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學宮

羅定學宮

羅定學宮(孔廟)始建於順治四年(1647年),位於廣東羅定市羅城鎮北關里,俗稱文廟,是清代羅定直隸州的學宮,由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歷經修繕擴建而成,占地面積8300平方米,是目前西江流域僅存的清代學宮建築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羅定學宮羅定學宮
羅定學宮(孔廟)始建於順治四年(1647年),位於羅城鎮北關里,俗稱文廟,為清代建築群,是清代羅定直隸州的學宮,附設有鄉賢祠、名宦祠、德義祠等,中軸線主體建築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御路、月台、大成殿、崇聖祠等,兩側配兩廡、鄉賢祠、名宦祠、奎星樓、德義祠、學署和明倫堂等,為西江流域僅存的清代學宮完整建築群,占地6300平方米。每年春秋二祭,官府都在學宮舉行大型祭孔活動。1985年羅定縣政府公布為羅定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廣東省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價值

學宮由來
羅定學宮羅定學宮

學宮也叫文廟,專為祭祀孔夫子而設立。自漢代樹儒家思想為正統以來,為紀念這位“萬世師表”、被尊崇為聖人的孔子,各地都興修文廟。文廟建築,由於歷代皇帝的詔修,特別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詔州縣學皆立孔子廟後,便成定例。在民間,文廟多被稱為聖廟或孔廟,官方的文廟多稱學宮。據查,廣東省境內目前仍保留的學宮有30多座。

羅定學宮簡介

羅定學宮是清代羅定直隸州的學宮,始建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經康熙至光緒年間(1647年-1877年)多次擴建,形成規模,占地8300多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定學宮,是廣東西、南二江流域僅存的形制最完整、規模最大、保存古建築物最多的學宮,從2007年開始全面修繕,現已初具規模,主體建築基本恢復原貌,徜徉其中,可使我們領略到充滿濃郁嶺南風格的學宮文化。

建築布局
羅定學宮羅定學宮

州縣學宮文廟,一般按照“左廟右學”的形式來布局,以左為尊,文廟的建築按中軸對稱的形式來排列。以羅定學宮為例,前為照壁,次為欞星門,再次泮池,再次大成殿,組成院落,最後是崇聖祠,其他建築則相應排列於軸線兩邊,儼然一座完整的宮殿,所謂學宮的含義即如此。

羅定學宮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築風格。如大成門左側的名宦祠和明倫堂、右側的鄉賢祠都是嶺南硬山頂廳堂式建築;學宮的磚木結構結合巧妙,簡潔明了,善用當地材料,其中凹心磚的砌築很獨特。在修繕工地上,筆者看到許多古凹心形磚,專家說,這種磚為南江流域首創,自明代中後期開始流行。磚體分陰陽面,磚身輕,用這種磚砌出的牆體穩固性好、能隔音隔熱。大成殿前露台(月台)正對御路的石階前有一塊雕龍丹墀,上有雕刻十分精緻的“雲龍”圖案,所用石料是當地的紅砂岩石。

羅定學宮體現了廣府建築的粵西風格:樸素、輕巧、實用。整體布局嚴謹,遵守傳統形制,細部裝修和裝飾又有創新,鋪地、磚柱、斗拱等做法都很有特色。

欞星門
羅定學宮羅定學宮

欞星門是學宮的大門。羅定學宮欞星門為花崗岩四柱的石牌坊,高台階,四柱高大,石鼓夾抱,石柱頂雕瑞獸以“避邪”。羅定學宮欞星門在嶺南地區是最高的,達7.64米,成為學宮的突出標誌。

據考證,因為學宮在10公里之外的石牛山上建有一座文峰塔,將欞星門修得如此之高,是為了吸取文峰塔的靈氣。如今,天晴日朗時,從大成殿前的露台朝南遠遠望去,透過欞星門上沿可隱約看到文峰古塔。

羅定學宮的大成門也叫戟門,它與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和忠節孝祠連在一起,這也是嶺南眾多學宮所共有的現象。大成門東側是名宦祠,用以安放曾在羅定為官、政績卓著、受民敬重的官宦牌位。大成門西側是鄉賢祠,用以安放羅定州中取得功名、受民敬重的鄉賢牌位。名宦祠和鄉賢祠的設立,是地方學宮與曲阜孔廟的不同之處。

大成殿
羅定學宮羅定學宮

大成殿是學宮中最主要的建築,也是祭祀孔子大成至聖先師的地方。“大成”一詞出於孟子所說:“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自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皇帝“詔文宜殿曰大成”,確定文廟大成殿的正式名稱後,全國各地的文廟主殿,通稱為“大成殿”,其建築等級是文廟中、也是地方上所有建築中最高等級的,享有官家的禮儀待遇,一般都是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紅柱紅牆、藻井天花、雕龍畫鳳。

羅定學宮的大成殿與嶺南地區大部分學宮一樣,雖是重檐歇山頂式,但並非密閉封頂,而是通透的,這主要考慮南方的天氣原因。北方冬季較長,空氣乾燥,大殿頂重檐密閉,有利保溫保濕,冬暖夏涼。南方多雨水,氣候較濕潤,高溫天氣多,如果殿堂是密閉式的,殿內勢必既熱且濕。羅定學宮大成殿的殿頂,從殿內望去如兩把重疊在一起的雨傘,兩層屋檐間隔有一米多高,四周通透,站在殿內可看到大殿周圍的景致,風從四面吹進殿內,但雨水卻飄不進來。這種巧妙的設計,有利於通風透光,透氣除濕;尤其是酷暑天氣,殿內清風徐來,倍覺涼爽,這也是嶺南地區學宮建築因地制宜設計建造的範例。

這種通透的設計,從外觀上看,莊重而不失靈巧。如果從高處俯視,大成殿呈正方形,四四方方,好似一枚傳國玉璽,設計者寓意為“學而優則仕”。再仔細端詳,大殿重檐頂的正脊灰塑兩條金龍相對,戲耍葫蘆,因葫蘆與福祿諧音,故此景叫“雙龍捧福祿”。這種脊塑,也是嶺南地區所特有的。

千年古樟"孔聖像"傳奇

在大成殿內,最讓人矚目的當屬孔聖人像。像高2.557米,寓意從孔子誕辰日至雕像之時的2006年剛好2557年,歷時兩年雕成。大成殿修葺後,羅定市就四處苦尋適合雕刻學宮孔子像的木料而無果。忽一日有人在新興縣的河床發現了一棵千年古樟木,此木有三奇:

一、是奇蹟,據專家考證,此樹距今達2500多年,與孔子同時代,埋藏 地下千年未腐爛;

二、是奇香,歷經漫長歲月仍能散發出縷縷清香;

三、是奇緣,幾經尋覓,偶得於佛教聖地禪宗六祖的故鄉新興縣。該古樟木直徑達2米,被人工截成三段後運到羅定學宮,其中一段長2.57米,非常適宜作孔子雕像的木料。像雕成後,正立於大成殿中央。只見聖像渾然一體,潤澤光亮,神態自然,服飾紋路清晰優美;點睛之後,更覺孔子目光如炬,充滿睿智,凡到學宮參觀的遊客都讚嘆不已。

樟木又名香樟,被當地人稱為“神木”,木質呈黃褐色,紋理順直,可防蟲蛀,具有樟腦般的氣味。據說因為樟樹木材上有許多紋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所以古人就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為樹命名。孔子被尊為“文聖”,樟木自然也成為雕刻孔子像的理想材料,羅定學宮為此已尋覓數年之久。

學宮額帖

大成殿外檐雕花檐口板上正中還雕有一副書卷形額聯。正中書“天開文運”,右邊為“植綱常名教”,左邊為“造棫樸菁莪”。所謂綱常是指“三綱五常”。“棫樸”是《詩·大雅》中的篇名,多以喻賢才眾多;“菁莪”出自《詩·小雅》,指育才。帖聯的意思是說:“孔子創立的儒學,制訂了社會道德規範,培育眾多的賢才。”大成殿檐口的額帖,各地文廟均不相同,羅定學宮的額帖尤為構思獨特。

羅定學宮論壇

學宮第一期論壇
羅定學宮羅定學宮
在2010年9月28日國際祭孔日之際,“走近孔子”羅定學宮第一期論壇正式開始,喜耀粵西學校校長陳可勇博士應邀出席羅定學宮第一期修繕工程落成典禮,並通過慷慨激昂的演說,帶領台下一千多名聽眾“走近孔子,感悟人生”。學宮第二期論壇

2010年12月6日在學宮舉行了羅定學宮第二期論壇,在會上新加坡南洋孔教學會會長郭文龍先生作了《新加坡的華社歷史與文化傳承》的精彩報告。報告緊緊圍繞新加坡的華社歷史與文化傳承為主題,從新加坡社會的歷史變遷和基本面貌、新加坡華族社會的三大支柱:華社、華校、華文報;中新歷史淵源;南洋孔教會96年的歷史、會務活動,以及儒家價值觀的傳承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報告言簡意賅,哲理深邃,通俗易懂,讓聽眾受益匪淺。

趣聞奇事

聚靈氣長靈芝

在學宮戟門右側的一棵樹頭,長出了一朵朵靈芝。工作人員把最大的一朵靈芝(直徑在8—9寸左右)送市製藥廠檢驗,證實是野生靈芝。人們對學宮能長靈芝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因為在羅定還沒有發現野生靈芝,而且,靈芝一般在6、7月長出來,而在金秋10月長出來,更為罕見。

雙龍起舞

剛開始進行學宮修繕工程時,也就是學宮的工作人員把辦公室的牌子掛起來當日,他們在大成殿左右兩側發現了金環蛇、銀環蛇,有2斤多重,而且都高著頭,左右搖擺著,好像在跳舞。他們把這稱謂“雙龍起舞”。

古樹爭奇鬥豔

在學宮裡的一棵古鳳凰樹,今年有“三個特別”:開的花特別多,花朵特別紅,花開得早且花期特別長。現在,還長出了少見點點鮮紅的冬花。

無蜘蛛網

當我們走進學宮,環視學宮的戟門、大成殿等建築物時,沒有發現蜘蛛網,建築物乾乾淨淨,印證了學宮是聖潔自淨之地的說法。據了解,在學宮沒發現有“蝙蝠”、“壁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