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昌隆絲偈

繼昌隆絲偈

中國近代第一家使用新法的繅絲廠,也是最早的民族資本工業企業之一。

正文

創辦人陳啟源(1825~1905),字芷馨,廣東南海人。自稱其家庭世代“以農桑為業”,他自己則對諸子百家、星象輿地諸書,頗有涉獵,並曾和外國人有所接觸。1854年他出國至南洋,遍歷各埠,然“仍未嘗廢農桑之心”。據說,他之蓄意創辦繅絲廠,就是由於他在當時安南或暹羅看到法國式的“機械制絲產品精良”所引起的。
1873年陳啟源回國以後,在他的故鄉南海簡村辦起繼昌隆絲偈。最初絲釜不過數十部,它的主要改進在於採用鍋爐熱水蒸汽煮繭,代替手工繅絲的炭火煮繭。至於是否一開始就採用蒸汽作為動力,還不能加以肯定。但稍後有“用機器發動各輪”和“用蒸汽發動機製作”的記載。可見它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採用了蒸汽動力和傳動裝置(見彩圖)。
繼昌隆絲偈繼昌隆絲偈
機器繅絲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十分顯著。陳啟源把他所設計的“新器”和手工繅絲的“舊器”作了比較:“舊器所繅之絲,用工開解,每工人一名可管絲口十條,新法所繅之絲,每工人一名,可管絲口六十條,上等之婦可管至百口。”由於新法繅絲,粗細均勻,絲色潔淨,彈性也較大,售價可較手工繅絲高出1/3。因此它對廣東生絲出口,起了積極作用。
但是,繼昌隆的出現,也受到絲業手工業者的反對。它成立不久,“機房中人”就“聯群挾制,鼓動風潮”要“拆毀絲廠”。到了19世紀80年代初,南海一帶,已有絲廠多家,繅絲出口。1881年又“蠶繭歉收,國內市上無絲可買,機工為之停歇”。因此,組織在手工業行會“錦綸行”的手織工人,聚眾兩三千人,搗毀一家絲廠。繼昌隆雖幸免於難,但也不得不一度遷往澳門,以避其鋒。80年代以後,手工繅絲業中,效率較高的繅機逐漸代替了手繅機,與此同時,陳啟源設計的一種半機械的繅絲小機,也逐漸為廣大的手工業者所接受,90年代以後,“通府縣屬用此法者,不下二萬餘人”。這樣手工和機械,在20世紀的廣東繅絲業中又形成並行不悖的局面。
繼昌隆絲偈繼昌隆絲偈
但是,機器繅絲工業並沒有昌盛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東絲業雖然有過一度繁榮,但轉瞬即逝,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後,廣東繅絲工業呈現一片衰落景象。繼昌隆本身的結局,也不例外,它經過多次轉手,營業不振。繼昌隆的廠址原是陳氏住宅伯豫坊,到這時,廠址又還原為陳氏遺族的住宅了。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