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茶

縫茶

縫茶是現在藏區民族喝的藏茶,又稱“獸皮金尖”。

縫茶簡介

所謂縫茶。其實就是現在藏區民族喝的藏茶又稱“獸皮金尖”

縫花包時,先將竹篾包裝的金尖茶從正中攔腰割開,但不完全割斷,然後對疊起來,每包里裝三條,當頭裹以成塊牛皮,兩頭和中間各一塊 約三寸寬的牛皮劃成花格,然後用牛皮線牽拉縫合而成。縫滿包時,要將茶葉從竹篾包裝中取出,去除兩頭的茶蓋後一分為二的堆疊,仍然是每包中裝三條茶葉,用牛皮全部包裹縫合。不論“花包”、“滿包”,兩端皆要用三寸長的木籤從兩頭插入,以便穿繩馱運。縫完的茶包還要在上面刻上藏商的印記或者房號,塗以顏色,以便識別。

縫茶功效

中國藏茶有著三百多年“茶馬古道”的悠久歷史文化,千百年來一直保障著生活在高海拔、缺氧、強輻射環境中的藏族同胞的健康,藏茶富含茶多酚、兒茶素、咖啡鹼、胺基酸、維生素C、維生素E等,長期飲用藏茶具有如下作用:&

1、消脂減肥;

2、調理腸胃,促消化;

3、降血脂、降血壓;

4、消除疲勞、調節睡眠;

5、補充人體所需微量元素,調節人體機能平衡;

6、抗輻射。

發展歷史

縫茶 縫茶

藏茶具有千年的悠久歷史,經過數代人的潛心研究,及西藏人民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特殊需要,使其具有了區別於目前所有茶品的獨特的味道和對人體特殊的調理和保健作用。目前藏茶遠銷到日本、韓國、尼泊爾、台灣、香港等地,深得海內外朋友喜愛,並且蜚聲海內外。

何謂“茶馬古道”的悠久歷史文化呢?

"茶馬古道”四川、雲南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進行交易,以馬幫和背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背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的雅安出發;另一條路線從雲南省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

川藏道由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馬塘、昌都至拉薩,再經後藏日喀則出境到尼泊爾、緬甸、印度,史稱:“川康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沿途,同時也是轉經朝聖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間藝術家們於過去漫長的時日中,在路邊的岩石、瑪尼堆上繪製和雕刻了無數的經文咒語、佛陀、菩薩和許多高僧的形象,還有一些神靈的動物形象,如魚、蛇、貓等等,當然也有一些被視為異物的形象,如海螺、明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為古道那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聖和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闢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鍊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岩石和瑪尼堆繪製、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聖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盡歲月滄桑一千餘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線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恆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闢驛路、設定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成為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為藏東的商貿中心。

●茶馬古道歷史線路主要有三條:即青藏線(唐著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雲南大理出發,北上至劍川,再北上到麗江,過鐵橋城繼續沿江北上,經錛子欄至聿賚城,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馬兒敢(今西藏芒康)。左貢,分兩道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