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樑

繞樑

繞樑,“四大名琴”之一;形容歌聲優美、餘音繚繞。”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繞樑。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一位叫韓娥的女子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秦青顧謂其友 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悉, 垂涕相對,三日不食。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繞樑繞樑
昔 韓娥 東之 齊 ,匱糧,過 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後遂以“繞樑”形容歌聲高亢迴旋,久久不息。

晉陸機《演連珠》之十:“繞樑之音,實縈弦所思。” 南朝 梁 沉約 《詠箏》:“徒聞音繞樑,寧知顏如玉。” 明梅鼎祚《玉合記·懷春》:“繞樑雅足清歌,長袖由來善舞。”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繞樑。”

(2).古琴名。

晉傅玄《琴賦》序:“ 齊桓公 有鳴琴曰號鍾, 楚莊 有鳴琴曰繞樑。” 宋虞汝明《古琴疏》:“ 華元 獻 楚莊王 以繞樑之琴,鼓之,其聲嫋嫋,繞於梁間,循環不已。”

(3).古樂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傳。

《通典·樂四》:“ 宋 孝武 大明 中, 吳興 沉懷遠 被徙 廣州 ,造繞樑。其器與箜篌相似。 懷遠 亡,其器亦絕。”參閱《宋書·樂志一》。

《琴賦》

嵇康的《琴賦》有1900餘字,另有賦首的序及賦未的亂。此賦開始描寫樂器所生的環境:敘述椅梧生於崇山峻岭,吸取了天地純一之氣及日月精華。在《琴賦》的首段,即以寫地之勝,來烘托出椅梧的珍貴,即指出了琴的珍貴。

相關典故

1、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

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一位叫韓娥的女子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淒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后,其歌聲仍纏繞迴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 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 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悉, 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百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善躍抃舞,弗 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列子·湯問》)”

2、四大名琴之一。

所謂“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彈拔樂器之一,現稱“古琴”或“七弦琴”。

古琴的製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們對後世的影響並沒有消失。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

繞樑繞樑

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 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間,享年不明),本名列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學者,周朝鄭國圃田(今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莊。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