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之戰

緬北之戰

《緬北之戰》是作者黃仁宇以“業餘新聞記者”身份撰寫的一組戰地通訊,多發在《大公報》上,1945年由上海大東書局結集出版,成為作者的第一本“著作”。黃仁宇時任駐印軍新一軍軍長鄭洞國的上尉參謀,還只是個20多歲的青年人。2007年5月,《緬北之戰》在出版60年後重新問世,正可引領當代讀者進入黃仁宇心路歷程的出發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抗戰時期的戰地報告,是記錄中國抗日遠征軍在緬北進行會戰的實錄,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作者從中國部隊進入緬北地區保護“東京路”開始,以記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戰鬥場面。作者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以最切身的角度記下了這場戰爭的各種實況,非常珍貴。

本書目錄

更河上游的序戰

緬北的戰鬥

孟關之捷

拉班追擊戰

隨車出擊記

苦雨南高江

密芝那像個缺罐頭

加邁孟拱戰役

八月十四日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戰

“這種敵人”

老臘戌和新臘戌

“業餘新聞記者”(代跋)

黃仁宇回憶

書摘

中國遠征軍收復緬北滇西作戰要圖

1942年上半年,日軍占領了緬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軍可以直趨中東,控制印度洋。緬甸的淪陷對中國戰場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滇緬公路被切斷,西南的國際交通僅靠飛越“駝峰”航線維持。因此,中、美、英三國都認為必須反攻緬甸。

1943年春,二月的一天清晨,黃仁宇和一群軍官作為先遣部隊,飛過“駝峰”到達印度的藍伽,此後一年半他參與了反攻緬甸的行動,並且成為一名前線觀察員,當起了戰地記者,一邊服役一邊寫了十餘篇文章,投到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公報》及其它報章。1945年3月結集後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成為黃仁宇的第一本著作。

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

作為戰地記者,為了凝聚意志力,他必須強調光明面,這是他日後在回憶錄《黃河青山》中的自白。即便如此,他說他還是自有定見和癖好,那就是想在文字里注意營以下的行動,而極力避免涉及高級長官,並且儘量以親自在戰鬥部隊之目睹為限。這十幾篇通訊無法有系統地將緬北各戰役作一描述,但還是保存了幾場戰鬥的細節,包括兩次戰車攻擊,一次飛機轟炸,一次負傷和幾次步、炮兵的戰鬥。儘管是紀實報導,但讀者已經可以深刻感覺到黃仁宇的小說技巧,每篇文章有情節、有鮮活人物、有高潮迭起的戲劇性發展、有作者的感懷與意念。透過這本書,我們一定會有同感:黃仁宇日後深具魅力的歷史寫作方式原來是其來有自

中國遠征軍正在渡江

“軍人的生活像一團夢,整個人生的生命又何嘗不像一團夢!”(《八月十四日》),這場緬北之戰對黃仁宇的人生觀顯然有一定的影響。晚年回顧這段歲月,他說他看到的人類痛苦不知凡幾。但是,當死亡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時,個人反而從中解放。戰爭帶領人們進入生命中稍縱即逝的重重機會及無比神秘之中,因此,戰爭無可避免會引起各式各樣的情緒及感懷。

作戰中的中國遠征軍

這樣的情緒及感懷只能藉助日後的回憶加以抒發。《拉班追擊戰》一文中提及,他看到一座橋下歪倒著一個敵人的屍體,頭浸在水內,他是一個大尉,旁邊的樹枝上晾著泡濕的地圖和英日字典。黃仁宇在戰地報導中平實地記錄此景,毫無私人情緒。然而,這一幕卻讓他久久無法忘懷,以致於在《黃河青山》中,他多了這樣的感懷:“毋需多久,我就發現死者和我有許多共通點,屬於同樣的年齡層,有類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還努力溫習他的英文!想想看,要養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軍事訓練得花多長時間,然後他在長崎或神戶上船,經過香港、新加坡、仰光,長途跋涉的最後一程還要換搭火車、汽車、行軍,最後到達在他地圖上標示著拉班的這個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嚨中彈,以殘餘的本能企圖用手護住喉嚨。”接著,黃仁宇又加上了一段神來之筆:“在孟拱河谷這個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飛舞,蚱蜢四處跳躍,空氣中瀰漫著野花的香味。而這名大尉的雙語字典被放在矮樹叢上,兀自滴著水。”

行軍中的中國遠征軍

在《密芝那像個罐頭》里,他描述雲濃雨密下,負傷將士的擔架不斷扛來。一隊美國兵卻依舊英雄氣概地站著,一動也不動。對於這群美國步兵的感懷,他保留了四十多年,在《黃河青山》中才作出表白:“傾盆大雨無情地下著,這些士兵肩荷著卡賓槍,顯然在等候出發的命令,全都站著不動,不發一語。我能說什麼呢?要我說他們英氣勃勃地站著,堅忍不拔,昂然挺立,決心承擔戰爭的重任,忍受惡劣天氣的折磨?他們的眼圈和無動於衷的表情都讓我別有所感。下雨會讓他們想家嗎?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