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副結核

羊副結核是牛、綿羊、山羊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間歇性腹瀉和進行性消瘦。

概述

副結核病又稱副結核性腸炎,是綿羊山羊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間歇性腹瀉和進行性消瘦。該病的病原為副結核分枝桿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污染的牧場、圈舍中可存活數月,對熱抵抗力差,75%酒精和10%漂白粉能很快將其殺死。
【診斷要點】
在該病流行地區,依據病狀和剖檢變化足以做出診斷。
流行特點 副結核分枝桿菌主要存在於病畜的腸道黏膜和腸系膜淋巴結,通過糞便排出,污染飼料、飲水等,經消化道感染健康家畜。幼齡羊的易感性較大,大多在幼齡時感染,經過很長的潛伏期,到成年時才出現臨床症狀,特別由於機體的抵抗力減弱,飼料中缺乏無機鹽和維生素,容易發病;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臨床症狀 病羊體重逐漸減輕,間斷性或持續性腹瀉,糞便呈稀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發病數月後,病羊消瘦、衰弱、脫毛、臥地,患病末期可並發肺炎,多數歸於死亡。
剖檢變化 屍體常極度消瘦。病變局限於消化道,迴腸、盲腸和結腸的腸黏膜整個增厚或局部增厚,形成皺褶,像大腦皮質的回紋狀,腸系膜淋巴結堅硬,色蒼白,腫大呈索狀。
變態反應診斷 對於沒有臨床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病羊,可用副結核菌素或禽型結核菌素0.1毫升,注射於尾根皺皮內或頸中部皮內,經48~72小時,觀察注射部的反應,局部發紅腫脹的,可判為陽性。
【類症鑑別】
該病應與胃腸道寄生蟲病,營養不良,沙門氏菌病等相鑑別。
與寄生蟲病的鑑別 寄生蟲病在糞便中常發現大量蟲卵,剖檢時在胃腸道里有大量的寄生蟲,腸黏膜缺乏副結核病的皺褶變化。
與營養不良的鑑別 營養不良多見於冬春枯草季節,病羊消瘦、衰弱;在早春搶青階段,也會發生腹瀉,但腸道缺乏副結核病的病理變化。
與沙門氏菌病的鑑別 該病多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糞便中能分離出致病性沙門氏菌。
【防治措施】
羊副結核病無治療價值。發病後的預防措施包括:病羊群,用變態反應每年檢疫4次;對出現臨床症狀或變態反應陽性的病羊,及時淘汰;感染嚴重、經濟價值低的一般生產群應立即將整個羊群淘汰;對圈欄應徹底消毒,並空閒1年後再引入健康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