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倫理文化

網路倫理文化。從廣義上講,網路倫理文化涉及網路技術、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因而我們要研究網路倫理文化,需要計算機科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多點支撐。

網路倫理文化研究的內涵

網路倫理文化是什麼?這是我們研究網路倫理文化必須要首先明確的問題。為便於研究,下面我們依次對網路、倫理、文化、網路倫理、網路文化、網路倫理文化的概念進行界定。
有學者認為,“從廣義上講,網路應包含所有可以傳輸電子信號或無線電信號的網路,包括電報網、無線廣播網、衛星廣播網、固定電話網、電視網、網際網路、行動電話網、尋呼網、計算機區域網路、計算機廣域網、無線區域網路等。從最小意義上講,則僅包括網際網路。” 在這裡,我們採用網路的狹義定義。
學術界對倫理的定義有多種,但不外乎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中華倫理道德辭典》對倫理的解釋是“處理人們之間相互關係應當遵循的道德和規則”。
對“文化”的定義,眾說紛紜。《辭海》對文化的釋義是: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口科學大辭典》將文化定義為: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或生活方式。在本文中,我們綜合這兩種解釋進行研究。
網路倫理涉及計算機高新技術的開發和套用,信息的生產、儲存、交換和傳播中的廣泛倫理道德問題 。有學者認為,網路倫理是指人們在網路空間中應該遵守的行為道德準則和規範 。也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基於網路信息技術的人類社會所表現出的新型道德關係,以及對人和各種組織提出的新型倫理要求、倫理標準、倫理規約 。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3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為全球第一 。這么龐大的群體一旦形成,必然會產生與之相應的文化系統,可以稱之為網路文化。有學者認為:網路文化是人們與網路相關的生活、學習、娛樂、工作方式及其產物,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對象,主要是指網路相關活動中的道德倫理、社會行為、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活動及有關的產品、服務 。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網路倫理文化是從文化的視角去探討網路倫理,是以網路為物質載體而體現倫理內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態度、價值觀等,是人與網路之間、以及在網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是影響人的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倫理文化資源。

網路倫理文化的性質

網路倫理文化涉及網路技術、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因而我們要研究網路倫理文化,需要計算機科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多點支撐。
網路倫理文化的研究範圍是網路世界,它所涉及的網路主體包括上網者、網站、網路產品製造商、網路審查機構等。反過來說,網路主體在網路社會中的生活狀態和行為方式,必然會涉及到倫理規範問題,我們從文化的視角去考察這些問題,才有網路倫理文化一說。
我們認為,網路倫理與傳統倫理不是相對的,它反映了高新技術對人們道德品質和素養的特定要求,體現出人類道德進步的一種價值標準和行為尺度,是信息與網路時代人們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網路倫理文化與傳統倫理文化也不是相對的,而是對傳統倫理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對傳統倫理文化內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擴展。

網路倫理文化的基本特徵

網路技術套用的虛擬性、隱匿性、平等性、開放性、兼容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徵,對網路倫理文化特徵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網路倫理主體具有自由性
網路社會是藉助於虛擬現實技術創造的一個虛擬空間,也是建立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性質、規律和特點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的。但是這種虛擬的網路空間也還是要以人們的想像能力作為依託。網路交流的雙方通過想像,在人機交際中展示出一個網路交流的“真實”對象。這種以想像為依託的網路交流,強化了交流的內容性而淡化了交流的傳統世俗性,譬如交流主體的諸多社會屬性等。
網路技術的特徵決定了網路倫理主體的自由性。由於網路交流方式將人際交流簡化為一種人機交流與符號交流,擺脫了現實交流的物理真實感,所以為人們創造出了新的交往空間與方式,使普通人也能夠脫離傳統社會規範的控制,大大增加了網路倫理主體交往活動的自由度。通過網路交流方式,人們可以將現實生活中備受關注的各種自然人的特徵,諸如性別、年齡、相貌、民族、地域以及社會地位、現實角色等屬性特徵淡化或隱蔽,進行自由的交流。隨著這種交流方式的持久進行,它還進一步催生了網路倫理主體自由性與自主性意識的強化,人們更傾向於採用網路交流方式進行思維與行為,而傾向於較少地考慮傳統現實的約束與桎梏。
同時,網路技術的開放性與兼容性也促使了倫理主體的自由性的形成與強化。與傳統的信息傳輸方式與媒介不同的是,網路技術方式的雙向性、互動性允許人們完成信息角色的轉換,既可以成為網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為網路信息的發布者,從而導致傳統信息客群角色的顛覆(如近年來隨著網路多媒體技術、寬頻技術的進步,部落格、播客等新傳播方式出現並得到迅速的推廣。它們雖然被稱為“部落格”、“播客”,但沒有人是“客”,在這裡每個人都是主人,都可以成為文字和視頻的發布者,全民作家時代終於到來),增大了人們自由運用網路技術的空間與可能,完成了信息傳輸與網路倫理行為由單向到雙向、由被動到互動、由約束到自由的深刻轉化。
(二)網路倫理關係具有可選擇性
網路倫理關係歸根到底還是現實倫理關係的延伸與一定程度上的異化。在人們的現實社會中,人際倫理關係的產生與確立都是在特定的範圍內發生,人際交往中形成某種人際倫理關係並使這種倫理關係持續發展是人們考慮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甚至有人以這種倫理關係的質量與效果作為自己言行的出發點與旨歸。並且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人成敗得失往往與這種倫理關係的質量與效果密切相關。這樣,在現實人際倫理關係中,人們的選擇空間就很小,往往只能以這種關係所能帶來的前景作為現實倫理關係發展的唯一選擇。但與一般的現實社會倫理關係不同的是,網路倫理關係的總體導向上不是以關係的“形成、“確立”和“延續”為旨歸,而是以內容的交流、信息的傳輸等目的性功用作為其旨歸。網路倫理主體只考慮自己藉助於網路技術方式的表達與傳輸功能是否可以完成,完成的效率與效果如何等等,而不去考慮自身網路倫理的“形成”、確立”和“延續”,這就使網路倫理關係有了更多的選擇性。
(三)網路倫理規範具有多元性
在現實社會中,由於利益關係的廣泛存在與深刻影響,倫理規範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單一性,人們的行為規範與倫理認知幾乎如出一轍。雖然道德因生產關係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地區、特定國家,甚至特定民族都有一種道德體制占主導地位,其它的道德機制處於依附地位,服從主導道德的大方向。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是一元的。與傳統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倫理規範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的特點與趨勢。
網路倫理規範的多元性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由於網路社會的互聯性、全球性與開放性,不同的價值觀與倫理認同都交匯於網路,容易產生不同的對比與差異,最終導致了網路倫理規範的多元性。其次,網路的開放性是網路技術套用的一個重要生命線,這種開放性與包容性也就決定了不同的道德觀念與倫理認知都在此進行信息分享,無從消除也沒有必要消除其倫理差異。另外,網路交匯的利益糾葛與牽絆很少,使不同的倫理認知與倫理差異在網路技術套用中共存共享成為了可能,也減弱了倫理規範單一性的壓力,使網路倫理在人們現實倫理的基礎上完成一定的網路技術套用的功用性即可,而少見了現實倫理的顯著規範性。
(四)網路倫理機制具有自律性
在人類現實社會的道德活動中,人們一般有著較強的道德感和倫理意識,這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交往方式的直接性、交往範圍的確定性、交往效果的長期功用性等原因所造成的。這種面對面的交往,倫理主體的諸多屬性是為其直接的與間接的交往對象所知曉的,倫理主體承擔著直接的道義責任與道德形象,並且要面對社會輿論、法律機制與利益分配等各方面的制約。所以,現實社會的各種倫理行為都體現出了明顯的他律性。但由於網路技術套用在網路人際交往中體現出交往方式的間接性、交往範圍的不確定性、交往效果的不定期功用性等原因,網路倫理的他律機制大為減弱。再考慮到網路技術的虛擬性和隱匿性以及倫理主體在網路中的無標識狀態,導致了傳統倫理道德的他律手段與機制的約束力在網路倫理中遭到極大的削弱,在此情況下,網路倫理機制就被賦予了高度自律性特徵。
作為人類第二生存空間的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高速準確地進行信息傳輸與信息交流的同時,在極大地豐富人類信息資源的同時,在推動文化價值與倫理道德進步的同時,也對傳統的現實倫理體系造成了一系列的衝擊與顛覆,其影響大大超過了歷次技術革命的影響。

網路倫理文化的主要內容

網路倫理文化的內容是由網路禮節、網路倫理原則和網路倫理守則構成的層次體系,這是保證網路世界正常運行的內在要求,也是符合人類理性原則的。

一、網路禮節
目前人們還難以確定一套完整成熟的網路禮儀體系和規範標準,但在網路上流行的一些服務領域,如電子郵件、網路社區、網上新聞組等,已形成了一些被大家公認的通信和交流規範,即網路禮儀。
1. 問候禮儀。指人們在網上交談中,問候和稱呼對方時應遵守的規則。如要求大寫對方姓名(字母) 以表示尊重對方,小寫則意味著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如果所說的話全部都用大寫表示,就意味著你在與對方喊叫,也對對方很不禮貌。
2. 語言禮儀。指人們在網路交往中語言表達應遵守的規則。這些禮儀可以表明個人的態度和情感,還可以運用一些表情符號加強交流的實時性。此外我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以及國外一些國家的中文編碼不盡相同,通信時亂碼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當我們向港、澳、台地區以及國外發出中文電子郵件時,要用英文註明自己使用的中文編碼系統,以保證對方順利收到電子郵件。
3. 交往方式禮儀。指人們在網路社會交往中應遵循的基本禮儀。這要求我們在網路社會中應該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比如你在網上與他人進行交流時不要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對對方的社會身份作過多猜測,最好就事論事;不要用學術網從事商業或贏利活動;為了隱私你可以不公布你的姓名、性別、職業、單位等,但你也要尊重別人的隱私;要抵制黃色、低俗、誹謗、惡意攻擊等不健康的網上聊天、交友等活動。此外我們還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隨意約見網友。

二、網路倫理原則
網路倫理原則是構成網路倫理規範體系核心的最為概括和抽象的普遍性準則。網路倫理原則應該比較完整地反映網路活動的根本道德要求,既要借鑑現實社會具有的普遍意義上的道德準則及其蘊含的倫理精神,又要結合計算機網路的特有性質,賦予其新的內涵。因此,新型網路倫理應建立在如下原則基礎上。
1. 網路行為要符合全民利益原則。一切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網路用戶不得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個體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它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
2. 自主原則。首先是網路主體在不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有權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原則。其次是要求網路主體對其他主體的權利和自由給以同樣的尊重。自主原則不單要求網路主體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選擇權和決定權,更重要的是各主體都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道德責任。
3. 道德自律原則。首先,要求個人的網路行為自由應在網路倫理規則的範圍內實現。其次,個人網路行為自由需在不妨礙他人網路自由的前提下行使,個人網路行為自由不得損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
4. 平等互利原則。它要求網路主體在處理人際關係的倫理問題時要誠懇友善待人,互相承認並維護對方的利益,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權利與自由等。網路用戶必須認識到在網路社會中,不管你是“菜鳥” 還是“大蝦” 人人都是平等的。
5. 誠實信用原則。在網路社會中,網路主體的行為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網民自我角色意識淡化,傳統道德規範弱化,所以在網路社會中提倡誠信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網路商務活動中,我們更要講究誠信原則。
6. 公正原則。網路中提倡的公正,首先應強調網路主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我們擁有使用網路提供的安全、便利的服務的權利,但更有義務主動去維護網路環境,保證其安全、便利。其次,通過懲處以實現行為賞罰之間的對等,這既是倫理的公正原則,也是網路公正的應有之義。在網路社會中,如果網路主體嚴重違背了社會倫理甚至觸犯了法律,這就需要在法律層面上來解決;如果網路主體沒有觸犯法律,但違背了某網站的管理規定(如發布垃圾信息等),網站管理員也可以按規定封殺該用戶帳號。

三、網路倫理守則
網路倫理守則是職業團體或社會機構制定的較為具體的網路行為準則,可以說是網路領域的職業倫理規範。倫理守則可以幫助網路行為者形成關於責任和誠信的強烈意識。
網路用戶首先應認識到以下幾條網路守則:一個用戶“能夠”採取一種特殊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應該”採取那樣的行為;把既有道德的運行機制引入網路領域,利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培養網路道德的生成和運行機制,在人們網路活動的實踐中形成現實合理的網路道德規範,主權國家和不同網路的所有者,有權利和義務審查、控制網路信息的內容;網路運行的各責任主體應該對自己網路行為的社會效果負責等。
這些規範是從各種具體網路行為中概括出的一般應遵守的守則,因而也是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完整的網路行為倫理守則應該包括對網路行為進行各種責任主體行為進行約束,包括上網者、網站、網路產品製造商、審查機構等。但現有的倫理守則主要是針對網路用戶的,而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監督立法者的倫理守則還比較缺乏。只有在網路上的各行為主體各司其職,有規可依,整個網路空間才能在網路倫理的框架內有序運行。

參考文獻

(1)李志紅. 關於網路的哲學研究概況[J].《哲學動態》,2002 -4.
(2)王正平.西方計算機倫理學研究概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0.
(3)劉俊英,劉平.網路倫理難題與傳統倫理資源的整合[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5—16.
(4)黃寰.網路倫理危機與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2—65.
(5)梅章華.網路文化倫理文化探析.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王正平.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網路倫理[N].解放日報,2007-06-21.
(7)曾姣艷,王鳳華. 網路倫理問題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2008-1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