繾綣與決絕

繾綣與決絕

繾綣與決絕, 作者趙德發。本書為“農民三部曲”之一,以土地的變遷為背景,展現了農民求生存、求發展的艱難歷程。小說從1927年沂蒙山區天牛廟村首富寧學祥的長女鄉鄉正欲出嫁寫起。

內容簡介

土地是農民的命,是農民的根。幾千年來,在這命與根的土地上,中國的農民播種著他們的希望與寄託,耕耘著夢想與現實。在文學史上作家們已為他們豎起了一座座豐碑,描述了世代農民在社會的變革中所經歷的種種磨難與歡欣。然而本世紀中國發生的土地幾聚幾散的劇變,使農民在土地上的足跡又有了既深且遠的延伸……本部小說正是以土地的變遷為背景,展現了農民求生存、求發展的艱難歷程。

繾綣與決絕繾綣與決絕

小說從1972年寫起,沂蒙山區天牛廟村首富定學樣的長女繡繡正欲出嫁,突被土菲綁了“快票”索要巨額贖金,而其父為保土地竟置之不管,讓次女代姐嫁人。不料第三天繡繡從山上逃回,出於無奈下嫁給殘疾青年封大腳……山村男女的情與恨,由土地引發的愛與仇,貫穿了四代人六七十個春秋……

小說情節大起大落,催人淚下;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掩卷之時,令人扼腕長嘆,引人作深邃悠遠之想。是農民三部曲的第一部。

作者簡介

趙德發趙德發

趙德發,男,1955年生,山東省莒南縣人。曾當過教師、機關幹部,1988-1990年在山東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學習,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日照市文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自1980年開始業餘創作,至今已發表、出版各類文學作品400萬字,多篇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轉載,獲省級以上文學獎20餘次。其中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長篇小說“農民三部曲”《繾綣與決絕》《天理暨人慾》(原名《君子夢》)、《青煙或白霧》先後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第四、五、七屆山東省精品工程獎,首屆齊魯文學獎等。短篇小說《通腿兒》《選個姓金的進村委》先後獲《小說月報》第四、第八屆百花獎;《蝙幅之戀》獲《中國作家》1992年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震驚》獲2003年“中國作家大紅鷹文學獎”。作品結集有三卷本《趙德發自選集》《中國當代作家叢書?趙德髮捲》《陰陽交割之下》等。2007年,又有反映當代漢傳佛教文化的長篇小說《雙手合十》問世。

小說評價

《繾綣與決絕》首先把焦點對準土地,表現了農民由死守土地到走出土地的心理變遷。封大腳是這類農民的典型,他勤勞、質樸,對土地有一種近乎變態的熱戀。不管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封建社會,還是在土地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封大腳都始終如一地保持著對土地的那份執著的依戀,土地成為他一生快樂、痛苦的最終根源,擁有更多土地是他一生唯一的索求,因而對土地始終存有一份占有的欲望。在他心目中,土地既是母親,又是妻子,還是孩子。尤其是那塊自己親手開出的“圓環地”,在合作入社時他“死也不捨”。當得知要交出他辛辛苦苦的荒地時,他“抓一把土攥在手裡,就再也把持不住自己,‘哇’地一聲蹲在那裡哭開了。”而土地歸社以後,他再也找不到擁有自己土地時的那份自信,“感到心裡空空蕩蕩。……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產生了對自己的不自信,他甚至懷疑自己還有沒有必要再活在這世上。”這是農民在土地命運改變時的一種失落與悲鳴。他對土地的這份情感緣於中國農民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土地崇拜心理,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土地價值觀。

可以說,在農耕社會中,土地崇拜是中國農民重要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的生與死、苦與樂都源於土地,土地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的最終根源與目的。任何打擊都不能使他們離開土地,這種虔誠的土地情結是中國文化充滿民族氣息和文化魅力的最重要的所在。生命存在和土地實在無法分開,這種土地崇拜意識的根深蒂固,使得擁有了全村土地最多的地主寧學祥寧願捨棄自己的親生女兒,因為不這樣就會使他損失將近一百畝地,阻礙他這輩子要把土地擴大到十頃的奢望的實現。土地是那個時代農民永遠的牽掛:“打莊戶的第一條,你要好好地敬著地。莊稼百樣巧,地是無價寶。田是根,地是本呀……不管這土地是你自己的,還是人家的,你都要好好待它。俗話說:地是父母面,一天見三見。依俺的意思,爹娘你可以不敬,可你對地不能不敬。”這是侍侯了一輩子土地的封二對兒子的臨終遺言,也是一代農民對土地發自內心的理解。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固守那土地生活了上千年,從來沒有一天想過要失去它、離開它。然而時過境遷,今天的農民再也不象大腳那樣固守那片土地了,而是千方百計地走出去,農民的土地情結也就由此發生了改變,儘管這種改變透露著多種複雜的情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