是泡,貴在於一個肉和湯,在泡饃館叫原湯或高湯,據一個朋友講,那湯可不簡單呢,要放幾十種大料(想想也是,要是簡單,人人皆去做了),然後將羊肉、羊骨頭放進去,溫火文煮幾天幾夜,才形成真正的湯。
其次:饃是另一個主角,一個或兩個圓餅子拿來,沒吃過的可能感到老虎上天無法下爪,餅子不可能那么大就拿去煮,自然要掰成小塊,你看那掰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掰也有講究,有些外行,噼里啪啦,一掰幾大塊,給碗裡一放,以為萬事大吉,只等享受,這是最外行和最低級的吃法。標準的掰法是用指甲近乎於掐,掐的越小越好,煮出來越濃越有味越香。
不過現在這種掰法越來越少,一則:可能因為不衛生,那指甲可是人手上最藏污納垢的地方,這對愈來愈講究的國人來說是不能容忍的。二則:太費時間,我經歷過那種吃法,兩個餅子,得掰近一個小時,這與現代人的快節奏是背道而馳的。
在各種西餐、快餐的衝擊下,中華文明也順應潮流,積極進行改革,掰饃也是如此,現在幾乎所有的泡饃館,都有機器絞饃,絞出來饃的大小,和用指甲掰的大小差不多。
掰法不同,味道自然也差遠了,機器絞的,在饃的邊緣受力,味道較難侵進去,故沒有手工掰的好吃。
其三:配菜:一般的配菜有,蒜苗、冬粉、黃花、木耳等等。
其四:佐菜:一般有辣子醬、糖蒜、泡菜,如果幾個人,自然少不了要其它菜,如羊蹄、羊蹄筋、牛肉等等,再來幾瓶酒,就可以用陝西土話說“喋”了。
正宗的羊肉泡,燴出來,湯應當是白汁的,餅與湯應當是半黏半漓。
一般外行吃羊肉泡,以為主要吃肉,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內行都知道,羊肉泡主要在湯,湯離不開羊油,正宗的羊肉泡,邊吃嘴邊邊會起油。
羊肉泡的吃法也很講究,外行剛開始吃一定會燙舌頭,標準的吃法是,用筷子從碗周邊開始邊撥邊吃。因為碗的周邊散熱快,而不是象麵條一樣,從中間撈著吃。
泡饃是不用嚼的,撥進嘴裡稀嚕即可,一碗泡饃下來,嘴唇上一層白乎乎的油,渾身冒汗,大多數人鼻涕也會不由自主的流下來,很不雅觀,但渾身舒坦。

羊肉泡與秦男子關係

一種飲食總是與一種地方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羊肉泡也是如此。
秦男子喜食羊肉泡,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世界上以羊肉為主食的民族主要為阿拉伯民族和信伊斯蘭教的民族,在中國,信伊斯蘭教的民族主要為回族,大多集中在我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周邊地區,陝西與寧夏毗鄰,受其影響當在情理之中。
二:陝西地處黃土高原,冬季乾燥、寒冷,羊肉屬熱性,暖胃,是秦人抵禦殘酷的外界環境的一種反映。
三:秦之地,溝壑縱橫,塬、墚、峁交錯,除了關中道,地理環境十分惡劣,秦人勇敢、勤勞,你打開歷史,就會發現,秦之地,在任何年代,不論天災人禍,都很少享受滅頂之難,這與秦人的堅強有絕大關係,貧瘠的土地,堅強的性格,需要更大的付出,而付出則需要飲食做後盾,羊肉泡無疑是一種最理想的飲食,1:簡單,不複雜。2:驅寒。3:頂飢,那玩意,半起半死面做的,不好消化,吃一頓頂三頓,既經濟又實惠。
四:羊肉泡,黏黏乎乎,陝西人人則稱楞娃,倔犟、憨厚,仔細想想與那羊肉泡有驚人相似之處,二者是巧合還是本身就存在一種內在的、割不斷的血脈聯繫,筆者實在不敢妄言。
朋友,來了別忘了來一碗羊肉泡,也等於品嘗秦人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