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幸福村

綠色幸福村建設是湖北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深入剖析了省內外多個試點村莊成功經驗,提煉總結、並積極倡導的一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業經湖北省政府批准。

概述

“綠色幸福村”建設是湖北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深入剖析了省內外多個試點村莊成功經驗,提煉總結、並積極倡導的一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業經湖北省政府批准。
積極推進“綠色幸福村”試點建設,是為了貫徹落實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在鄂西圈的農村腹地率先開展一場生動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為了進一步細化中央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使“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得到地域化、特色化的體現;是為了探索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保護農村優秀歷史文化元素、發展農村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更是為了以實際行動改變一些農村“風貌現代,功能落後、產業凋敝、有機斷鏈、自治渙散”的現狀,促使人們對有些僵化式大拆大建“新農村建設”模式嚴重破壞中國鄉村歷史文化和生態和諧的後果進行深刻反思;是將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建設的大戰略細節化、具體化、項目化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最初試點探索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教訓,總結推廣成功的經驗,在鄂西圈內較大範圍內複製試點模式,使更多的“綠色幸福村”成為鄂西圈生態文化優勢特色建設的重要載體,為中部農村社會生態拯救、文化復歸、旅遊發展奠定可持續的產業基礎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把農村建設得“看起來更像農村,住起來更比城市”,在農村既能享受田園美景,又能享受現代化的物質文明生活,讓城鄉人民共享心靈的美好家園,讓旅遊有了旅居、居養的好去處。以此為節點統籌城鄉發展,均衡收入分配,提升城鄉經濟文化的關聯度,實現城鄉和諧發展。讓中華文明在鄂西圈得到保護、傳承與發展。

要義

(一)建成“綠色幸福村”,最大的現實意義在於,一方面避免鄂西圈幾千年來傳承的原生態村落遭到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破壞,為保護中華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盡一份責任。另一方面讓村民和市民都能從村莊裡得到美好的體驗和享受。引導村民通過自身生態環境與文明鄉風的營造,自力更生地建立起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運行的載體,在原生態村莊有機嫁接現代文明,自食其力地過上比城裡人幸福指數還要高的生態環保健康的美好新生活,同時,讓來到村莊的城裡人找到遠古田園和農耕時代的記憶,體驗和享受與城市生活系統截然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讓鄂西村莊成為人們安放心靈的家園,實現以“綠色幸福村”這個節點來統籌城鄉和諧發展的內在實踐價值。
(二)“綠色幸福村”的內涵是,“風貌古樸、功能現代、產業有機、文明復歸”。圍繞這個內涵,制定一個具有科學性、示範性、帶動性的工作方案,引導鄂西圈各地理解和掌握“綠色幸福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指導決策部門科學遴選和有序組織鄂西圈示範項目,真正把“綠色幸福村”建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安居樂業工程、持續幸福工程,展現 “更像農村、更比城市、超然歐美”的遠景, 並且具備較強的推廣價值。
(三)湖北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從2012年11月8日開始正式啟動鄂西圈“綠色幸福村”建設示範工程。本著試點先行,科學示範,分類指導,有序推進的原則,並為綠色幸福村後續的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一體化地策劃品牌與行銷方案。

遴選條件

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村莊山水、景觀、人文、歷史、產業等資源比較豐富,歷史悠久、村史清晰,村內建築井然有序、特色鮮明,村民忠實守信、和諧相處、民風淳樸,人文精神底蘊深厚。
――房屋沒有大拆大建,沒有改變原生態的村莊風貌和聚落形態,沒有因為成排上線、農民上樓、水泥鋪地等手段的實施摧毀村莊良好的生態鏈條,村民依然較多的沿用著傳統的耕作和餵養方式,施用農家肥、散養家禽類、天然飼草餵豬牛等,微生態鏈環完整。
――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村內植被保持較好,沒有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污染現象,人與村莊、大自然和諧居處,田園景象誘人。
――農業種植生產有基礎,有原種植物,產品有特色,養殖業、加工業規模不大,但特色鮮明。綠色、有機產品貨真價實。
――村幹部民眾基礎好、幹事力度大、負責任、作風正派、有人格魅力強的帶頭人。
――地方政府理念更新,思想開放,態度積極,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鼎力支持綠色幸福村的試點示範建設。
――能與旅遊結合,具有一定的旅遊接待能力,交通較為便利。

湖北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下發的檔案

湖北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檔案
鄂戰略規劃辦文[2012]41號
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關於印發鄂西圈“綠色幸福村”示範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
鄂西圈八市、州(林區)發改委(圈辦):
為推進省政府批准的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三年行動計畫,規範其中的鄂西圈“綠色幸福村”建設,我辦擬定了鄂西圈“綠色幸福村”示範建設工作方案,現予下發,請結合實際推進該項工作。推進中有什麼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反饋我辦。
二�一二年十一月九日鄂戰略規劃辦文[2012]41號檔案的部分內容四、組織實施。
(一)明確主體。市、州(林區)及縣(市)區發改部門及縣(市)區政府負責項目的申報和指導,鄉鎮政府負責試點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村民群體以自然村為單位,負責完成試點項目中與自己村莊建設相關的所有具體工作。縣鄉村要與有關部門協作,負責組織培訓村民和建築隊伍,多種形式地教育、啟發和引導村民自覺地擔負起自己村莊的保護和建設的責任與義務。在試點推行過程中,必須確保專家指導,政府支持,村兩委成為真正的實施主體。堅決反對政府行政組織大包大攬,包辦代替。
(二)整合資源。想方設法,整合一切可支持“綠色幸福村”建設的社會資源,凝聚力量加快試點建設。一是加強與各級黨委政府派駐的指導和扶持農村發展的工作隊溝通,爭取最大的財力、物力和信息、理念的支持;二是充分發揮領導同志、黨員幹部、復退軍人、鄉村知識分子(教師、醫生、民間藝人等)在鄉村建設中的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三是要充分發揮婦女、兒童的在家庭建設、民風形成中的積極影響作用。四是要與已經遠離村莊的老領導、老鄉親、打工者等保持緊密聯繫,及時通報村莊建設有關情況,爭取更多的信息、資金和智力支持。五是要積極主動的招才引智,村民要十分重視和自覺親近進村入戶的外來組織和人士,包括有志於鄉村發展和建設的NGO(非政府組織)和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旅行者等,發揮“外人”對村莊建設的理念更新、智力支持和技術援助作用。
(三)培養自主意識。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強化獨立自主、自我發展的意識,充分發揮村民的創造力。弘揚愛家愛村愛國家的精神,鼓勵村民為村集體貢獻體力勞動和腦力智慧,並將貢獻突出的人員和事跡以村志和功德碑等形式記載和鐫刻下來,予以提倡和張揚,讓淳樸、和諧、美好的鄉村精神在村民的精神血脈中長久流淌。
(四)監督規劃落實。行政村村民自治組織負責試點示範的監督實施,確保嚴格按照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審定的方向性和認定的技術支持單位所提的方案實施村莊建設。未經審定的項目,一律不得動建;具體手續請縣、市(區)發改部門協調相關主管部門加以完善。一經審定的項目,一律不得擅改;確有必要修改的項目內容,需報經原技術支持單位認定。
(五)借鑑成功經驗。可組織有代表性的村民或者委託本村有經濟實力的同鄉,到我省的五山鎮堰河村和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等地實地參觀考察,詳細了解情況,學習體會同質同類村莊的保護和發展經驗,然後請參觀者回村向全體村民宣講所見所感,引導村民結合實際討論本村的保護和發展辦法,由村內的文化人將大家討論的觀點、構想和方案記錄下來,留作下一步推進工作的基礎。
六)書寫村莊歷史。將試點村莊的基本情況、山水景觀、產業優勢、歷史傳說、文化淵源,信仰習俗、鄉規民約、祖傳家教、重大事件、村民典型、好事與壞事等等,一次性整理記錄在案,並隨著試點項目的不斷推進,持續追蹤記述,建立村史和村民檔案,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增加村莊的歷史厚度和文化旅遊元素,不僅為技術支持單位策劃總體方案提供重要參考,更重要的是,讓每一村民感覺自己的家族和個人是村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讓每一個“綠色幸福村”都成為有村史的村莊。
(七)抓好前期籌備。自確定為“綠色幸福村”試點示範之日起,需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1、組織村莊農戶首先進行環境衛生整理,展現村內各家各戶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色,村兩委組織檢查評比活動,督導農戶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單元參與“綠色幸福村”試點建設。
2、垃圾按乾、濕分類。一般稱之為垃圾的廢棄物,實際上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要引導村民認識身邊的資源。倡導村民用自製的或廢舊桶盆之類的容器分裝垃圾,不主張統一購買標準的垃圾桶。尤其在試點項目進村前,要集中組織村民將村內各處散落的垃圾進行徹底清撿、售賣及填埋。最終達到村民完全擯棄亂丟垃圾的壞習氣,形成垃圾分類的自覺習慣,保持村莊整潔。
3、禁止拆除土房、老磚瓦房、破舊房(經鑑定為危房的除外),已經倒塌殘損的屋舍、田坎、場院、古木等,也要盡力保留,古老的殘垣斷壁和落葉朽木也是鄉村自然景觀的審美取向。原則上先保留這些自然場景不動,等項目規劃確定後,由技術支持單位現場考察再提出美化利用方案。對於這類設施的利用將會優先安排資金。
4、停用一次性物品。村內的所有居民一律停用一次性杯盞碗筷拖鞋鞋套塑膠袋之類的非環保物品,倡導正確而有利於健康的消費環保觀念,與國際科學先進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接軌,節約資源,減少鄉村垃圾,減少環境污染,抵抗非環保物品對村民健康和村莊環境的侵害。
5、至少召開三個會。分別召開村幹部、村民代表和民眾大會,充分討論村莊的保護和建設問題,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參與“綠色幸福村”建設的統一認識,奠定項目實施前的民眾思想基礎,激發村民的期待和熱情,調動參與的積極性,減少民眾因為不知情帶來的疑慮和阻攔,在項目實施前儘可能地減少思想障礙和輿論阻力。
(八)建立村內自助組織。
一是養老組織。這種以自然村為單位的資金互助養老組織,名稱可叫“××村資金互助養老合作社”。它由村民自願、自建、自主、自力,起步時適當藉助外援,建立縱深推進的集體共同養老模式。【具體內容略】
二是建設組織。成立以自然村農民為主要成員的農民合作社或者生態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村莊建設資金的統籌和使用。建議以自然村土地流轉為基礎,統籌運作各項政策性資金,向村養老組織貸款,並向銀行抵押貸款,開展技術支持單位規劃的村莊項目建設。也可由村民自願、自建、自主、自力,與養老組織聯動,建立縱深推進的集體共同體養老和建設發展模式。【具體內容略】
(九)實施村莊保護和改造工程。
規劃控制範圍內的村舍和環境保護應遵循以下要求:
1、規劃內新建和改建房子一律按照技術支持單位提供的圖紙,經合規程式後施工,外牆一律不得貼瓷磚。
2、房屋的室內裝修也必須風貌古樸,陳設富有當地農家特色。儘可能恢復從前的裝飾風貌和家具擺設,比如木桌子、藤躺椅,雕花或者簡易木頭床,草編果盤等,而不是不鏽鋼或塑膠桌椅、皮沙發、皮包床頭。但衛生間、淋浴設施、自來水、消毒櫃、微波爐、洗衣機、冰櫃、空調(如果必需)、上網、電話等現代功能設備和設施將一應俱全。這方面的配置將從滿足如廁和洗澡做起,以後隨著發展逐步完善。具體將由村民請教諮詢技術支持單位後確定。
3、村莊環境整治和道路、水系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律按照技術支持單位提供的理念和要求,嚴格按規劃程式施工。池塘和水渠禁止用水泥護坡,禁止建大型水泥廣場,村莊裡的道路禁止使用水泥和柏油,禁止安裝路燈(星級景區除外),以免增加老百姓分攤電費的負擔,更為重要的是避免破壞鄉村自然生態光照環境,為日後來此居住的旅遊者觀賞滿天繁星、體驗鄉村夜景創造條件;鄉村夜行的照明問題,可以採取古法提馬燈或者今法打手電筒等具有鄉村特色的方法解決。
4、村莊和家庭美化禁止使用城鎮園林風格,比如“植樹成排、樹下設台、草坪齊矮、水泥凳擺”之類的搞法。整體上,村莊按照田園風格和舊時家院風貌修復,樹木因時就勢錯落有致,樹種和喬冠草搭配自然,樹下就是自然土,樹葉自然飄落風吹人踩變為肥料,野菊花、紫雲英、太陽花、螞蟻草之類的自然草,隨便丟個大石頭、舊樹兜就作凳子。禁止移植外來植被和花草。具體方案由村委會、村民與技術支持單位商定。
5、倡導“孫氏水衛養豬系統”恢復家庭有機養豬,促進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和有機農業。鼓勵散養雞鴨鵝,動員組織村內老人、婦女、小孩撿拾禽畜糞便漚肥,垃圾廢物有機利用,有利於環境衛生。
6、農家廁所和公共廁所要成為最好最乾淨的設施,特別細緻地按照農業、住建和環衛規範做好簡便易行的土法衛生消毒。公共廁所要使用方便、內里乾淨、外觀有本地特色。
7、流轉土地、改良土地、安排生產、發展產業、建設公益設施等重大事項,都應該在技術支持單位的指導下,由村民委員會和村民自治組織決定。省及各地發展改革部門將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協助。發改部門參與全面系統安排總體工程建設,協調各項程式規範,但具體事宜由村兩委與技術支持單位協商確定。在履行和協調各項程式規範時,發改部門不得收取或者以諮詢設計之類的手段變相收取任何費用。
(十)延伸產業發展。
1、旅遊、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旅遊品製作及銷售等延伸產業的發展,由各方面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以及政策性資金扶持,最終由村民委員會或村自組織決策、自主實施。嚴禁弄虛作假,搞假有機之類的“掛羊頭賣狗肉”行為。這是一條紅線,不得觸碰,如有搞假,一經查實,則取消該村“綠色幸福村”試點示範資格,或者摘牌。
2、村民的對外溝通方式、接待標準和服務規範等,將由村民委員會負責,具體按照技術支持單位的意見和旅遊及服務業管理部門的意見,結合實際制定言行細則和服務標準。市(縣)區政府應支持示範村管理人員和村民的相關知識普及、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
(十一)建設期。“綠色幸福村莊”試點示範項目的建設期原則上為一年半。需加快進度但不過分強求工期,必須以精細實施為標準,確保質量、安全和效果。
(十二)轉變工作作風。所有參與“綠色幸福村”示範建設的公職人員、技術人員都要紮實工作,實事求是,多與村兩委商量辦事。要切身和用心動情體味村民的困難與疾苦,不得增加村民和村集體的經濟負擔和其它麻煩。鼓勵本項目參與的公職人員在村莊調研和工作時,以高於市場同類物品的價格支付和購買餐飲、有機農產品。進村工作期間一律不得喝酒,不得大吃大喝,不準打牌賭博,一經發現即向所在單位的組織反映通報。以良好的黨風、政風、作風,倡導和鼓勵農民繼續他們的田園生活和有機生產,為示範村的老百姓做力所能及的貢獻,努力讓試點村的村民過上真正綠色幸福的生活,並為“美麗中國、魅力鄂西”提供絕佳的載體。
五、評估驗收及“以獎代補”
“綠色幸福村”的評估驗收工作由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牽頭對項目進行評估與驗收。初步安排為一次中間評估,一次終期的驗收和評估。程式為中間評估由省發展戰略規劃辦適時進行,最終的驗收暨評估則需試點示範項目所在地的鄂西圈辦和縣、市(區)政府申報,然後由省發展戰略規劃辦牽頭組織。最終驗收通過的,將授予“綠色幸福村”牌匾;未通過的,整改後履行簡易驗收程式,開展複查式的針對性驗收,通過後一樣授牌。通過中間評估的,省發展戰略規劃辦“以獎代補”【具體內容略】,通過終期評估和驗收的,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再撥付“以獎代補”資金【具體內容略】。具體驗收標準和辦法另行制定。評估驗收的工作經費由省發展戰略規劃辦據實開支。評估工作將著重結合“綠色幸福村”實踐進行理論總結和複製推廣的可行性研究,以供下一步有序推廣時決策參考。
六、總結表彰
鼓勵“綠色幸福村”試點建設的各地在項目完成並獲得省里的授牌後及時總結表彰,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公室將在鄂西圈8個“綠色幸福村”試點示範項目全部完成後,進行總體的總結表彰。對於表現突出的先進個人,給予通報表揚的精神獎勵,提請地方政府適當的物質獎勵。對於比較優秀的建設項目,給予“以獎代補”的額外資金支持,且在下一步推廣“綠色幸福村”項目時對優秀項目所在地傾斜安排。“綠色幸福村”試點示範建設先進個人和優秀項目都將在鄂西圈公眾服務網張榜公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