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代的奧林匹斯山

維多利亞時代的奧林匹斯山

本書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筆法,評述了這個時期英國畫壇眾多藝術家的生平及創作,描繪了一類個性鮮明的人物肖像——新古典主義的山神,展示了當時英國藝術界學院派與民粹派的理念之爭與盛衰沉浮。本書評述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壇學院派是非功過。這個畫派以古典主義為理念,以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雷頓為主要代表,包括阿爾伯特·摩爾、阿爾馬-泰德瑪、瓦茨和波因特等畫家,其影響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頂峰,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等領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迎合併主宰了19世紀後半期英國公眾的審美趣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維多利亞時代的奧林匹斯山》是英國著名藝術史論家威廉·岡特“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潮流”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這部專著依然讀如小說,充滿了戲劇性的情節和時代生活場景,涉及大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的知識,文筆典雅含蓄,但也不乏幽默之筆,使人想起《美的歷險》的犀利。
阿爾馬一泰德瑪創作的那些古埃及和其他古代題材的繪畫,出現在一個人們紛紛渴望去古代遺址旅行的年代。英國人到歐洲大陸旅遊的歷史很悠久,現在已經增添了新內容。希臘顯然被加進了原先的旅遊地,它們主要是法國、瑞士和義大利。這個做法出於不止一個理由:其一,英國人對古希臘文物重新產生了興趣,這是埃爾金伯爵(和其他文物鑑賞家)的貢獻;其二,英國還存在著一股同情希臘爭取獨立鬥爭的思潮。英國人崇尚古典、熱愛自由,似乎把希臘的鬥爭看做與自身生死攸關。在支援希臘人的事業中,詩人拜倫爵士病死於希臘的米索朗基城(Missolonghi),喚起了英國民眾對希臘的同情感。此後,去雅典的英國旅行者仿佛都被看做了上賓,仿佛都被披上了拜倫的斗篷,也都因為被看做解放者般的人物而自豪。在一切崇尚自由的地方,人們都同情希臘。像英國人一樣,法國浪漫派畫家也堅決站在希臘人一邊。但對於異邦風貌,英法兩國畫家的趣味卻可以說對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幾乎一視同仁。說一視同仁,是因為他們認為土耳其人也具備異邦風貌。作為壓迫者的土耳其人令人痛恨,但他們卻在許多方面引人入勝。對希臘的熱愛導致了對土耳其服飾和風尚的興趣。正像十字軍有意無意地模仿了古代的阿拉伯人一樣,19世紀的浪漫派和自由派也喜歡上了土耳其的古玩和戰利品裝飾,喜歡上了土耳其人的彎刀和面紗,而土耳其氈帽和土耳其長煙管(tchibouk)則通過奇特的變換,成了東方文化研究者的典型愛好。

本書目錄

序幕眾神如何來到英國
第一章奧林匹斯山神在學校
第二章登頂之路
第三章金色的年代
第四章神界的黃昏
第五章奧林匹斯與當今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