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縻都司衛所

明朝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定的都司衛所。以當地酋長、族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官,由朝廷發給□書、印信,使各統其眾反對反對反對輔導費,因俗而治,直隸於兵部。

明朝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定的都司衛所。以當地酋長﹑族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官﹐由朝廷發給敕書﹑印信﹐使各統其眾﹐因俗而治﹐直隸於兵部。主要設在東北﹑西北和四川西部﹑青海﹑西藏地區。它與西南的土司﹑土府州縣同為置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政權機構。
東北黑龍江流域明代為女真居地。永樂元年(1403)遣邢樞﹑張斌等人前往奴兒乾招撫﹐同年在女真各部設定衛所﹐二年設奴兒乾等衛。此後﹐相繼又建立了一百三十多個衛所。七年改奴兒乾衛為奴兒乾都司﹐治所在元遼陽行省征東元帥府故地(今黑龍江與阿姆貢河會合處的蒂爾)。正統後﹐有衛三百八十四﹑所四﹑地面七﹑站七﹑寨一。其地西北起斡難河(今鄂嫩河)﹐北達北山(今外興安嶺)﹐西南接遼東都司界﹐東包有苦兀(今庫頁島)﹐東南至鬚鯨海(今日本海)﹐南抵鴨綠江﹑阿也苦河(今圖們江)。朝廷在其地設立驛站﹐駐屯軍隊﹐派員巡視。各衛所間一般不相轄屬。萬曆中﹐建州女真部努爾哈赤興起﹐17世紀初以後﹐奴兒乾各衛逐漸為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所統一。
西北嘉峪關以西﹑哈密以東﹐明代為畏兀兒等族所居。洪武八年至永樂四年(1375~1406)﹐先後設定哈密﹑沙州(今甘肅敦煌)﹑赤斤蒙古(今甘肅玉門西北赤金)﹑安定﹑阿端﹑曲先(均在今青海西北部)﹑罕東(今青海青海湖東附近)七衛﹐其中安定﹑阿端﹑曲先等衛為撒里畏兀兒﹐統治者則大都均為元宗室後裔。後罕東衛分裂﹐一支北移到沙州一帶。宣德十年沙州衛被迫東移苦峪(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正統十一年(1446)又內遷至甘州(今甘肅張掖)。其後阿端衛亦廢。成化十五年(1479)在久已入居沙州的罕東衛北支設立罕東左衛。其時土魯番已日益強大﹐屢占哈密﹐並侵迫罕東左衛。正德中土魯番再占哈密。罕東左衛﹑赤斤蒙古衛不能自存﹐部分內遷於肅州(今甘肅酒泉)界內。此時﹐蒙古亦不剌﹑阿爾禿廝部進入青海一帶﹐安定﹑曲先﹑罕東等衛部眾也先後散亡。
四川西部﹑青海﹑西藏一帶的藏族地區﹐洪武二年平定陝西後即遣使招撫﹐至宣德間先後設定烏思藏(今西藏大部)﹑朵甘衛(今西藏東部﹑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二都司及俺不羅(今西藏浪卡子)﹑牛兒宗寨(今西藏拉薩西南)﹑領司奔寨(今西藏仁布)等行都司﹐隴答(今西藏貢覺﹑昌都一帶)﹑上邛部(今西藏丁青)﹑隴卜(今青海玉樹北)﹑必里(今黃河河源一帶)﹑畢力術江(今青海玉樹附近)等衛﹐另有宣慰司三﹑招討司六﹑千戶所十七及襲元朝舊制的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今西藏阿里地區﹑拉達克)和若干萬戶府。洪武時還曾一度在河州(治今甘肅臨夏東北)置西安行都衛(旋改為行都司)﹐以兼轄烏思藏王﹑朵甘衛二都司。永樂時﹐又封當地僧侶領袖為贊善﹑護教﹑闡教﹑闡化﹑輔教等五王。五王各有封地﹐與都司等不相轄屬(見西藏八王)。明代頒發的“朵甘衛都指揮使司”印章及永樂年間烏思藏衛都指揮司指揮僉事的封誥等﹐至今尚存﹐為明朝在這一地區設立軍政機構的有力左證。
此外﹐在西南的四川﹑雲南等地﹐有部分衛所也由土官擔任各級職務﹐性質與羈縻衛所略同﹐但上隸於都司﹑行都司。當地的軍政機構以土司及土府州縣為主﹐這些衛所一般被視為土司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