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氣功

練氣功

練氣功是2007年6月28日由相聲演員馬三立、王鳳山[相聲演員]表演的對口相聲。

基本信息

對口相聲

練氣功練氣功
表演:馬三立、王鳳山(2007-06-2813:17:06)

馬:有幾位老觀眾啊沒買到前排的票,很不高興。

王:喔。

馬:別解,前排後排都一樣——看曲藝不分前、後排;如果要是看戲,看戲,買前排——得看,看看人家表演、眼神、動作,唱花臉的看看人家臉譜……這個坐前排。

王:是。

馬:看戲一定要坐前排,曲藝不分……如果要是看雜技……

王:怎么著?

馬:記住啊!聽著啊——看雜技,別買前排啊!後排,最好是樓上。

王:怎么呢?

馬:那玩意兒懸吶!雜技——耍碟子、耍碗兒、耍流星的、耍罈子的、耍飛叉……當然說了人家保托、范兒準,不會出錯兒……人有失手馬有漏蹄——你知道什麼時候撒手?坐前排的都有性命之憂!掇你腦袋上你告他去?頂多了帶你到醫院上點兒藥完了。這備不住啊——那個…那個咱們老演員王雨田耍叉,王雨田知道嗎?

王:王雨田知道啊!

馬:王雨田那耍叉很好的了!多少年了,那有手絕的——這叉“刷-刷-刷-刷!”扔起來,拿手背接;這叉“骨碌骨碌”軲轆下來,去用腳背接,往起這么一踢,“刷!”踢起來還那么接。

王:還那么接,好啊!

馬:挺好的么,那回——出事兒了! 王:怎么呢?

馬:就這么一踢,“刷!”沒踢起來!

王:踢哪兒去了?

馬:奔台下去了,這叉!

王:嚯——!

馬:叉頭衝下,把兒衝上!前三排!

王:哎呀!

馬:前三排當間兒正坐著一大胖子,這大胖子新剃的頭——這頭剃得挺亮!這叉頭“當!”戳上了,“夸嚓!”叉掉地上了。大伙兒一瞧“喲——!”都嚇一大跳啊。

王:可不。

馬:再瞧這胖子,撇撇嘴、胡嚕胡嚕腦袋……沒事兒!照樣兒看玩意兒!

王:是啊?!

馬:一打聽啊——這胖子,練過氣功!這巧勁兒。

王:好么——遇見同行的了!

馬:他打坐那兒他就運著氣呢。

王:好么!

馬:有人不懂說了氣功這玩意兒?哎——那是多年的了。

王:氣功?

馬:不是任何人拿過來就練。有的小孩兒不懂,“哎呀,我也練吧!我少林寺吧!”……你甭上少林寺,你到那兒也練不會。你哪兒找少林寺去?那些位也不是在那兒練的!……淨瞧人家——砸石頭,一大石頭往腦袋上,“當!當!”一大塊磚,往腦袋上磕,腦袋沒事兒,磚兩半兒了。

王:嘿!

馬:小孩兒不懂啊——我們有個親戚小孩兒——小剛,今年五歲,也拿大磚往腦袋上楔,“當!當”磚沒碎,腦袋來了個大口子,嘩——血下來了。

王:嗨——!

馬:到醫院縫七針,好了……小孩兒啊,不懂。小孩兒不懂這有情可原,小孩兒么——不懂事兒啊。大人也有這種——糊塗蟲,有沒有啊?

王:也有?

馬:糊裡糊塗,有啊——我們街坊——你上我們院去過吧,我們對門那院子——張二伯,這張二伯就是這樣,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

王:是啊?

馬:四十來歲,自個兒那能耐大了,那倆胳膊比我頇點兒有限,脖子比我細,大頦勒嗉、大頦勒嗉跟大鴨梨似的。

王:嚯?

馬:四十多歲,留小平頭兒,小眼兒,倆小眼兒,癟鼻子,大嘴——那嘴比我倆大。

王:嗬?

馬:成天不上班,淨吃勞保,不知道他幹嗎地的。兩口子過日子,這張二嬸兒是好人,張二嬸兒也四十來歲,兩口子也沒孩子。特別可氣——這張二伯,見誰都充大輩兒:“噥長那么大個子?見二伯不…不招呼一聲?”。

王:嗬?

馬:專門欺負小孩兒,街坊小孩兒沒有不怕他的,街坊也沒有不怕他的,不是不敢惹他,因為不跟他一般見識,知道他這人混、糊裡糊塗。在胡同口兒那兒一站,叉著腰,一見小孩兒過來就截住……打外邊來個小孩兒,這小孩兒手裡拿一根冰棍兒,剛要進胡同,這張二伯過去:“小虎,拿的嘛?”都怕他呀:“二…二伯?”“問你拿的嘛?拿的嘛?”“冰…冰棍兒。”“冰棍兒?嘛的?”“奶油的。”“倒霉孩子買奶油的幹嗎?小豆的呀,這倒霉孩子,這…好吃嗎?我嘗嘗?我嘗嘗?”

王:嘿!

馬:“你讓我嘗嘗!你讓我嘗不讓我嘗?你讓我嘗不讓我嘗?你不讓我嘗你別進胡同兒,你進胡同兒我把你踹出去啊!”

王:嚯?

馬:小孩兒怕他呀,舉起來:“您…您嘗嘗吧?”“咔嚓!”這一口咬下一多半兒去,“呱唧呱唧呱唧!”吃了,“得,給你,拿住了,到家別說!”

王:好么。

馬:還不讓說……這小孩兒走了。又來一小孩兒,這小孩兒拿著一個大蘋果,頭號大蘋果,那么老大個兒,脆蘋果,紅香蕉的大蘋果,小孩兒拿著,剛一進胡同兒,這張二伯過去:“小二子,拿的嘛?”“二…二伯?”“問你拿的嘛?”,“蘋果。”“蘋果?我嘗嘗,我嘗嘗?”

王:好么。

馬:…“你要倒霉你信嗎?你要倒霉你信嗎?沒出息護食,倒霉孩子沒出息!我嘗嘗怕嘛呢?這倒霉孩子,我嘗嘗。你讓我嘗不讓我嘗?”“完了、完了,您老嘗嘗吧…”這孩子個兒小,他個兒高,這小孩兒舉著這蘋果:“您…您老嘗嘗,您咬一口,您啦嘗一口吧?”……“咬你手別賴我啊?”

王:嚯?

馬:“拿過來呀,你拿著咬你手算你的算我的?倒霉孩子護食啊,我都吃了嗎?這孩子倒霉孩子。”他拿著大蘋果,“恩哼!”這…這張二伯這倆大牙,你…你見過車間那大台鉗子么?

王:好傢夥!

馬:“咔嚓!”這一口,“呱唧呱唧呱唧呱唧!”嚼吧嚼吧咽下去了。“得,給你,拿著這塊,你這半拉多好,沒核兒!”

王:好么?連核兒都吃啦?!

馬:核都完了……街坊鄰居沒有不恨他的,都恨他……現在完了,現在,張二伯完了,死了。

王:死了?

馬:死了,今年春天死的。

王:死了?怎么死的?

馬:他混,就因為他混,他才死了。

王:混死了?

馬:我們住一個胡同兒么。這張二伯,有一天晚上,跑我們家去了,上我們家看電視,一進門兒我一瞧“喲,二伯,您來啦,您坐?”像拉屎那大架子似的坐在這凳子上,對著這電視,這么著……正趕上那天電視播什麼呢——實況轉播,武術、武術氣功表演。張二伯坐在那看著,不服,人家演一個,他刨一個、他貶一個“這……沒勁!”砸石頭,“當!當!當!當!嘩啦”石頭碎了,人沒事兒…“這叫嘛呀?四下?四下?這、這是個脆勁兒啊!一下讓它破啊!沒勁……哎呀,沒勁沒勁!”這個沒勁啦,又換一個節目,這節目什麼呢?十二磅的這個鐵錘砸腦袋,這叫什麼——油錘灌頂

王:喔?對!

馬:張二伯那瞧著,撇嘴:“這…這誰都行,這誰不行?這不是玩意兒!”……這個節目下去了,又上來一個——這小伙子脫一大光脊樑,大光膀子,上身赤背,拿一把大西瓜刀,這西瓜刀這么大個兒,這手拿一大木頭棍子,“刷-刷-刷-刷!”跟修鉛筆似的,讓觀眾看這大西瓜刀多快,“刷!刷!刷!刷!”修一塊木頭。修完了把這大西瓜刀擱在胸口這兒了,拿著大棍子砸——“嗨——啪!嗨——啪!嗨——啪!”……西瓜刀拿開,一道白印兒——沒事兒,大傢伙兒“嘩!嘩!”鼓掌、歡迎啊,節目完了,電視完了,他坐那兒運氣呢,我一瞧張二伯還那兒坐著呢,我說:“張二伯,您…您喝點兒水嗎?”“喝嘛?!這是跟我較勁吶!行啊,這算行啦!”氣氣哼哼站起來走了,一邊走還一邊叨咕:“行了!這算行了!讓他們小輩兒看看我張二伯!不服我這貼老膏藥!這算行了!”解我們家出來上他們家去了,到家門口兒“當!當!”踹門,張二嬸兒怕他呀,他打呀,他罵街呀,一聽來了趕緊開門,“喲,幹嘛?幹嘛去了?”他連理都不帶理的,“這算行了!”往院裡走奔屋裡去了。到屋裡幹嗎——脫衣裳,把衣裳脫了,小褂脫了,把背心也脫了,脫大光脊樑……張二嬸一瞧:“喲?你啦脫衣裳幹嗎?你別再凍著?”“呸!別管!你管我幹嗎?”一貓腰伸手,解櫃廚里把菜刀拿出來了……

王:嚯——?!

馬:大菜刀新磨的,鋥光瓦亮啊,拿著菜刀,拿手還摸摸——“這算行了,這算行啦!”張二嬸兒一看——“你這是幹嗎?你這是跟誰呀?你這是跟誰呀?!”“去!去!躲開!知道嘛呀?看玩意兒吧!”拿著大菜刀往身上擺……人家練氣功的人家是擱在心口這兒,拿肋骨頂啊,他不是,找軟乎地方——把大菜刀啊擱肚子上了!

王:嚯——?!

馬:“拿擀麵棍來!……遞我擀麵棍吶!!!”張二嬸兒把擀麵棍遞過去了,大擀麵棍掄起來了——“哎嗨——!”“噗——!”

王:哎?!

人物檔案

馬三立(1914-2003)是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相聲“泰斗”。祖籍甘肅省永昌,生於北京,回族。曾就讀於天津匯文中學,國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輟學說相聲。出生身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學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相聲八德之一李德鍚,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開始登台演出,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內緊外松、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他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後拜著名相聲演員,相聲八德之一周德山(綽號“周蛤蟆”,與馬三立父親馬德祿是同門師兄弟)為師。馬三立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內緊外松、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馬三立大師藝術功底紮實,有口皆碑,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演出的傳統相聲有200多個,其中主要有:《吃元宵》、《賣掛票》、《黃鶴樓》、《相面》、《賣五器》、《開粥廠》、《醋點燈》、《夸住宅》、《地理圖》、《文章會》、《白事會》、《八扇屏》、《反八扇屏》、《地理圖》、《窩頭論》、《文章會》、《夢中婚》、《對對聯》、《三字經》等。他創作、改編並演出新的相聲節目六七十個,包括《買猴》、《十點鐘開始》、《偏方治病》等。多年來他還培養了閻笑儒班德貴連笑昆方笑天常寶華高笑林等許多相聲演員。

解放前,先後與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搭檔。建國後,積極編演新相聲。

1938年,農曆戊寅年:王世臣與班德貴先生共赴天津,在三不管、鳥市、謙德莊、三角地等處與馬三立先生、馬桂元先生、高貴清先生等共同撂地表演。

1943年,農曆癸未年:王世臣回到天津在東興市場附近的連興茶社、鳥市附近的聲遠茶社等地與馬三立、郭榮啟、尹壽山、閆笑儒、高笑臨、馬四立、趙佩茹、耿寶林等先生共同演出。

1943年7月,農曆癸未年:王世臣應相聲名家孫少林先生之邀赴濟南大觀園辰光茶社演出,當時在此表演的還有馬三立、周德山、劉寶瑞、郭全寶、白全福、劉桂田、高德光、孫寶才、高笑林、連秀全、王長友、王鳳山郭寶珊、孫少臣等人。

1952年主動申請參加赴朝慰問團。回國後加入天津廣播曲藝團,致力於相聲的整舊創新。後來轉到天津市曲藝團。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1961年春回團工作,與趙佩茹搭檔在天樂戲院演出,首場演出的是《黃鶴樓》。

1992年,從藝65周年。中國曲藝家協會、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甘肅省曲藝家協會在天津聯合舉辦馬三立從藝65周年慶祝活動。

1992年11月: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共設6個獎項,38人獲獎。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杜近芳、關肅霜、袁世海、劉長瑜、谷文月、趙志剛、王盤聲、牛得草、李開敏、倪惠英、馬三立、姜昆、楊振雄。

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舉行告別演出,正式退隱江湖,結束了八十年的從藝生涯。

2003年2月11日6點45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辭世,享年90歲。

馬三立大師在漫長的舞台生涯中,飽經風霜,歷盡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聲為武器,諷刺假惡醜,歌頌真善美,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受到民眾愛戴,在海內外享有相當高的聲譽。他家學淵源,博採眾長,承前啟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推動了相聲藝術的發展,不愧為當代的相聲泰斗、幽默大師。通過長期藝術實踐,馬三立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風格。他喜歡用第一人稱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諷刺嘲諷的對象。有人曾這樣評論:“他就是被諷刺的對象,有時雖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並沒有公開的評論。他盡力把被諷刺的對象演活,而把評論工作交給觀眾。演員與觀眾配合默契,達到集體抒情。”說起馬三立的相聲,那可稱得上是如行雲遊風,娓娓道來,天機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終帶著賞心悅目的鬆弛感。著名導演謝添說:“馬三立的表演,不主張大喊大叫而工於‘蔫逗’,儘管他的聲音像平常講話一樣,觀眾卻情願湊合他,他也能把全場觀眾都攏得住,這一點似‘雲遮月’,餘味無窮。”至於馬三立那變幻莫測、出奇制勝的想像力,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