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陶樓

綠釉陶樓

綠釉陶樓 尺寸:高216、基座邊長82.8厘米,1990年河北省阜城縣桑莊漢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陶樓由台基、門樓和五層樓閣組成,是一件仿木建築的陶製模型器。綠釉為低溫鉛釉,它以氧化鉛為主要熔劑,以銅為主要著色劑,經過700℃的氧化焰焙燒後,呈現出美麗的翠綠色,極富裝飾感。

基本信息

藏品簡介

高:99厘米

所處時期:東漢(公元25年-220年)

出土時間:1976年

出土地點:安徽渦陽大王店

詳細信息

此樓分四層,上層為鼓樓,第二層是舞台。舞台三面封閉,分前台和後台,有上、下場門,前台有五個伎樂俑正作表演或伴奏。

歷史淵源

漢代表演藝術的主體為百戲,歌舞、競技、角力、雜耍、俳優等表演都被囊括其中。這些百戲主要在廳堂、殿庭和廣場這三種場所表演,它們都是因觀賞者的生活需求而建構的,並非專門的演出地點。與此類似的陶樓明器在河南地區也多有發現,內多安置伎樂百戲俑。如果把這些陶樓視作專門的演出建築,讓觀者在樓外或樓下觀看,他們是無法通過隔欄看到樓上伎人表演的。這類明器實際上是貴族地主樓居歌娛生活的反映,表現的仍然是室內廳堂的演出

有學者認為,此樓的發現,不僅把中國戲台史的起點從公元10世紀的北宋提前到公元3世紀的東漢末年,而且打破了封閉式戲台來自西方的觀點,推翻了三面敞開的戲台是中國戲台唯一傳統的方式,在中國乃至世界戲劇藝術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同名藏品

簡介

漢代的高層建築--綠釉陶樓

綠釉陶樓綠釉陶樓

東漢(25~220年)

尺寸:高216、基座邊長82.8厘米

1990年河北省阜城縣桑莊漢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陶樓由台基、門樓和五層樓閣組成,是一件仿木建築的陶製模型。綠為低溫鉛釉,它以氧化鉛為主要熔劑,以為主要著色劑,經過700℃的氧化焰焙燒後,呈現出美麗的翠綠色,極富裝飾感。東漢時期隨著莊園經濟的發展,各地豪門大族為加強防範,常自行興建大型塔樓,有的高達九層。高樓的盛行,一是軍事守衛的需要,便於觀察敵情。

歷史

同時也與漢代崇尚高台有關,漢代神仙學家公孫卿說過:“仙人好樓居”,認為仙人都是住在高樓之處,故漢代貴族豪強熱衷修建高樓。由於東漢時期喪葬制度趨向世俗化,古典禮俗的冥器絕跡,才出現了反映貴族豪強和莊園地主生前享用的物品冥器進行隨葬。這種漢代樓閣式建築明器,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與風俗,再現漢代樓閣式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