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祖基

羅祖基

羅祖基,1933年生,字繼業,湖北陽新人,堅守批判立場的歷史學者。195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受業於童書業、趙儷生、王仲犖諸先生門下,為童書業教授的得意門生。大學期間即在《歷史研究》《文史哲》《學術月刊》《光明日報·史學》等國家重點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參加了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場著名的古史分期問題大論戰。

個人簡介

其關於魏晉封建論的觀點曾引起國內學術界的廣泛注目,並寫有數篇論文與郭沫若就此問題進行商榷。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史、儒家思想史等,尤其在魏晉封建論、中庸之道、墨子小人之道等問題上很有建樹。學術成就得到郭沫若、張岱年、馮友蘭吳於廑劉蔚華蔡尚思龐朴等重視、肯定或辯難。先生為人耿介,一生堅守學術良知,常不為政學兩界當權者所容。故而人生經歷十分坎坷,打成“右派”,勞動改造,蹲過牢房。“右派”平反後,80年代先在曲阜師範大學任教,後因故離開山東。吳於廑曾邀請他到武漢大學任教,匡亞明曾邀請他到南京大學任教,都因某些原因未能成行,最終前往安慶師範學院。先生已退休,現居安徽安慶,並在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開有部落格(部落格地址見下面的“擴展閱讀”)。

學術成就

1、《評<奴隸制時代>》,與同學章振華合作,該文曾引起郭沫若注意,有信與先生,時年先生上大,1955年;
2、《關於日本明治維新的幾點意見》,蘇聯學者茹科夫斯基受高教部之邀為大學歷史系編寫了《世界近代史》,在日本明治維新的敘述與評價上說它是一次改良主義的宮廷政變,先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批駁了該觀點,撰成此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向先生髮出的感謝信說,他們參照羅祖基的意見進行了修改,《光明日報》,1955.07;
3、 《關於“中國歷史綱要”處理“商鞅變法”問題之我見》,《文史哲》,1955年;
4、《商鞅變法促進奴隸使用制度發展說》針對郭沫若觀點進行批判的又一篇文章,該文引起轟動,1956年春節前夕,郭沫若邀請先生到其北京家中就古史分期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歷史研究》,1956.01;

和趙儷生先生(左二)趙儷生先生(左二)
5、《關於商鞅變法之我見》,載於 《“山大”古史分期問題討論會發言稿》,童書業、羅祖基、張維華等,該文發表的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場著名的古史分期論戰,時年先生上大一,為八位發言者中唯一的學生,《文史哲》,1957年;
6、《春秋戰國的變革標誌著奴隸制崩潰與封建制確立嗎》,《學術月刊》,1957.05.31
7、《東吳政權的性質及其經濟基礎》,與章振華合作,該文使先生榮登該刊的批判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在歷史科學上的謬論專欄,與雷海宗等5位學者被指名道姓批判,《史學月刊》,1957.08.09;
8、《論與戰國封建說的分歧》 ,寫於武漢大學資料室,花了20多天,時年武漢大學校長吳於廑邀請先生到該校任教,因某些原因未果,《學術月刊》,1979.10.28,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轉載;
9、《孔子評價與古史分期》,《東嶽論叢》,1980.04.30;
10、《略談孔子的“復禮”和“愛人”》,和塗克合作,《齊魯學刊》,1984.06.29;
11、《論西周的禮和孔子的仁》,《東嶽論叢》,1984.06.29;
12、《 孔子相對忠君說》,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85.12.31;
13、《在孔子研究方法論上與劉蔚華的分歧》,該文和上面一文批駁的是劉蔚華在武漢大學學報發表的《中庸反辯證法的思維特點》一文中體現的觀點,發表時遇到困難,1985年5月,北京召開中華孔子研究所成立大會,張岱年邀請先生參加,先生衝破了重重阻撓,帶著文章去了北京。張岱年、馮友蘭、杜任之三人聯名簽名,把先生的文章推薦發表,《哲學研究》,1985.09.28;
14、《論孔子思想中禮、仁與中庸的關係》,《史學集刊》,1986.10.01,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轉載;
15、《論我國王權的形成與專制主義的發展》,《安徽史學》,《新華文摘》和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全文轉載,1986.03.02;
16、《中庸之道的演變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文史知識》,1987年第1期;
17、《試論我國儒家中庸與希臘中庸之異同》,《吉林大學學報》,1987.03.0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和《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18、《我國古代扈從制度初探》,《史學集刊》,1987.10.01,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轉載;
19、《對蔡尚思同志孔子觀的商榷》,《哲學研究》,1987.07.30,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轉載;
20、《秦漢農民戰爭的復古特點》,與許垣合作,《齊魯學刊》,1987.10.28;
21、《中庸社會準則說—兼論中庸之道與折衷主義》,《孔子思想研究論集》,齊魯書社,1987年;
22、《對商紂的重新評價》,《齊魯學刊》,1988.06.29,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和《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23、《先秦兩漢儒學理論變異初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8.04.01;
24、《論我國從王政到霸政的轉變—兼及春秋戰國之變的性質》,《大連教育學院院刊》,1989.02; 
25、《略論荀子對儒學宗法理論的革新》,《趙國歷史文化論叢》,1989;
26、《關於齊魯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與逄振鎬、蔡德貴二同志商榷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9.04.02;
27、《論齊魯建國方針反思中的不同意見》,《山東社會科學》,1989.10.28;
28 、《再論齊魯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管子學刊》,1988.12.30;
與學生在曲阜師大與學生在曲阜師大
29、《老莊黃老比較論綱》,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04.0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轉載;
30、《論我國從王政到霸政的轉變(兼及春秋戰國之變的性質)》,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轉載,1990;
31、《試論早期先秦諸子中商文化的影響—兼論孔子與殷遺民的復國主義》,《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深圳大學哲學研究所主編,三聯書店,1990.12;
32、《論孟子思想及其儒學的異端性質》,《青海社會科學》,1992.04.30;
33、《淺談孔孟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1986;
34、《先秦諸子的堯舜觀》,《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07.01;
35、《再論孔子“故殷”》,《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2.09.30,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轉載;
36、《重新評價周厲王》,《學術月刊》,1994.01.15,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轉載;
37、《論齊魯文化研究中的意見分歧──答逄振鎬先生》,《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4.02.25;
38、《商紂周厲改革說申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5.02.25;
39、《論中和的形成及其發展為中庸的過程》,《南京大學學報 》,1995.07.25,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轉載;
40、《與孔子中庸有關的幾個問題》,《文史知識》,1995年第九期;
41、《水滸》與俠墨文化,《江漢論壇》,1996.04.15 ;
42、《略論儒墨之異道——對思想文化中兩個對立傳統之反思》,《中國哲學史》,1996.08.25;
43、 孟子“民貴君輕”說評析──兼論孔孟政治思想異同,《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11.25;
44、 讀《庸》偶得──試析孔子論強,《中國哲學史》,1997.02.25;
45、《儒墨的倫理分歧》,《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6.20 ;
46、《論我國的傳統社會結構與傳統文化》,《學術月刊 》,1998.10.15;
47、 《我國民族思維的基本特點》,《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8.11.25;
48、 《兩類中庸說》,《中國哲學史》,1999.05.25 ;
49、從《高宗肜日》論及“易”概念的形成,與程曦合作,《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12.15;
50、 《子夏之“小人儒”探析》,與劉紅霞合作,《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08.01.15
51、《紀念儷生師兼論俠士精神》,《趙儷生先生紀念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
二、編輯書籍:《孔子思想研究論集》,齊魯書社,1987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