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報

羊報是古代蘭州傳遞水清的重要手段。 縛著羊皮袋泅水報汛情的水卒叫作“羊報”。 寸,河南的水頭就高一丈。

羊報是古代蘭州傳遞水清的重要手段。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在電報尚未問世的歲月里,究竟憑藉什麼工具,向黃河下游的河防傳遞汛情呢?原來蘭州人是用“羊報”完成這一使命的。縛著羊皮袋泅水報汛情的水卒叫作“羊報”。
乾隆年間,湖南湘潭舉人張九錢的《洛中集》中對“羊報”作了詳盡的描述。當時在今黃河鐵橋兩側各樹兩根鐵柱,號稱“將軍”,南北對峙的“將軍”之間用鐵索維繫木船製成浮橋,黃河天塹頓變通衢,一時譽為黃河天下第一橋。“將軍刀上面按一定尺寸鑿為刻度,用來測定水位,這大概可算簡陋的水標尺。”將軍“上的刻度水高一 寸,河南的水頭就高一丈。這時就派遣”羊報“先傳警汛。
首先挑選出剽悍壯實、水性高強的水卒,給他縛上浸過油的羊皮袋,使其不透水,充當救生圈,然後服用壓縮餅乾——”不飢丸“,腰系水簽數十枚,裝點完備,”羊報“一躍入水,開始了極其艱苦的征程。
”羊報“一路劈斬惡浪,巧避險礁,順流如飛,瞬息千里,直達中原一帶黃河水面。他就沿著黃河急流迅速投擲水簽。當地水卒早巳在急流中駕船巡候,專事揀撈水簽,他們按水簽所示的洪峰高度,命河工照此預先增高加固堤防,以防患於未然。
水簽依次投完,水兵馳船接”羊報“登岸,急忙解除羊皮袋,”羊報“疲憊委頓之極。忙攙於驛所,雜陳酒饌,令其盡情享用。待”羊報“休整恢復體力後,賞賜白銀 50兩,令其兩返復命。大約跋涉三個月之久,才能返回蘭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